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紙上談兵-詩和遠方

紙上談兵-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

最近十年,有些人特別喜歡講情懷、說鄉愁。

夜路走多的老闆、江郎才盡的白領,反正,一堆因為各種原因而想在塑料盆里洗手的各路人等,紛紛作起了一個夢。

夢裡有詩和遠方。

有些人對這些人沒啥好印象;不一定說出口,但心裡都想著:大傻X!

我沒有。

我只是會想起:唐朝也有個這樣的大傻X。

我挺喜歡的。

他叫李白。

大家都知道,李白寫了很多詩;李白也到過許多遠方。據說,他就生在碎葉城。那個地方在今天的阿富汗。

有一首我很喜歡的、他的詩。描寫的,正是在遠方發生的事。

但有更多人的說法,說這其實是王昌齡寫的。

在這裡,作者是誰其實不重要;他倆的詩,很多都是描述遠方。總之,我喜歡。

「出塞」

騮馬新跨白玉鞍

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

匣里金刀血未乾

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隋刀 (圖片來源於網路)

既然要紙上談兵,這把金刀其實是很有趣的話題。

首先,要議論一下唐刀。

環首刀一直發展到了唐代,形式略有變化。從南北朝開始,除了性能始終拔尖,在裝具方面更是極其精美華麗。

說到性能,其基礎主要來自於材料和工藝。可以說,唐刀已經處在鋼鐵時期的顛峰;除了現代的冶金科技,當時的世界無人能與比肩。

日本所藏的唐刀 (圖片來源於網路)

唐刀傳到了日本。如今要看傳世的唐刀,只能到日本;並且,因為是日本天皇的收藏,歷代精心養護,至今完好如新。

日本傾其國力,想要仿造,卻很少成功,因為解決不了刀背翹曲的問題。結果,誤打誤撞,覺得另有優點,從此定型、沿襲下來,成為今天舉世知名的武士刀。

詩中描寫的、在遠方舔血的金刀,應該就是唐刀。

但是,詩人為何稱它金刀?

越想越覺得有意思。

幾個可能。第一,詩人都是浪漫派,怎麼好聽怎麼寫。

換言之,詩人瞎寫。

但我覺得:詩人不會那麼瞎!

鋼鐵兵器,可以說它寒光四射,也可以描述它是銀色的、白色的、灰色的,甚至是生鏽了的紅色,就是不該說成金色的。哪怕是色盲,也不致於犯這種錯。

唐詩寫好到現在,都一千多年了,歷朝歷代就沒有一個處女座、強迫症患者,站出來明辨是非?不可能!

第二,說它是金刀,因為它的材料是青銅。

古人稱銅為金,青銅也是金色。青銅做的刀,當然可以叫做金刀。

這其實不可能。因為,從科技發展和器物沿革來看,青銅在此前的幾百年,就已經完全退出戰場了。此外,也沒有任何考古數據可以證實存在這一種可能性。

所以,這只是一種沒有根據的瞎猜。

西亞的古刀, 外型極近似唐刀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三,說它是金刀,因為鎏金了。

從漢代以來,甲冑就有許多不同的外觀和顏色。這些表面處理技術,有的是為了美觀,有的是為了區分部隊隸屬,更多的,是為了實用。

之前說過:鋼鐵容易生鏽,一銹就難以根治。所以,防鏽很重要。

漢代有玄甲軍。玄就是黑,所以,玄甲軍的甲都是黑色的,很可能是進行了「黑化」處理。而所謂黑化處理,就是在鋼鐵表面製造一層四氧化三鐵的氧化層。這種氧化物也就是黑銹,性質穩定,可以保護鋼鐵表面。

那一年,漢朝大將霍去病突然死了。

他出殯時,哀痛的漢武帝命令數十萬玄甲軍,肅立在道路兩邊,一路從都城咸陽排到他的墓前。

大軍靜寂無聲。

到了唐代,甲冑更加變化繁多,有鎏金的、鎏銀的、上彩的。而鎏金的就叫「金甲」。

鎏金的刀,當然可以叫「金刀」。

看到這裡,應該有處女座、或者是強迫症患者,拍案而起,大喊:你瞎說!

但我真的沒有。

王昌齡的另一首詩寫了:黃沙百戰穿金甲。

披掛著金甲的唐代騎兵,曾經到過遠方的大漠。

絲路貿易中的重要貨品- 被稱作大馬士革的烏茲鋼錠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任何一個對鋼鐵兵器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用完刀,一定要擦乾淨了才能入鞘。如果偷懶,幾天後,刀刃就銹不堪用了。嚴重一點的,可能連刀都拔不出鞘來,銹成一塊了。

血特別具有生鏽的幾的必要條件:鹽份、水份;加上空氣中的氧、沙漠中的高溫,對鋼鐵產生的腐蝕,幾乎是實時的。

久戰沙場的老兵,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為何連血跡都不擦乾,刀就入鞘了呢?

原因很可能是:不要緊。

沙漠作戰,即使在今天也是很艱困的。騎兵機動性強,跑得飛快,戰線一長,後勤給養不易。

沙漠里又缺水,連保障人馬所需都是問題;而鋼鐵兵器在征戰過程之間,又需要經常研磨、打理。這些本來需要用水的程序,總讓水資源捉襟見肘。

但是,如果刀刃上鎏了金,等於有了一個不會輕易被腐蝕的防鏽層;只有刃鋒一道需要維護。這樣既能維持兵刃完好,更能大大縮減保養的時間。

金刀,真的是金色的。

讀詩的、讀史的人,如果沒有玩過刀,這樣的理解是無從想像的。

唐代還有很多極好的兵器,但是由於實物不存,很多就連學者也不能說清了。

例如:橫刀。

橫刀的實物,仍然只能在日本找到。有一段時間,甚至不能確定。

橫刀,其實是有傳承的。唐代的吐蕃族,把橫刀的形制保留了下來。現代的康巴漢子,腰間橫佩的那一把刀,就是橫刀的遺制。

當然,刃形可能受了藏刀的影響,未必純是唐式。

又例如:陌刀。

陌刀是長柄兵器。在唐代軍隊中可說是最重要、也是威力最大的裝備。據說,能夠連人帶馬,將之劈成兩半。

根據記載,它是雙面開刃。所以,它與大刀有明顯的差異。

我自己的看法,是接近寬刃的劍形,頂端有銳角的鋒。

再例如:鑌鐵。

鑌鐵是一種特殊的鋼材,在唐代由西域傳入。原產地可能是北印度地區到西亞一帶,貿易商據記載是大食商人。也就是現在的伊朗人或敘利亞人。

鑌鐵是一種坩鍋鑄造成形的鋼錠,每塊就巴掌大小。在絲路上,它跟中國的絲綢一樣,是最重要的貨物,甚至可以作為貨幣使用。

每一個這種鋼錠,經過鍛打,可以打成一把彎刀,或是兩把匕首。

鑌鐵製成的小刀

鑌就是繽,繽紛的繽,形容細碎的花紋。

顧名思義,鑌鐵打成的兵刃,通身就有細碎的天然花紋,華美異常。

更重要的是:它的切割性能非常優異。

鑌是中國的稱呼。但在絲路上,它的名稱和中國的絲綢居然完全一樣。

甚至,當時絲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在大食地區,就以這兩樣物品作為地名。

這個名字,在當時、當地的語言中,意思跟中國的也一樣,是:細碎而繁複的花紋。

你肯定聽過。

念法翻成中文,就是:大馬士革。正是現在敘利亞的首都。

唐代設有鑌鐵局,但目前仍不清楚,是進口原料鋼錠,自己打制?還是引進技術,自行生產原料?

只知道宋、元時期,中國已經能夠生產鋼錠。

鑌鐵,成為後來章回小說中,最佳鋼材的代名詞。

英雄好漢,手裡沒有一把鑌鐵打造的兵器,就像文人不知道詩和遠方。

漢代有一首民謠:「人知長安好,則出門而西向笑;知肉味美,則對屠門而大嚼。」

文化的保存為何重要?

因為有些事物,失去之後,就再也回不來了。

我們西向而笑、當屠大嚼,品的只是一份情懷。然而咽下之後,卻僅存無限空虛。

鑌鐵,如今也跟其他很多事物一樣,只剩下一個空洞的名詞。

關於本書

主要介紹我國軍事及冷兵器的發展, 兼及一些世界上較知名或重要的相關事物.

這個主題跟六次產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但是跟文化創新卻有很大的關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林夕詞 瀟湘痴批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