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素材專題:關於「群岳」的寫作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詩經·小雅·斯干》秩秩:水流的樣子。斯:這。干:澗。這澗水潺潺流淌,終南山樹木幽深。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泰山:五嶽之首,在山東中部。登上泰山便覺得天下很小。富有哲理。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戰國·楚·屈原《九歌·山鬼》山中人:山鬼自稱。杜若:香草名。山裡人啊,象杜若一樣芳香,生活在山泉和松柏的幽靜地方。表現了山中女神的高潔芳馨和幽獨。
積山萬狀,負氣爭高。含霞飲景,參差代雄。凌跨長隴,前後相屬。帶天有匝,橫地無窮。
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積:重疊。負:恃。景:陽光。參差代雄:起伏的群山象在互相爭霸逞雄。代,替代、競爭。隴:山崗。屬:連。帶:繞。有匝:一圈。窮:盡極狀群山的多姿、高峻、起伏和延綿。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南朝·梁·吳均《與宋元思書》負:依、憑。軒:舉、飛。邈:遠。千百:形容群山之多。僅幾句便把群峰爭高比遠的勢態描繪出來,極有生氣。
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南朝·齊·孔稚圭《游太平山》山岩險峻,密林交枝,見不到天日的全貌。景奇意深,耐人尋味。
疏峰時吐月,密樹不開天。
南朝·梁·吳均《登壽陽八公山》疏:稀疏。不開天:茂密的樹木遮蓋著天空。前句寫遠望八公山,後句則是從山中仰望,疏密隱現,境界各異。
澗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北朝·北周·庾信《游山》澗:山間的小溝。山根:山腳。這是從高山俯視澗底山下繁花密雨的美景。
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
隋·楊素《山齋獨坐贈薛內史二首》岫(xiù):有洞的山,這裡泛指山巒。寫山林景色的變幻,由暗至明,由鬧至靜。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唐·祖詠《終南望余雪》終南山:秦嶺主峰。陰嶺:指山嶺背陽的北側。林表:樹林表面。霽:雪後。鏡頭從山頂雲端推稱到樹林再到城中。起句寫山之秀,次句寫山之高,第三句以霽色寫余雪,收句寫出余雪之神,謂雪景雖好,可是它把寒氣帶到城裡,多少人又受到凍餒,寄感慨在於言外。層層推進,用意深長。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唐·王維《終南山》靄(a3i):雲霧。入:靠近。回頭看,飄散的白雲聚合在一起,青色的雲霧瀰漫;近一看,什麼也見不到。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唐·王維《鹿柴》空:空寂、幽靜。返景:返照的夕陽。景,即陽光。上半部寫不見人而聞人語,靜中有動;下半部寫見影之反照,動中有靜。山林幽靜,卻有生意。寫得雅淡自然,恰到好處。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唐·王維《山中》元:原,本來。山路上原本沒有雨,可是松樹蔭濃,空翠欲滴,穿行其間,宛如濕衣。豐富的想像把山間翠色寫得淋漓盡致。
泰山嵯峨夏雲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唐·李白《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嵯峨(cui2 e2):高峻的樣子。極狀泰山雲海的壯觀。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杜甫《望岳》會當:應當,定要。凌:登上。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一看腳下的群山都顯得渺小。這兩句富有哲理,與王之渙《登鸛鵲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用意近似。但同中有異,王詩著重說明登高才能望遠,而杜句則從《孟子·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化出。它是說,敢於攀登絕頂,不僅望得遠,而且雄視一切,包舉天下。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無視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獲得更大的勝利。王句語氣平直自然,杜句強健有力。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唐·杜甫《望岳》造化:天地。鍾:聚集。陰陽:山南面為陽,北面為陰。昏曉:山陰處為昏,陽處為曉。泰山是天地間一切神奇秀麗的結晶,山南山北在同一時間變成白晝與昏暗。兩句極言泰山的秀美和高峻。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秦嶺:在今陝西省南部。藍關:在今陝西省藍田縣。描寫山的高峻、寒冷。語意雙關,作者既表自己被貶南行,歸宿難料,馬亦不前,也暗喻政治氣候的惡劣和前程的艱難。
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唐·崔顥《題潼關樓》潼關:是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衝,西面是華山,南面是商嶺,北面是黃河,東面是桃林,形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輔:本為西漢治理京城長安地區的三個職官,後泛指長安一帶區域。九州:古代我國設置的九個州,後泛指中國。
四面常時對屏障,一家終日在樓台。
唐·元稹《以洲宅誇於樂天》屏障:畫有山水景物之屏風,此指群山四面圍繞如屏障。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唐·岑參《火山雲歌送別》火云:被火山蒸烤的雲。凝:凝結。開:散開。火山四周可怖荒涼的景象寫得十分生動。
橫空過雨千峰出,大野新霜萬葉枯。
唐·耿湋《九日》過雨:即雨過,雨後。出:現。新霜:剛下過的霜。寫群山曠野的深秋景象,雖霜雨蕭瑟卻清新、壯闊。
試登山嶽高,方見草木微。
唐·孟郊《上河陽李大夫》登上高山,才見草木之微小。暗喻站得高,眼界才開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唐·孟郊《游終南山》南山:終南山,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終南山之高峻宏大,大有充塞天地的感覺,日月也似乎從岩石上長出來。「塞」字精鍊而生動。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唐·白居易《長恨歌》兩句常用來比喻那些若真若假、虛幻縹緲的美好事物或仙境聖地。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宋·王禹偁《村行》壑(hè):山溝,深谷。晚籟:傍晚從山谷發出的響聲。籟,從簫孔發出的聲音,這裡泛指聲音。「有聲」和「無語」的對比極有意趣和情調。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宋·寇準《登華山》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華山的高峻雄偉。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林霏開:樹林的霧氣散開。雲歸:黃昏的煙雲聚攏。岩穴暝:岩洞陰暗。晦:暗。這是描寫滁州山林中的晨曦和黃昏的景色變化。
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
宋·朱熹《百丈山記》紫翠:鋪滿紫光的翠綠山巒。殫:盡。
眾峰來自天目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宋·蘇軾《游徑山》用「駿馬奔平川」喻山勢雄偉、壯麗。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嶺:延綿不斷的開闊的山。峰:高峻挺拔的山。緣:因為。寫廬山奇景,上聯卻包含著這樣一層意思: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效果。下聯形象地說明「當局者迷」,觀察事物,只有不受局限才能看清本質。語近情遠,哲理高深,全詩以形象說理,揮灑自如,毫不費力。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蘇軾《後赤壁賦》這是作者重遊赤壁所見景色。「水落石出」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水落而石出者」化出,後來作為成語,比喻事情的真相畢露。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宋·蘇軾《石鐘山記》大石側立:指懸崖峭壁。森然:陰森可怕的樣子。石鐘山:在今江西省鄱陽湖東岸。描寫岩石奇險,出神入化。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宋·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李思訓:唐代畫家,擅畫山水樹石。賈(gǔ)客:商人。「小姑」:指小孤山。「彭郎」:指澎浪磯,與小孤山相對岸,傳說兩者成了夫妻。作者巧用民間傳說,把江山秀色賦予人性,玩味裊裊。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雲來。
宋·張耒《初見嵩山》清瘦:形容雨小沖刷後的山峰的蒼青峻拔。一「去」一「來」,寫盡嵩山風吹雨過後的晴明清爽的景色。
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
宋·周邦彥《玉樓春》岫(xiù):山巒。煙霧之中排列著無數青峰綠嶂,飛雁背後夕陽放紅,一片暮色。這是懷念情人之句,青山障目,不見伊人,雁度斜陽,不為傳達室信,借景抒發其悵惆之情。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宋·辛棄疾《賀新郎》嫵媚:神態美好。料:想。詩人把青山擬人化了。竟向它傾訴衷腸,寫得有情有貌,物我兩融。這並非無聊,說明他報國有心,而備受排斥,只能與青山為侶。
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
宋·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東:向東賓士。詩人以馬狀山,以戎馬生涯的戰鬥激情寫重山疊嶂。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
宋·辛棄疾《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高人:德才皆高的人。萬馬:形容群峰欲奔的姿態。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宋·郭熙《山川訓》淡冶:恬淡冶靜。欲滴:形容植物碧綠的晶瑩、滋潤。妝:比喻秋山如化了妝一樣。擬人手法,寫山嶽的四季變化。
人間路到三峰盡,天下秋隨一葉來。
宋·錢昭度《華山》一個已盡,一個方來;人事有盡,世事無窮。意從景生,哲理頗深。
周覽諸山,或紺或蒼,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躍者,獸而踞者,不可殫狀。
宋·鄧牧《雪竇游志》或:有的。紺(gàn):稍帶紅的黑色。蒼:青色。覆盂:傾覆的盆盂。委弁(biàn):棄置的帽子。蛟:龍。踞:蹲。殫狀:全部描述出來。殫盡。生動地描述了群山的各種顏色、各種形態。
山從飛鳥行邊出,天向平蕪盡處低。
宋·陸遊《游修覺寺》平蕪:雜草茂密的原野。山峰從飛動的鳥群邊出現;青天向著原野的盡處低垂。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宋·楊萬里《曉行望雲山》長:變高長大。把彩雲誤當山峰,把曉行所見靜與動的景緻寫得變幻神奇。
銳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壁,圓者如璧。
宋·王質《游東林山水記》簪:別髮髻用的簪子。玦(jué):有缺口的玉塊。隆:高聳。髻:婦女盤在頭頂的發形。璧:圓形玉器。以幾種飾物比喻東林山的群峰特點。
好山常是被雲遮。
元·葉顒《題幽居》美好 的青山常常為雲彩所遮蔽,喻好景不常或好人好事常被掩蓋之意。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卷頭詞》幾度:幾次,這裡作無數次解。世間人事的「是非成敗轉頭空」,變幻無窮,只有那青山永恆,象那夕陽一度又一度的紅了又紅。
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春光未半渾如夏,誰道西方有祝融?
明·陳誠《火焰山》火焰山:在新疆吐魯番縣以東一帶山脈,山呈赤色如火,故名,並非真有火焰。渾如夏:指夏季來得早,氣候旱熱。祝融:傳說中的火神。作者出使西域,被富有神話色彩的火焰山吸引住。詩句形象、幽默。
地拔雙崖起,天餘一線青。
明·潘問奇《金棺峽》青:天。雙崖拔地而起,傾刻出現一線天的奇景。「拔」字極有氣勢。
偶然臨險地,不信在人間。
清·李念茲《登浮山》臨:到。險地:險峻的高山。
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
清·陳恭尹《九日登鎮海樓》鎮海樓:在廣州城北越秀山,建於明代。樓高五層,因又各五層樓。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庚嶺,代指南嶺山脈。九州:指中國。峰在地:山峰落在地面,形容山地低緩。水浮天:形容水天一色的大海。粵北高峻的五嶺逶迤南下,逐漸低矮,到了廣州一帶成為小丘陵和平坦的珠江三角洲,再往南面就是水連天的浩瀚大海。清代詩人趙翼讚譽說:「切定地理,又能聲出金石」,「雖少陵(杜甫)亦當視為畏友」。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頭時。
清·駱綺蘭《詩人遠眺山頂上的白雪,想到世人頭上的白髮,感嘆人生易老。比喻貼切,用語諧趣。
晴髻離離,太行山勢如蝌蚪。
清·陳維崧《點絳唇·夜宿臨洺驛》晴髻:比喻山峰。離離:即歷歷,分明的樣子。作者自北京南遊,由臨洺關西望,太行山的走勢象一個個蟄伏著的蝌蚪。比喻奇特。
一山突起丘陵妒,萬籟無言帝坐靈。
清·龔自珍《夜坐》突起:高聳。妒:妒忌。萬籟(lài):自然界的各種聲響。帝坐:星座名,這裡用其字面意義。以自然之物寓意社會現象,首句暗喻自己被庸俗之輩所妒忌,後句以夜空景象諷喻王朝死氣沉沉的局面。
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
清·譚嗣同《崆峒》崆峒:山名,在甘肅平涼西。塵寰:人世。首句寫似海的雲霧把崆峒山和人世隔開,後句寫山嶺對峙如門聳立於高空。以生動雄健的筆觸寫崆峒山景緻,可見詩人的政治家氣魄。
萬壑深松寒白日,三峰積雪照黃河。
清·顏光敏《望華山》萬壑之中古木森森,透過林莽枝幹的日色也帶幾分寒意(王維有「日色冷青松」句)。山巔皚皚積雪映照著滾滾黃河。
眼前已覺九霄近,足底忽送千峰來。
清·王韜《獨登杜拉山絕頂》杜拉山:英國山名。這是作者在旅英期間登上杜拉山的山頂時看到的奇異景象。
林楓欲老柿將熟,秋在萬山深處紅。
清·丘逢甲《山村即目》楓老柿熱,萬山紅遍。這是一幅加了紅鏡拍攝的秋山圖。詩詞中用這種暖調子寫群山,可謂鳳毛麟角。
TAG:爆侃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