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語文教師的終身修行――讀《中國文脈》有感

讀書,語文教師的終身修行――讀《中國文脈》有感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讀書,是語文教師每天的必修課。「胸無江海心難闊,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帶來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記住的變成了知識,忘記的成為了氣質。

我初次接觸余秋雨,是在十多年前。那是2002年,他的《文化苦旅》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一個王朝的背影》,《東坡突圍》,《風雨天一閣》,《莫高窟》等文章至今仍記憶猶新。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前段時間,在名師工作室共讀一本書的驅動下,我讀了《中國文脈》一書,受益匪淺,自覺親近了中國歷史,親近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

一、作品簡介

這部書的核心篇目是《中國文脈》《筆墨歷史》,揭示了三千年中國文學的精神主脈,以及作為文脈載體的三千年中國書法史。

核心篇目一:中國文脈。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國詩歌的源頭——《詩經》,還談到了諸子百家中的老莊孔孟,從體裁上來看還賞析了楚辭、秦碑、漢賦等;然後縱橫大唐詩文,點評南唐李煜,盛讚了宋代豪放詞風及愛國情懷。隨後,他論元雜劇、明清小說,最後來到近現代,回望了王國維、陳寅恪等學者。這一路寫來,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國雜亂的文學史按年代、體裁及歷史作用清晰地梳理開來,使歷史文學知識呈立體狀。

核心篇目二:筆墨歷史。作者縱覽歷史,回望過往,從甲骨金文,一直寫到清代和近代。寫了漢字之於其他語言的不同之處。它的書寫是一種集體人格程序,有風範和表情,不僅是集體的審美,更有韻致,推進了文化的美學品格。漢字千年,歷久彌堅,漢語魅力,當並不只遣詞達意,更須在用典引文、在修辭造境之上。

在這兩個核心篇目之後,是對每個時代文脈的精細論述,組成了一部空前絕後、文采飛揚的《中國文化史》。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中國文化脈絡,深度解讀中國文化靈魂。其中不少文章,已成當代經典。

《中國文脈》是繼《文化苦旅》之後,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當今中國文史領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余先生說:「對中國來說,中國文脈是一種千年的需要,又是一種千年的無奈。抓住它,滿手芒刺;丟棄它,步履艱難。所以,我們應當在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重啟文脈之思,重開文選之風,重立古今坐標,重建普世範本。」余秋雨教授感嘆當前「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稱鵬」,因此以這部重大的開創性著作來提醒和彌補。

二、書海拾貝

打開《中國文脈》,那麼多熟悉的面孔呈現在你的面前:你會和黃帝炎帝碰面,你可能會和孔子談談「仁」、和孟子聊聊「義」、和莊子說說「夢」,你會在路上偶遇黑衣爛衫、步履匆匆的墨子,你會在錘聲鏗鏘的鐵匠鋪里遇到嵇康……那麼多的美文佳句撲面而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積極達觀,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歷史慨嘆……讀《中國文脈》實在是一次暢快的精神之旅。在此,我就印象最深刻的一些篇目與大家做以交流。

1、書法已融入他們的生活——《筆墨歷史》

筆墨是用來書寫歷史的,但它自己也有歷史。跟隨余先生,我又溫習了一遍中國書法的發展史,普及了中國書法在各個時代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及作品風格的相關知識。

一個個鮮活的名字不時跳出,或熟悉,或陌生。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發感覺到自己的無知。學生時代臨摹過一些字帖,對王羲之、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還有一些了解,鍾繇、虞世南、褚遂良、張旭、懷素、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趙孟頫、吳昌碩等人僅限於知道他們書法很牛,但具體作品一無所知。至於其他的書法家,真的是第一次聽說,很多書法家的名字竟是聞所未聞。可能只是一家之言,余秋雨是依照自己的喜好來給書法家排等級,但是我還是被余秋雨深厚的文化知識所折服。

在眾多的書法大咖中,一定要說一說東晉的王羲之。第一次知道「王羲之」這個名字,是從古裝電視劇而來。具體劇情已經不記得了,模糊的記憶是劇中的皇帝要大臣給他尋找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在此過程中,不止一人喪命。我就納悶:王羲之是誰啊?他寫的字有多神奇?為什麼大家爭著模仿?後來讀的書多了,又了解到王羲之的一些故事,「東床快婿」的稱謂就來源於他。再後來年歲更長,看過《蘭亭序》,臨摹過一些字帖,才感覺到他行書的魅力,也知道了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大書法家,父子都是牛人。但我的認知僅限於此。

讀了《筆墨歷史》才發現何止他們父子二人是牛人,東晉王家就是書法望族,這一家人都很牛。王家有多少傑出的書法家?扳著手指也數不過來。王羲之的父輩中有四個是傑出的書法家。王羲之一輩,還有王洽等堂兄弟六人都是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一輩也很厲害,王羲之有七個兒子,最小的兒子王獻之與王羲之齊名,還有凝之等四個兒子也是書法大才,侄子中還有王珣等人也是筆墨健將。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這個家庭里的不少女性,也是了不起的書法家。王羲之的妻子郗璇,王羲之的兒媳也就是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王洽的妻子荀氏,王珉的妻子汪氏都是書法高手,甚至來撫育小兒子的保姆李如意也能寫得一手草書。

在這個家族裡,誰也不把書法當專業,誰也不以書法來謀生。那裡出現的,是一種生命氣氛。我們能想像王家大院里的情景嗎?這個門庭里進出的人很少討論書法,門楣、廳堂里也不會懸掛名人手跡。但是,早晨留在几案上的一張便條,一旦藏下,便必定成為海內外哄搶的珍寶。

這是一種極其罕見的集體生命。書法已經融入了他們的血脈。餐桌上、庭院里、臉盆中似乎都有墨香瀰漫。每天揣摩漢字點橫撇捺的變化像呼吸一樣自然,把書法當成生活的日常,書法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我想,如果我們能把讀書當成生命的必需品,像穿衣吃飯一樣平常,讓讀書成為一種生命的常態,不帶任何功利心去自覺讀書,慢慢營造一個人人讀書的集體環境,我們會不會成長得更穩健?

2、苦難是一種力量——《歷史母本》

司馬遷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同時可能影射了漢武帝所呵護的將軍李廣利主力部隊的不得力。漢武帝為此大怒,下令處死司馬遷。當時漢朝法律規定,死刑也有救,用五十萬錢可以贖身,或以腐刑代替死刑。司馬遷家庭貧困,根本拿不出那麼多的錢來。郎中的官職也太低,得不到權勢人物的疏通。司馬遷知道自己的路只有兩條:死或者接受腐刑。在那個瀰漫著開疆拓土之勢、征戰殺伐之氣的時代,人們對死亡看得很隨便。因此,人們都預料到司馬遷肯定會選擇痛快一死。然而,司馬遷卻選擇了腐刑,忍受著恥辱活了下來。

我想到了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他在信中向朋友也向世人訴說自己遭受的奇恥大辱,傾吐內心鬱積已久的憤懣和痛苦,還委婉述說了受刑後「隱忍苟活」的苦衷:「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這段文字大意是:假如我伏法被殺,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世人又不會拿我之死與能殉節的人相比,只會認為我是智盡無能、罪大惡極,不能免於死刑,而終於走向死路罷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我向來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地位,使人們會這樣看待自己。人本來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的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我因為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場大禍,更被鄉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麼顏面再到父母的墳墓上去祭掃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後,這污垢和恥辱會更加深重啊!因此在肺腑中腸子里每日多次迴轉,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丟失了什麼;出門則不知道往哪兒走。每當想到這件恥辱的事,冷汗沒有不從脊背上冒出來而沾濕衣襟的。

司馬遷常常處於神不守舍的狀態,無法擺脫強烈的恥辱感。在一次次的精神掙扎中,最終戰勝的總是關於生命價值的思考。在他心中,真正重於泰山的便是《史記》,他屈辱地活著,就是要締造和承載這種重量。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司馬遷所忍受的屈辱和恥笑,絕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條非常堅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價值,要「重於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記》的寫作,絕不能輕易去死,即使一時被人誤解也在所不惜。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持他在「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掙扎中頑強地活了下來,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終於實現了他的夙願,完成了他的大業。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說:「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是司馬遷的真實寫照。

苦難和挫折是人生的標杆,往往更能測量出一個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順境中順勢而為容易,而在逆境中堅守信念難。而司馬遷,做到了。

3、有一種氣象叫唐詩——《唐詩幾男子》

唐詩是漢語中最美好的詞語之一。唐代詩歌作為唐代文學的代表,題材之廣泛、數量之巨大、風格之多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詩歌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也是後人難以企及的。如果羅列一份著名的詩人名單,這份名單會很長很長。除「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兩位史上罕見的偉大詩人外,陳子昂、孟浩然、「詩佛」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韋應物、元稹、白居易、孟郊、「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小李杜」李商隱、杜牧等,也無一不是開宗立派、具有一定風格的大家。有特色、有成就、有影響的詩人和質量高、膾炙人口的藝術精品,共同鑄就了唐代詩壇爭奇鬥豔、百花競放的景象。

提起唐詩,就有一種唇齒生香的感覺。為什麼我們會那麼喜歡唐詩?因為唐詩表達了古今相通的人性,在詩中我們找到了自己,又恍然古人是我們的夢中人,我們是古人的前世今身。記得前幾天,晚上下自習冒著風雪回家,一路上深一腳,淺一腳,腦海里浮現的都是關於雪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遠遠望著小區里的燈火,自然又想到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驀然覺得,大風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歸人,不就是我自己嗎?再讀此詩,心中自然生出溫暖與感動。

為什麼我們會那麼喜歡唐詩?因為唐詩的世界很大,力量充沛,精神豪邁,有一種大氣象。唐詩寫山河多半寫高山大河,比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雄壯之至,比如說「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無一不力量充沛、雄渾壯闊。長江、黃河、高山、大川、太陽、月亮,唐詩有一種貫通宇宙的生命之氣。有一些看起來很平常的、很安靜的詩,也有一種有天有地的元氣之美。比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水窮處」通往「雲起時」,不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氣脈嗎?

讓我們來讀一讀那些千年傳誦的名句。人要是失戀了,痛苦了,他們會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然後哂然一笑,心情就好起來了;要是暫時經過苦難,重新克服了困境,就會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然後會對前途重新充滿希望」;要是曾經被打敗,曾經受了大挫折,然後又東山再起,撥雲見霧,他們會說「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心裡充滿自豪;如果官場失意,鬱悶得喘不過氣兒來,就會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在朝七晚五的風塵僕僕中,讀一讀唐詩吧。

三、智慧閱讀

《中國文脈》,也許我只讀懂了它的一幅剪影,一點皮毛,但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腳步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我願以此為契機,不斷研讀它還有其他的書籍,汲取出更多的營養。那麼,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1、書海無涯莫迷航——有方向

書海無涯易迷航,方向很重要,要有選擇地讀。在教學與讀書的生活中,我貼近自己的生活需要,選擇了「語文教學」作為軸心目標。圍繞這一軸心目標,我重點讀文學類書籍,提升文學素養;讀閱讀教學、作文教學方面的書籍,提升專業素養;讀班級管理書籍,不斷學習班級管理的藝術。在教學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思考中創新。

2、咬定書山不放鬆——要堅持

要想學以致用,增長才幹,積累知識很重要,要築起自己的知識金字塔,必須堅持讀書。咬定青山不放鬆,誰有毅力誰成功。可以列出讀書清單,每天最少閱讀30分鐘,日積月累,累積的量變自然會產生質變。一本好書讀一遍遠遠不夠,還需要讀第二遍,對於感興趣的章節或難以理解的內容,甚至需要讀第三遍,第四遍。前幾年我的閱讀方式主要是網路閱讀,從去年開始,我又開始買書了。紙質閱讀更適宜於不斷回味咀嚼。放一本書在床頭,讓睡前閱讀成為一種享受。

3、不動筆墨不讀書——勤練筆

閱讀中,可以做批註,批註自己的感想或體會,也可以摘抄書中金句。最好能逼著自己動筆寫作。現在智能手機為我們寫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們可以隨手用訊飛語記記錄迸濺的靈感,課堂反思、下水作文、班級案例、生活隨筆,無論是什麼內容,只要動手寫起來,堅持下去,自然會越寫越好,寫作不再是煎熬。我從十月份開始,給自己規定,每周至少完成一篇文章。到目前為止,我堅持得很好。我的同事中有很多也在堅持寫作,我們互相鼓勵,共同進步。

「陋室常余書卷在,清心自有墨香來」。讀書是一種精神的跋涉,一個人的心靈如果能得到知識的浸潤,就會生出許多靈氣和色彩。余秋雨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我說讀書是我們語文教師終身的修行,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暮色四合,華燈初上,攜一縷茶香,讓我們沉醉於書卷吧。

【作者簡介】王麗君,靈寶市第一初級中學教師,中小學一級語文教師,強紅瑞語文名師工作室骨幹成員。曾獲「靈寶市師德標兵、「三門峽市優秀班主任」、「三門峽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等稱號。平時好讀書,愛運動,勤寫作,善於學習,積極上進,追求卓越。成長座右銘:高度不一定是目標,向上才是語文教師應有的姿態!

策劃:強紅瑞

編輯:邵春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陌路心語 的精彩文章:

《給我的孩子們》

TAG:陌路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