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東渡日本之前雙眼已瞎,為何《鑒真書狀》中他的字跡工整?
原標題:鑒真東渡日本之前雙眼已瞎,為何《鑒真書狀》中他的字跡工整?
唐代天寶十二年,唐王朝派遣的鑒真和尚在經歷五次渡海失敗的艱辛後終於踏上了日本國的土地,開始了他赴日傳法的事業。鑒真在日本停留了10年,他不僅把佛教戒律和唐人文化的精華帶到日本,也為發展中日人民的友誼關係作出重大貢獻,鑒真和尚至今仍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懷念和尊崇。
相傳在鑒真第五次東渡失敗以後,在從廣州到韶州的途中「頻經炎熱,眼光暗昧,爰有胡人言能治目,請加療治,眼遂失明」。如此說來,鑒真在中國時雖然就已經雙目失明,但仍然堅持計劃並最終成功地到達了日本宣揚佛法,這是多麼感人的一件事啊。不過,日本正倉院中現在保存著一張《鑒真書狀》,相當於現在的借書條。借書條上的書法不僅為唐人風格,而且書法字跡端正整齊,甚至塗改重寫的地方而且位置都完全與原字相合,這真的是一個盲人所能做得到的嗎?如果這張「借書條」真的屬於鑒真,那麼鑒真又怎麼會是一位盲人?
日本曾有人撰寫《唐大和上東征傳》,對鑒真在日本的10年傳法和生活進行了詳細的記載,但在鑒真在日本的部分中卻均未提到他雙目失明或由於某種原因而感到不便的事情。在鑒真從韶州來到江寧時,他的弟子靈祐曾提及「盲龜開目」一詞,如果鑒真真的是位盲人,靈祐又怎可能說出這等有損於鑒真形象的不敬之語呢?
也許,所謂的「眼光暗昧」是指鑒真患有老年性白內障,而不是失明。鑒真由於眼部有疾,便請到了西域的醫生施行針撥法治療,沒想到手術後雙眼受到了感染,病情惡化,即所謂「眼遂失明」,但應該還能分辨出字跡。所以,鑒真到日本時可能尚未完全失明,這樣人們才會在《鑒真書狀》中看到他工整的字跡。
鑒真作為唐代著名高僧,不僅在僧道學習上技高一籌,他歷盡艱辛東渡日本的偉大行為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也給後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不管他在去日本前是不是一位盲人,我們對他的尊敬都不會有所改變。
唐代中日交流密切,不僅中國學者東渡日本傳播中華文化,日本的許多有識之士也前來學習。當時最著名的日本「留學生」是阿倍仲麻呂,他在開元年間進入長安太學學習,後來考中進士,在唐擔任過許多官職。阿倍仲麻呂與大詩人王維、儲光羲、李白等關係甚好。他滯留在唐朝54年,73歲客死長安,他的詩作有許多收錄在《全唐詩》中。
※《清明上河圖》真的完整的傳承下來了嗎?故宮收藏的是否為真跡
TAG:縱古觀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