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書寫 用力詳解
書法是什麼?書法就是「書寫+法則」。法則是數不清的前人千辛萬苦、歷經磨難、循序漸進、逐步形成、適應絕大多數人審美的寫法的規矩。而書寫就很隨便了,小孩初學寫字,寫的七擰八歪也是書寫。但把書寫上升到書法的高度就不那麼隨便了,也不那麼簡單了,這裡面就涉及到技巧問題,沒有技巧,書寫就是小孩兒的亂寫亂畫了。
學習握筆不能停留在手頭上,要在實際的書寫練習中逐漸提高手指與手指之間的協調能力,加強手與身體的平衡,以達到運用自如,才能算是真正地掌握了握筆的方法。
書法的書寫技巧,首先要解決用力問題。王僧虔見古人書,「無以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李世民臨書「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可見筆力是從事書法的基礎。
書寫的用力要既周全又強勁,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得講究執筆,其要領無非「豎腕、虛掌」。「指主執筆,腕主揮運」,執筆掌心虛空如蛋形,則運筆靈活;腕豎,則揮運用腕而非用指,懂得用腕才能筆穩力強。用腕能盡一身之力,關鍵在一個「纏」字,即陳式太極拳強調的纏絲。董其昌言「唐人書皆回腕,宛轉藏鋒」,黃賓虹講用筆「法用循環,起承轉合,始一筆」,說的都是用腕要左右擺動,讓手腕筋左絞右絞交替使用的技巧。這如同太極拳,每一招式均需內寓「內纏」、「外纏」之功。所以,康有為說:「筋紐則險勁自出。」
唐以前用筆,手腕是盡量下壓的,筆毫側鋪,筆尖筆肚並用以求「敘畫平順」,而字勢下蹲,左右橫撐,似拳家馬步之架勢。蕭衍評王羲之的字似「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想龍虎在騰躍前,均作勢下伏。魏碑的茂密雄強,也正得力於此。這種運筆方式,實則淵源於隸書八分,隸書強調字勢左右充分打開,就需斜側執筆,手腕下壓。隋唐人執筆已趨正,體勢也已從蹲伏之勢趨向挺立,這與隋唐時期書寫坐具改矮凳矮几為高凳高桌有關。柳公權「心正則筆正」一說為後世所津津樂道,說明其時古法用筆已湮沒無聞。清代碑學興起,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均強調溯源漢隸,古法用筆也得以重新闡明。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指出:「南北朝碑莫不有漢分意。」「二千年來善學右軍者,惟清臣、景度耳,以其知師右軍之所師故也。」「其實乃以漢分入草,故多殊形異態。」
至於運筆,首先要明晰環轉之力與殺伐之力。有人說寫字是在畫圓,這話有道理,董其昌《容台集》論書中便有「筆貴環圓」一說。寫字首先要得環轉之功,古人強調習字自楷隸始,而行草要從章草入手去學,其原因就在於這幾種書體均強調用筆的環轉洞達。當代一些人寫行草直接從米芾入手,這是古人反對的,米芾行書多殺伐之力,借頓挫以求四面出鋒,學不得法易劍拔弩張,倔強生硬。王羲之、顏真卿的字便無此弊,明清人寫字多從趙孟兆頁、董其昌入手,也多是為得其環轉之功。這如同拳術,打外家拳也要以太極拳為基礎,四面圓滿,精氣內斂,若一味橫練,極易傷身。書寫用力,於環轉蓄勢之中,時時出以頓挫殺伐之力,則筆意流暢而節奏分明,古代書家莫不熟諳於此。
書寫的發力點與支撐點是在腰,腰的靈活對書寫很重要。用腰是與用氣相結合的,氣能蓄使自如、全身通達,書寫才能揮運自如。黃賓虹講「畫先筆筆斷,而順以氣連貫之」。書寫的狀態,應是由身上的氣帶動手的揮運而以腕掣使之,氣綿延不斷,而腕縱橫頓挫,書寫方能勢強力沉,筆意洞達。所以,書家應學點吐納運氣,也可打打太極拳,或通過爬山、游泳等活動有意去調節氣息。運氣時身體要松,松則氣活。揮運前與揮運的間隙,身體均需松,即太極拳所說的「無極」狀態,這樣氣才能隨意蓄使。
書寫節奏,如同交誼舞,主要有兩步式、三步式與四步式,其內在是呼吸緩急的不同表現方式。跑步時,我們會體會到深呼吸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有節律地加強的,書寫的節奏也如此,這也正是隸書所講求的「波發」用筆。書寫的節奏與呼吸節奏相協,書寫才能收放有致,魏晉書法姿態橫生,內在卻是用氣的自然結果,時時參悟,自能有得。
毛筆書寫過程中用力詳解
書法的書寫技巧,首先要解決用力問題。王僧虔見古人書,「無以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李世民臨書「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可見筆力是從事書法的基礎。
書寫的用力要既周全又強勁,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得講究執筆,其要領無非「豎腕、虛掌」。「指主執筆,腕主揮運」,執筆掌心虛空如蛋形,則運筆靈活;腕豎,則揮運用腕而非用指,懂得用腕才能筆穩力強。用腕能盡一身之力,關鍵在一個「纏」字,即陳式太極拳強調的纏絲。董其昌言「唐人書皆回腕,宛轉藏鋒」,黃賓虹講用筆「法用循環,起承轉合,始一筆」,說的都是用腕要左右擺動,讓手腕筋左絞右絞交替使用的技巧。這如同太極拳,每一招式均需內寓「內纏」、「外纏」之功。所以,康有為說:「筋紐則險勁自出。」
唐以前用筆,手腕是盡量下壓的,筆毫側鋪,筆尖筆肚並用以求「敘畫平順」,而字勢下蹲,左右橫撐,似拳家馬步之架勢。蕭衍評王羲之的字似「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想龍虎在騰躍前,均作勢下伏。魏碑的茂密雄強,也正得力於此。這種運筆方式,實則淵源於隸書八分,隸書強調字勢左右充分打開,就需斜側執筆,手腕下壓。隋唐人執筆已趨正,體勢也已從蹲伏之勢趨向挺立,這與隋唐時期書寫坐具改矮凳矮几為高凳高桌有關。柳公權「心正則筆正」一說為後世所津津樂道,說明其時古法用筆已湮沒無聞。清代碑學興起,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均強調溯源漢隸,古法用筆也得以重新闡明。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指出:「南北朝碑莫不有漢分意。」「二千年來善學右軍者,惟清臣、景度耳,以其知師右軍之所師故也。」「其實乃以漢分入草,故多殊形異態。」
至於運筆,首先要明晰環轉之力與殺伐之力。有人說寫字是在畫圓,這話有道理,董其昌《容台集》論書中便有「筆貴環圓」一說。寫字首先要得環轉之功,古人強調習字自楷隸始,而行草要從章草入手去學,其原因就在於這幾種書體均強調用筆的環轉洞達。當代一些人寫行草直接從米芾入手,這是古人反對的,米芾行書多殺伐之力,借頓挫以求四面出鋒,學不得法易劍拔弩張,倔強生硬。王羲之、顏真卿的字便無此弊,明清人寫字多從趙孟兆頁、董其昌入手,也多是為得其環轉之功。這如同拳術,打外家拳也要以太極拳為基礎,四面圓滿,精氣內斂,若一味橫練,極易傷身。書寫用力,於環轉蓄勢之中,時時出以頓挫殺伐之力,則筆意流暢而節奏分明,古代書家莫不熟諳於此。
書寫的發力點與支撐點是在腰,腰的靈活對書寫很重要。用腰是與用氣相結合的,氣能蓄使自如、全身通達,書寫才能揮運自如。黃賓虹講「畫先筆筆斷,而順以氣連貫之」。書寫的狀態,應是由身上的氣帶動手的揮運而以腕掣使之,氣綿延不斷,而腕縱橫頓挫,書寫方能勢強力沉,筆意洞達。所以,書家應學點吐納運氣,也可打打太極拳,或通過爬山、游泳等活動有意去調節氣息。運氣時身體要松,松則氣活。揮運前與揮運的間隙,身體均需松,即太極拳所說的「無極」狀態,這樣氣才能隨意蓄使。
書寫節奏,如同交誼舞,主要有兩步式、三步式與四步式,其內在是呼吸緩急的不同表現方式。跑步時,我們會體會到深呼吸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有節律地加強的,書寫的節奏也如此,這也正是隸書所講求的「波發」用筆。書寫的節奏與呼吸節奏相協,書寫才能收放有致,魏晉書法姿態橫生,內在卻是用氣的自然結果,時時參悟,自能有得。
LOVE.謝雲逸
雲逸書院有益分享
發現書法的美好
YES!贊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