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國家寶藏傳奇,碎紙堆里拼出來的米芾真跡

國家寶藏傳奇,碎紙堆里拼出來的米芾真跡

米芾,北宋書畫大家,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於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宋徽宗詔其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宮」。 又因為他個性怪異、衣著行為以及迷戀書畫珍石的態度皆被當世視為癲狂,故又有「米顛」之稱。現存世的米芾真跡並不多,《苕溪帖》是其中之一。而《苕溪帖》這副字是在一堆廢紙里發現並拼接而成的,其背後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米芾畫像

《苕溪帖》作於元豐三年(1080年),是米芾中年的作品,當時他三十八歲。是他在遊歷苕溪(今浙江湖州)時創作的。整幅字不乏天真之氣,以胸中之美,貫注全篇,整個書風令人驚嘆不已。吳其貞《書畫記》評此帖曰:"運筆瀟洒,結構舒暢,蓋教顏魯公化公者。"道出了此書宗法。《苕溪帖》原為清代的內府藏品,溥儀出宮時帶到了長春,後失散流落民間。

《苕溪帖》的傳奇故事就從這裡講起。1963年的一個夏日,我國著名書畫鑒賞大師楊仁愷正在午睡,這時他被人喚醒。一個外地青年,拿來一麻袋碎紙片,去過很多地方,無人能辨識,也無人敢買。說好像是清宮的書畫,請楊先生前去鑒定。

苕溪帖

楊仁愷聽到「書畫」二字,立刻睡意全消,馬上來到榮寶齋。當時這位青年由於屢次碰壁,只要一千元。楊仁愷仔細翻看這包碎紙片,發現居然都是國寶。他感覺事情背後不那麼簡單,但青年人好象有難言之隱不便開口,楊仁愷便囑咐工作人員付錢給他並留下地址聯繫,年輕人領了錢很快就消失了。整整一下午,楊仁愷沒動地方,拼湊整理出37件書畫,其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詩》。事後,楊仁愷按照地址讓人尋找該年輕人,發現地址是假的。《苕溪詩》原為清宮藏品,現在卻變為一堆碎紙,這背後很是令人好奇。此後多年楊仁愷先生和有關部門一直在尋找那位年青人,但一直找不到。

楊仁愷

一直到九十年代,經記者探尋採訪,終於找到了當年的青年人和他的母親。原來,青年人的父親曾在溥儀身邊工作過。末代皇帝溥儀當年來到東北,當起了偽滿洲國皇帝,而隨同他一起到來的還有一大批國寶。當時被溥儀存放在長春小白樓里。日本投降之際,溥儀匆忙出逃,留下的守衛稱亂進入小白樓搶寶。就是在搶寶打鬥中,很多國寶就被撕成了碎片。他的父親是有文化的人,他知道這些都是國寶,等這些兵匪離開後,他就用麻袋把剩下的國寶碎片裝了起來。

溥儀

長春小白樓

1945年的一天,他與朋友一起帶著這些國寶去北京,打算請專家鑒賞。孰知這些文物竟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災。同行的朋友為了達到獨吞這些寶貝而包藏禍心,最後竟殺人越貨潛逃。年輕人的母親告發了那個人的罪行,而罪犯也被正法。到60年代時,年輕人的母親覺得這些國寶在家裡放著極不安全,打算找個最合適的下家。於是,就有了榮寶齋神秘青年獻寶的一幕。

經楊仁愷先生拼接後的《苕溪詩》全帖,縱30.3厘米,橫189.5厘米,全卷35行,共394字。卷中「念養心功厭」六字殘失,「載酒」二字缺損。1963年榮寶齋將《苕溪詩》捐贈故宮博物院後,鄭竹友先生根據歷史記載將以上所缺之字補全,終於給了我們一個窺見其全貌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