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軍為什麼要實施「第三艦隊前移」戰略

美軍為什麼要實施「第三艦隊前移」戰略

1月4日至5日,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攜6000名官兵從聖迭戈海軍基地開赴西太平洋執行任務。此次和「卡爾·文森」號一同前往西太平洋的美國海軍艦船還包括「張伯倫湖」號導彈巡洋艦、「邁克爾·墨菲」號導彈驅逐艦、「韋恩·梅耶」號導彈驅逐艦以及超過70架飛機。美軍沒有公布「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執行任務的內容以及時間表,實際上,這是美軍正在實行的「第三艦隊前移」戰略的一部分。

美國航母活躍在西太平洋地區

美國海軍第三艦隊是美軍6個被編號的海軍艦隊之一,轄區在美國西部和北太平洋約5000萬平方英里的區域內。和平時期,第三艦隊的主要職責是執行人道主義任務、維和任務以及制止地區衝突,其配備的4艘航空母艦分別是「尼米茲」號、「卡爾·文森」號、「斯坦尼斯」號和「羅納德·里根」號(現已替代「華盛頓」號編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

美軍於2015年提出「第三艦隊前移」戰略,2016年就派遣了3艘驅逐艦赴西太平洋執行任務。近年來,美軍「第三艦隊前移」戰略的執行力度不斷增強,在此影響下,美國航母在西太平洋非常活躍。

2016年1月,從美國本土出發的「斯坦尼斯」號航母於3月初短暫進入南海後,在3月底再次進入南海,並一直在南海活動至6月10日左右,共停留78天,艦上艦載機出動約4000架次。

2017年1月,「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赴西太平洋,實現在這一戰略下該航母打擊群首次跨戰區執行任務。當時,「卡爾·文森」號航母游弋範圍南至新加坡,北至朝鮮半島以東水域,並與日本海上自衛隊進行聯合演習後,返回聖迭戈海軍基地。

2017年7月,美軍「尼米茲」號航母、被稱為「直升機航母」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艦艇「出雲」號,以及印度航母「超日王」號等總計約20艘艦船,在印度南部金奈附近的印度洋孟加拉灣海域,舉行了自1992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航母級」聯合軍演。

2017年11月,「尼米茲」號和「西奧多·羅斯福」號航母,以及「羅納德·里根」號航母在日本海進行了罕見的「三航母」聯合演習,被外界看作華盛頓對平壤的秀肌肉之舉。

除了美國海軍第三艦隊赴西太平洋常態化,美國海軍還將「准航母」兩棲攻擊艦「黃蜂」號劃撥第七艦隊,進一步加強美國海軍在東亞的軍事實力。

美軍實施「第三艦隊前移」的戰略考量

通過頻繁向西太平洋派遣第三艦隊航母,美國海軍事實上已經在西太平洋維持了「雙艦隊」的存在,這一規模的軍事力量部署背後蘊藏著值得關注的戰略意圖。

美軍實施「第三艦隊前移」戰略是其全球「一體化」作戰構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太平洋艦隊麾下的編號艦隊,第三艦隊與第七艦隊同時組建於1943年,司令部駐地分別為美國西海岸的聖迭戈海軍基地和日本的橫須賀基地,兩者以東經/西經180度國際日期變更線為界,分別負責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地區的海上防務。

第七艦隊和第三艦隊在任務分工方面各有側重。第三艦隊轄區包括以夏威夷為中心的「第三島鏈」以及阿拉斯加到美國西海岸的廣大海域,重點負責反潛作戰、兵力護航、保衛航道和戰時為第七艦隊提供輪換艦船等輔助性支援任務;第七艦隊兵力由1個航母打擊群以及80餘艘各類艦艇、140架飛機和4萬名水兵組成,轄區主要包括以迭戈加西亞為樞紐的東印度洋水域、以日韓軍事基地群為核心的「第一島鏈」和以關島為重心的「第二島鏈」,重點負責執行前沿部署和應急反應任務。

美國太平洋艦隊此次打破常規,選派第三艦隊涉足西太平洋地區防務,旨在打破兩大艦隊的傳統地理界線,推進各類攻防作戰力量的無縫融合和優勢互補。

從作戰功能上看,第三艦隊的「前傾」態勢,能夠彌補第七艦隊在爭議島礁巡航、反潛獵雷行動和海上保交護航等方面的短板弱項,從而不斷推進本土和前沿駐軍之間的平衡,形成「懾戰並舉、攻防一體」的前沿兵力布勢,以緩解美國海軍兵力不足與戰線過長、資源下滑與保持戰備之間的尖銳矛盾。

美軍實施「第三艦隊前移」戰略也意在塑造地區「網路化」的軍力態勢。長期以來,美國海軍主要秉承馬漢「海權論」理念,依託抵近前沿、兵力集中、速決制勝的基本原則,來塑造地區軍力態勢,克服兵力投送所面臨的時空障礙,進而最大限度地懾止各類武裝衝突。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美軍「第一島鏈」以沖繩為應急反應中心,將約四分之三的駐日美軍密集部署於此;「第二島鏈」則以關島為中繼基地和遠程打擊樞紐,重點部署了核潛艇和轟炸機等戰略威懾力量;「第三島鏈」則以夏威夷為指揮控制重心,集中部署了太平洋司令部核心指揮機構和作戰支援力量。

然而,按照美軍「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等作戰新構想,這一地區軍力態勢在「反介入/區域拒止」條件下,很可能會誘使對手對其兵力密集的關鍵節點和信息中樞,實施先發制人的飽和攻擊,進而導致「珍珠港事件」的重演,使其整個作戰體系陷入癱瘓。

在此背景下,美軍計劃按照「平時廣域分散、戰時快速集中」的「彈性聚合」理念,對其亞太兵力部署進行全方位的調整,計劃於2020年前將60%的海、空軍兵力密集部署到亞太地區,並斥資370 億美元啟動冷戰後最大規模的基地建設,力求塑造一種「地理更為分散、作戰更具韌性、政治更可持續」的多中心、多節點的地區軍力態勢。

第三艦隊與第七艦隊作戰力量的一體化融合,旨在力求以第七艦隊等常態化駐軍為「節」,來加強關鍵要點防禦,保持盟國信心,以眾多小型化、分散化的離島軍事基地為「點」,來扼控重要海上通道,壓縮對手海上活動空間,以第三艦隊等動態化的輪換兵力為「線」,來連點成面,形成前後銜接、動靜結合、互為支撐、防癱抗打的「網路化」駐軍體系。

此外,美軍實施「第三艦隊前移」戰略也是「穩定」東北亞局勢的重要手段。2017年東北亞局勢跌宕起伏,一邊是朝鮮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多次試射彈道導彈,一邊是美韓進行軍演對朝持續施壓,美朝互相示強,導致東北亞局勢惡化。

2017年9月3日,朝鮮進行了第六次核試驗。同時,朝鮮還多次進行了彈道導彈試射,宣稱其試射的洲際導彈「可打擊美國本土全境,技術特性不斷改進」。這遭到了國際社會一致譴責,嚴重威脅到了地區及世界的和平穩定。

美朝在2017年也多次上演了「硬碰硬」的口水戰,加劇了半島緊張氣氛。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朝鮮被視作美國的「首要安全威脅」。2017年8月,特朗普警告朝鮮「最好不要再威脅美國」,否則將招致前所未有的「炮火與怒火」。朝方隨即表示,正考慮通過中遠程彈道導彈對關島周邊進行包圍射擊。9月,雙方展開第二回合口水仗。特朗普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威脅將「徹底摧毀朝鮮」。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隨即回應稱,考慮採取最強硬的反擊措施。

不難看出,如何穩定東北亞局勢已經成為美國海軍在亞洲「最迫切」的任務。2017年12月14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約翰·理查德森在韓國訪問期間表示,美國正在優先以外交和經濟手段來處理朝鮮的威脅,但是美軍明白自身必須準備好應對朝鮮任何新的軍事能力,為外交和經濟努力做好軍事後盾。

「第三艦隊前移」戰略導致地區軍備競賽加劇

美軍正在實施的「第三艦隊前移」戰略也是特朗普新軍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進一步攪亂了亞太地區相對平靜的局勢。

亞洲地區國家多,歷史和現實狀況差異較大,文化、宗教、政治制度和經濟狀況、國家實力差距甚遠。如何對待美軍「第三艦隊前移」戰略,各國本來就持有不同的心態和應對態度,美國不僅沒有尊重本地區國家的意願和解決問題的權利,反而越俎代庖、挑撥離間,加劇了亞太地區安全局勢的不穩定性。

美軍實施「第三艦隊前移」戰略,口口聲聲稱這是為了保障亞太地區的戰略安全和經濟繁榮,但其陳兵亞太、炫耀武力為主的戰略示強,使得亞太地區局勢持續緊張,也導致亞太各國紛紛效仿,展開新一輪軍備競賽,給地區乃至全世界帶來危機。

與此同時,美國的「第三艦隊前移」戰略從其初衷到具體實施,都包含了遏制中國崛起的內涵,這將使得中美兩國產生戰略互疑,從而導致中美大國關係面臨嚴峻考驗。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李志新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1月18日 11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報 的精彩文章:

思政課「混合教學」讓手機變成「抬頭利器」

TAG: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