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有不少的皇帝都有這個愛好,估計你想都想不到,居然是這個!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前漢,與東漢統稱為漢朝。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為「漢」,史稱西漢,定都長安。西漢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但是你知道嗎?西漢皇帝有很多都有這個愛好,你知道是什麼嗎?
漢高祖劉邦與籍孺
籍孺,他是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帝劉邦的男寵。根據《史記》的描寫,他最遲應該活到了劉盈即位,可能與同為男寵的閎孺認識。籍孺應該也很得劉盈的歡心,因為劉盈的陵墓在安陵。《漢書》曰:漢興,佞幸寵臣。高祖時,則有籍孺,孝惠時,則有閎孺。此兩人非有才能,但以婉媚貴幸,與上同卧起。公卿皆因關說,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貝帶,傅脂粉,皆閎、籍之屬也。
漢惠帝劉盈與閎孺
漢惠帝劉盈的第一男寵,又作「閎籍孺」。審食其原是劉邦在沛縣時的貼身家人,在劉邦起兵時負責照顧呂后母子,兩人關係曖昧不已。劉邦即位後,感念其護家有功,封其為侯。而後他與呂后依然舊情不斷,劉邦也不加干涉。 一天,惠帝找了一個借口,把審食其逮捕下獄,準備治其死罪。呂后找來一個叫朱建的人,走了惠帝男寵的門路,救了審食其一命。他找到的就是當時惠帝極為恩寵的男寵閎孺,托他為審食其說情。他對閎孺說:「審食其一死,你的性命也難保。」朱建分析道,「你受皇上寵愛,審食其受太后寵愛,一旦皇上將審食其殺掉,太后為報復,也會把你殺掉。」閎孺一聽,很有道理,設法讓劉盈赦免了審食其的死罪。三年後,惠帝抑鬱成疾,加之縱慾,年紀輕輕就死了。閎孺的最終命運沒有詳細歷史記載。
漢文帝劉恆與鄧通
鄧通,蜀郡南安人,原是未央宮旁遊樂船上一名船工,漢文帝曾經做了一個怪夢,夢見自己怎麼努力也登不上天。正在著急的時候,來了一個貌若美玉的少年,助了他一臂之力,順利地登上了天。經查訪找到鄧通,認為他是夢中少年,為文帝所寵幸,有十餘次賞賜大量金錢,官至上大夫。有善相者說他「當貧餓死。」文帝說:「能使鄧通富的在我,怎能說他會貧?」於是賜他嚴道銅山,准許他自行鑄錢,由是鄧氏錢布天下。文帝曾病癰,他經常為文帝吸吮患處。太子啟入問病,文帝要他吸吮,啟面有難色。後來聽說鄧通這樣做過,十分慚愧,由是心恨鄧通。及太子啟嗣位為景帝,不久,有人告發鄧通出塞外鑄錢,景帝就籍沒他全部家產。鄧通以致身無分文,寄食他家而死。
漢武帝劉徹與韓嫣
韓嫣是韓王信的曾孫。漢武帝在做膠東王的時候,韓嫣便和他一起學習書法,兩人彼此間十分地友好、相愛。等到劉徹當上了太子,他就更加地親近韓嫣了。韓嫣擅長騎馬、射箭,又善於諂媚。劉徹即位以後,想發兵討伐匈奴,而韓嫣事先學習、熟知了胡人的兵器和陣法。遇到武帝詢問,他總是對答如流,由於這個緣故,他更加得寵,官職高至上大夫,賞賜的錢財和前代的鄧通大體相當。當時,韓嫣經常和皇上同卧同起。他喜歡彈丸,丸都為金制,每天都會彈失十多顆,所以當時在長安有俗話說:「若饑寒,逐金丸。」意即跟著韓嫣拾金丸就能發財。有一次江都王入朝,與武帝一起到上林御苑打獵,武帝的車還未行,叫韓嫣率領百餘騎兵乘車先去,江都王以為是武帝來了,立刻在路旁跪下迎接,可是韓嫣卻縱車而過,置之不理。江都王感到受到莫大的侮辱,向皇太后哭訴,於是皇太后就十分厭恨韓嫣。韓嫣仍不收斂,仍恃寵而驕,隨意出入皇帝的寢宮。最後,被太后抓住把柄,賜他死刑,雖然武帝極力說情,仍不能免。
漢成帝劉驁和張放
張放是中國漢朝武帝時期著名酷吏張湯的玄孫,宣帝時期大司馬張安世的曾孫,父張臨,母敬武公主。他是漢成帝的同性情人,歷任侍中、中郎將,光祿大夫,曾監平樂屯兵,置幕府,儀比將軍。他容貌「殊麗」,性格開朗聰慧,頗得成帝寵愛。「與上卧起,寵愛殊絕。」成帝早年喜歡仿效漢武帝早年,微服私行,往往假稱富平侯張放家人。張放娶許皇后的妹妹平恩侯許嘉的女兒為妻時,漢成帝親自為他主持婚禮,賜甲第,並以皇帝專用的乘輿服飾作為婚車婚服,號稱「天子取婦,皇后嫁女」,賞賜以千萬數,煊赫一時。漢成帝對張放,迫於朝臣和太后的壓力,「常涕泣而遣之」。數月以後,成帝崩,張放也「思慕哭泣而死」。
漢哀帝劉欣與董賢
西漢建平二年,有一天,漢哀帝下朝回宮,看到殿前站著一個人,正在傳漏報時,哀帝隨口問:「那不是舍人董賢嗎?」那人忙叩頭道:「正是小臣董賢。」董賢是御史董恭的兒子,在漢哀帝劉欣還是太子時曾當過太子舍人。就是這一瞥,哀帝忽然發現,幾年不見,董賢越長越俊俏了,比六宮粉黛還要漂亮,他不禁大為喜愛,命他隨身侍從。從此對他日益寵愛,同車而乘,同榻而眠。董賢不僅長得像美女,言談舉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為媚」。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次午睡,董賢枕著哀帝的袖子睡著了。哀帝想起身,卻又不忍驚醒董賢,隨手拔劍割斷了衣袖。後人將同性戀稱為「斷袖之癖」,源出於此。
TAG:西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