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8.孔夫子:踽踽前行,喪家狗依舊

38.孔夫子:踽踽前行,喪家狗依舊

6.返衛仍不得重用

離開陳國後,孔子師徒一行人經蒲邑返回衛國,正趕上公叔氏據蒲叛衛。蒲人將孔子一行人攔住他們不讓走,孔子有個十分勇敢的弟子公良孺發話,說,我跟隨夫子,前面遭遇匡人的圍攻,今天又遭遇你們蒲人的阻攔,看來我是命該如此,我們寧肯戰死!於是奮力突圍。弟子們一時發起威來,蒲人有些害怕。便提出只要孔子不去衛國,就可以放過他們。孔子答應了。孔子與他們舉行盟誓後得以過關。但隨即趕往衛國。弟子問,老師,盟誓可以不遵守嗎?孔子回答說:在要挾情況下定下的盟誓,就連神也不會聽的。孔子這次回衛國,衛靈公出郊遠迎,極盡禮賢下士,但仍然不用孔子。對他的政治主張不感興趣。

衛靈公雖不用孔子,但這次回衛國卻出現了兩次當官的機會,一次是晉國的佛肸請他。佛肸是晉國趙簡子的家臣,當時擔任中牟宰,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中牟縣縣長。他趁趙國內亂,舉兵叛趙,邀請孔子去輔佐他,孔子已經動心,但遭到弟子子路的反對。子路說,我以前聽老師說過,直接做壞事的人,君子不能與之共事。孔子說我是說過這句話。但你要知道,真正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壞的,真正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的。更何況我總不能象那根瓠瓜一樣老吊在那兒不給人吃呀。孔子急於從政的心情可以說活靈活現了。這是一次出仕機會。因為子路而錯失了。

另一次是孔子知道晉國內亂,準備直接去晉國找晉國權臣趙簡子。但當孔子走到黃河邊上得知趙簡子所倚重的兩個大夫竇鳴犢和舜華被趙簡子殺了。所以他知道趙國去不得。便在黃河邊上吟起詩來。他哼道:美哉水,洋洋乎。我不如趙,命也夫?弟子子貢問老師這是為什麼?孔子回答弟子說,這兩個被殺掉的大夫以前都是趙簡子的心腹重臣。他連跟自己一起共過患難的人都下得了手,我去不是白白送死嗎?連鳥獸都知道遠離不義。何況我呢。於是又回到衛國。

孔子重回衛國,還有一件引得後人紛紛猜想的事件:孔子見南子。孔子返衛後,掌有實權的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孔子前往拜見。南子以美艷著稱,素有輕浮之名。孔子拜見南子,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認為夫子拜見南子於禮不合,孔子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數月後,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游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受盡冷落與羞辱的孔子,最終於公元前493年再次離開了衛國。

7.再往陳而思魯

孔子再次來到了陳國,陳國國都大抵在今河南淮陽市城關一帶。孔子多年奔波仍一無所獲,不免心生歸意。此時,當年與孔子政見相左的魯國權臣季桓子對逼走孔子心生悔意,他對兒子季康子交代,待他死後,一定要將孔子接回魯國。然而季康子一位叫公之餘的家臣反對召孔子回魯國,他進言說:「你的父親以前沒有用好孔子,結果遭到諸侯恥笑。你現在召孔子,萬一你也用不好孔子,那豈不是要召人再次恥笑嗎?」季康子覺得有理,便徵詢召用誰合適,公之餘建議召冉求。於是季康子便不召孔子,而召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冉求走前,孔子預感魯國將重用冉求,思歸之心更加強烈。孔子等待著徵召回魯國的邀請,卻一直杳無音訊。在陳國得不到任用,又得不到魯國方面的邀請,孔子失望地離開陳國,帶著弟子們前往蔡國。

8.受困陳蔡

蔡國(今河南駐馬店上蔡縣)和陳國都是楚國附近的小國,君主也沒有什麼理想抱負,孔子一行在蔡國呆了幾年,也毫無收穫。孔子周遊蔡國第三年時,即公元前489年,恰逢吳國出兵討伐陳國。楚國則藉機出兵伐陳,屯兵於陳蔡邊境的城父。楚昭王聽說孔子就在陳蔡之間,就派人禮聘孔子。孔子聽說楚昭王要召見自己,立即動身前往。這時陳蔡兩國的大夫們則相與謀劃曰:「孔子是一個賢能之人,他所刺譏的一切都正中諸侯的弊病,如今他久久停留於陳蔡之間,我們這些人的所作所為都不符合孔子的心意。如今的楚國又是一個大國,卻前來禮聘孔子,若是孔子被重用於楚國,那麼我們這些在陳蔡用事的大夫們則必然危殆矣!」於是陳蔡的這些大夫們就發動自己的門徒和家人,前來圍攻孔子。孔子和弟子困于田野之間,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突圍前往楚國求救的子貢帶救兵趕來了,解了這場陳蔡之圍。

傳說孔子無奈之際在一棵大樹之下的土台上,彈弦作歌,長誦不衰,以解心中的鬱悶。絕糧的第五日,孔子在幽谷中發現了一片蘭花,他覺得這些蘭花生長在幽谷,不為人所知,不為人所賞,默默地迎朝暉、送晚霞,慷慨地拋灑著色與香,它們是真正的君子。孔子將弟子們召集過來,讓大家觀賞、品評,並操琴讚頌,即興作《猗蘭操》。後來,楚國派了兵來,給孔子解了圍。有趣的是後來的陳蔡人還給他建立了「弦歌台」以示懷念。

9.赴楚遭冷遇

楚國為春秋時期的南方大國,轄地包括今湖北湖南兩省的全部,以及重慶、安徽、河南、廣東、江蘇的部分。春秋時期國都在荊州(今荊州紀南城), 孔子被接到楚國,楚昭王想重用孔子,準備封七百里社的土地給孔子。但令尹子西以及眾多臣等堅決不贊同。子西向楚昭王進言說:「大王派往各侯國的使臣,有像子貢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左右輔佐大臣,有像顏回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將帥,有像子路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沒有。」子西還問:「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員,有像宰予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沒有。」子西接著說:「況且我們楚國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時,封號是子爵,土地跟男爵相等,方圓五十里。現在孔丘講述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申明周公旦、召公奭輔佐周天子的事業,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麼楚國還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圓幾千里的土地嗎?想當年文王在豐邑、武王在鎬京,作為只有百里之地的主,最終能統治天下。現在如讓孔丘擁有那七百城土地,再加上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輔佐,這不是楚國的福音啊。」聞此言,楚昭王一下子斷了任用孔子之心。不久楚昭王歿,孔子期盼繼任的楚惠王是個伯樂,而楚惠王卻是個講究實用的國君。歷史上記載他倒是用了一位人才,但不是孔子,而是大名鼎鼎的公輸班,也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魯班也不負重望,為他造出了最先進的攻城用具雲梯。要不是墨子反對,楚惠王在滅亡了蔡國、杞國之後,一定還會發動對宋國的戰爭。孔子主張的仁義道德,楚惠王根本不贊同。孔子滿懷期望來楚,最終只能再次失望而歸。

10.三歸衛

孔子六十三歲時,衛國傳來了對孔子的邀請,於是孔子又領著眾弟子踏上了北歸的道路。在回衛國的路上,爆發了子路批評老師迂腐和孔子批評弟子不懂得治國立規矩的重要的一場舌戰。

弟子們問孔子如果當政,將從哪裡入手?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說一定要從正名分上開始。子路反唇相譏:「有這個必要嗎?老師您真是太迂腐了,又該怎麼正名呢?」 孔子十分不滿子路的論斷,正色教育子路:「真是粗魯莽撞啊,子路。君子對於自己所不知道不理解的,就要保持沉默。如果沒有正當的名分,說話就不順暢;如果說話不順暢,那麼事情就辦不成。如果事情辦不成,那麼禮樂就不可能推行;如果禮樂得不到實行,那麼刑事處罰就不可能合理公平;如果刑事處罰都不能合理公平,那麼老百姓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手腳都不知道該如何放。所以君子的名分是一定要講的,講了就一定要實行。君子對於自己說過的話,不能有一點隨意和馬虎。」

孔子回衛國,時當衛出公輒執政,孔子的話是要求出公應當主動迎接父親蒯聵回國當國君,這樣才名正言順。原來衛靈公當政時,長子蒯聵已正式確立為世子,屬法定繼任人。但他與南子發生矛盾,出逃到晉國進行政治避難。衛靈公死,按理應當他回國即位,但他的兒子輒卻直接即位。爺爺死孫子當國君,而兒子正壯年,晉國派軍隊護送蒯聵回國,但衛國不接納。因此有人認為孔子這裡的正名就是要給蒯聵正名分。這種解釋有道理,從子路的反駁看,當是這種情況。但孔子的「正名」不僅是就具體的政治事件而言,更是從整個社會生活來說的,是孔子政治理想克己復禮的具體步驟的第一步。因為當時禮崩樂壞,各種禮制都遭到破壞,僭越行為司空見慣,因此孔子要全面整頓,要求重新恢復各種制度,社會各階層的人都要各守其位,各事其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才可以開始新秩序的建設,老百姓才會明確自己應該怎麼做,全體社會成員才會有所遵循。因此這裡的名是理論、秩序、規範、法則,「正名」就是撥亂反正,糾正一切名實不符的東西。如子路所言,孔子的正名思想在當時實為迂腐,即便衛出公徵召他回衛,他也不可能受到重用。孔子三次出入衛國,雖然都備受禮遇,卻無一次有施政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天禾文史 的精彩文章:

35.跟著孔子去遊學

TAG:西天禾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