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始皇一統六國,不得不提的「功臣」

秦始皇一統六國,不得不提的「功臣」

秦始皇一統六國最大的功臣,非「軍功-文法吏複合體」莫屬。

「軍功-文法吏複合體」是秦國新興一股龐大的社會勢力,源於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完善於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時期的對外戰爭,可以說在秦始皇期間達到它的巔峰。這股勢力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商鞅設計改革的軍功爵制和學吏制這兩條晉陞軌道。

商鞅變法以推翻貴族、振興農業戰爭為目標。他打擊夸夸其談的空談之士,剝奪了世襲官職爵位的特權,使用複雜的政策使所有人都從事農業和戰爭。無論你出身是什麼,來自哪個國家,是華夏人還是戎狄人,都可以憑藉軍功來獲取權利和金錢。

商鞅同時還在秦國各縣推行學吏制度,用來滿足國家日益增長的人才缺口。平民進官府學室讀書識字,學律令算術和政務技能,這些人經過考核後成為縣鄉小吏,還可以憑藉勞績考核逐步升遷。

這兩條發展道路看似不同,實則最後的路都是相同的。由於秦推行的普遍徵兵制度,無論貴賤皆服兵役。文法吏與平民同樣要服最少兩年兵役,他們從軍時就是秦軍軍吏。

例如,秦國名將王翦出兵攻打趙國時,曾經把攻城的部隊縮小為原先的五分之一,讓小吏與無爵士兵回國,以精銳的「軍官教導團」破敵攻城。

有爵位的文盲小兵理論上可以被選拔為基層小吏,但不進修的話,根本無法勝任繁忙的政務。而有文法吏背景的軍人顯然有著更多的機會,時間一長,秦國軍功階層與文法吏階層高度重合,可以說就是同一群人,稱為「軍功-文法吏複合體」十分恰當。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將相主要來自宗室貴戚、外邦客卿、基層百姓這三個群體。

外邦客卿和基層百姓屬於布衣士人,他們沒有宗室貴戚的優越條件,只能用功勞說話。他們一般或從軍或為吏,因功勞授予爵位,從基層單位不斷上進,才在朝中佔據一席之地。

經過百餘年,從秦昭王開始出現布衣將相,貴族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以布衣將相為領袖、以基層吏民為基礎的軍功-文法吏複合體權傾朝野。

細數秦始皇的主要重臣,要麼是憑藉軍功起家的布衣士子,例如王綰、王翦、李斯等人,要麼是軍功勛貴的後人,例如培養出了三代名將的蒙恬家族。而這些人代表了軍功-文法吏複合體的高層,而秦國各地的吏員、官兵構成了軍功-文法吏複合體的中下層。

秦國可以說都掌握在軍功-文法吏複合體的手中。秦統一戰爭符合軍功-文法吏複合體的利益根本,所以說沒有人能阻止這個龐大勢力對功勞權利的追求。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四海的軌道,可以說早已被軍功-文法吏複合體確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學生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大學生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