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篆刻要學會賞評
學篆刻看教程,關註:篆刻微刻,免費領取55G篆刻教程。
篆刻理 論在歸納篆刻造型的表現方法時多用篆法、章法、刀法來描述。篆法或謂字法,講如何配篆用篆;章法即安排布局,方圓朱白,離合呼應;刀法乃最終完成鍥刻的手 段,沖切整碎,不同用刀造就不同的線條效果。從「技」的層面來做這樣的總結,為我們理解篆刻找到了一個入口。無論是創作,還是賞評,不知大篆小篆,不懂分朱布白,不曉沖刀切刀,都是難以到位的。但要對篆刻作品進行深入解讀,這三法又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會:一些結字準確、布 篆和諧、刀法嫻熟的作品,有時可能會被我們視為平庸,而另一些似乎還有欠成熟的作品,卻又常常讓我們激動莫名。我們又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面對同一方作 品,褒之者盛讚其美,為之擊節;貶之者則痛言其丑,唾之啐之。而即便是同一個人面對同一件作品,十年前和十年後的感覺可能會大相徑庭,原來看不上眼的,現在也許會覺得美妙絕倫;原來以為奇美無比的,現在沒準會感覺不過爾爾。何以會有這樣的差異?
其實這一切都很正常,藝術從來都不以「法」為桎梏,而是以「情」為依託。藝術鑒賞又是見仁見智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主觀感受、個性體驗。俗話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每種審美樣式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加,又 會使我們的審美隨眼界的開闊而發生變化。當然,這些主觀差異依然要依存於藝術創作與賞評的客觀標準,篆刻亦然。
概而言之,篆刻創作講求循古法,出新意。古法是創作的依據,是本。古璽秦漢印是印章的源頭,不學秦漢,印必無厚度深度;文人篆刻興起之後的明清諸家流派,以明確的創作 意識再造經典,他們的審美經驗、技法總結細膩而具體,是後人的重要參照。古今相對,新舊更迭,今人對篆刻資源的挖掘已不局限於古璽、秦漢印和明清流派,隋 唐印、元押等不被前代印人重視的印式亦成了取法對象。以今天的眼光看,篆刻學習的對象應是一切既存的篆刻傳統。總之,一切創作都要有所本,自我作古的作品必然是不成功的。篆刻作品講究古味舊氣,毋庸贅言。但學「古」是手段,出「新」是目的。「領略古法出新意」,是篆刻藝術不斷前進生生不息的動 力。韓天衡先生言:傳統萬歲,出新為萬歲加一歲。石開先生說:創造圖式,拓展審美。其間辯證關係可細細體味。
相對而言,篆刻品評的要旨當在「和諧」二字。創作家依自己的主觀感受追求理想的藝術心境,賞評者的賞評尺度則應相對放寬。如果以出新的理念來看待傳承型的作品,則難免會認 為這樣的創作保守。如果以傳統的眼光來觀察出新意的創作,則一些走得太遠的「新」必會因我們的苛責而被拒絕。竊以為:創作家可以「獨持偏見,一意孤行」,賞評者則應盡量兼容並蓄。對於不同藝術家不同的追求,對於同一創作者不同階段的作品,應該多一些審美包容,不論是傳承型的作品,還是創新式的作品,只要 作品在創作者自身的層面上達到了和諧,就可以認為是成功的作品了。即便是初學,我們也會認為他刻得不錯。由此,也可以理解前面我們所提到的種種差異。
圖文編輯:篆刻微刻
版權信息:文章來源於網路,無法查證或聯繫上原作者,如涉及版權事宜請聯繫我們以便及時處理,感謝原作者。
TAG:篆刻微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