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立體定向穿刺置管治療高血壓腦出血

立體定向穿刺置管治療高血壓腦出血

趙琳

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目前主要從事顱底腫瘤亞專業的臨床工作和研究。擅長顱內腫瘤、顱腦損傷、腦血管病的顯微外科治療。

卒中園地

高血壓腦出血(CVD)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在高血壓的情況下發生的腦實質出血,起病急、預後差,其致死率和致殘率都非常高。其主要原因為血腫的佔位效應以及血腫對腦組織的毒性作用,手術清除血腫不僅可以減輕佔位效應及改善周圍腦組織的缺血反應,而且可以清除因血腫而造成的繼發性損害的毒性物質,外科手術治療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進程,CV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尋找一種微創有效外科手術的治療方案,從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非常關鍵。

近年來,微創立體定向手術被認為治療CVD有效的方法。其具有定位精確、對腦組織損傷較小、組織反應較輕、清除患者血腫的同時對其周邊組織的損傷較小、術後患者的腦損傷及腦水腫反應較輕,且對全身的其他器官無明顯的影響、併發症發生率低等優勢,備受神經外科醫生的青睞。

手術適應證:國內對幕上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指征為血腫量>30ml,中線移位>0.5cm,伴有明顯側腦室受壓。立體定向手術定位精度高,對腦組織損傷小,手術指征應放寬,但由於血腫排空慢,常需術後注射尿激酶逐步溶解引流血腫。其不能快速降低顱內壓,不適合腦疝患者。總結文獻,目前國內立體定向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指征為:排除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煙霧病等致的出血;無或輕中度意識障礙,無腦疝形成;幕上血腫量>25ml。朱振雲等認為基底節區或丘腦血腫量>15ml,GCS計分7-12分,中線結構移位≤1 cm,未形成腦疝者是手術指征。也有學者認為由於腦出血後的特殊病理生理過程,即使少量血腫仍可引起周圍腦組織血流和代謝等變化,認為血腫量15ml以上都應積極手術。

然而用血腫量的多少來決定手術指征,這並不全面。當顱內出血時,顱腔有一定的代償空間。在成人,顱腔的容積是固定不變的,約為1400-1500ml。老年人於腦萎縮,顱腔代償空間比青年人大,青年人顱腔代償空間小。因此青年人腦出血出現顱高壓比老年人早且嚴重,同樣的血腫量,在老年人可能僅有輕度的顱高壓,青年人可能很快出現嚴重的顱高壓,甚至腦疝,因此不能一概以血腫量作為手術指征,還要綜合考慮意識狀況。重要的是應根據病情分級、患者全身情況綜合考慮,硬性規定多少量是不恰當的,有無意識障礙及其程度,可直接反應腦實質受累或受損情況,因此,與手術療效密切相關。總結立體定向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指征為:高血壓腦出血意識狀況分級Ⅰ-Ⅲ級;幕上血腫量大於25ml。尤其適合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即使血腫較大,但顱腔代償空間較大,意識障礙程度較輕,分級在Ⅰ-Ⅲ級患者,立體定向置管引流術效果良好。

手術時機:一般分為超早期手術(<7h)、早期手術(<24h)和延期手術(>24h)。從病理生理方面分析,腦出血在20-39min後形成血腫,6-7h後由於細胞分解產物,如凝血酶和其他炎性介質的損害作用,又使血腫周圍腦組織由近及遠的發生水腫、變性、出血、壞死,隨時間的增長而加重,最終出現不可逆損害。因此,超早期清除血腫雖能儘早解除腦受壓,改善腦供血,減輕血腫對腦組織的毒性作用及繼發損害,但風險是容易引發再此出血,我們主張出血24H後,如病情許可,最好在出血3-5d後實施立體定向手術,可有效降低患者再出血率,同時因此時血腫已部分開始液化,可減少引流管留置時間,降低感染的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後。

穿刺入路與靶點選擇:有顳部入路和額部入路2種,我們經常選擇額部髮際內中線旁開2-3直切口入路,不用顳部入路。原因是:從腦血管造影看,顳部有較多大腦中動脈小分支,如島蓋動脈、皮層支,此入路有可能損傷小動脈;從腦血管造影看,額部入路為大腦前動脈和中動脈交匯處,無大的動脈。此入路穿刺較安全,引起出血概率較顳部入路小。形態不規則血腫或橢圓形血腫選擇2個靶點,一般在同一層面,選擇不同的X值和Y值,保持Z值不變.靶點的選擇應以利於血腫最大排空為原則,通常以血腫中心為靶點。但在應用中發現血腫後下部經常有少量血腫殘留,這可能由於術後患者處於仰卧位,血腫在重力作用下向後下方移位有關,所以,有學者選擇血腫中心偏後1-2cm處作為靶點。也有學者認為靶點選擇在血腫的後下2/5處引流效果最好。

尿激酶的使用:尿激酶是一種無抗原性、無熱源性、毒性小的藥物,對腦組織無刺激性,不造成系統性炎症反應等,能直接使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從而使纖維蛋白、凝血因子Ⅰ、Ⅴ和Ⅷ降解,並分解與凝血有關的纖維蛋白堆積物。王成東等實驗證明尿激酶用量(3萬u/ml血腫)是安全的。尿激酶與血腫作用2-16h得到的溶解結果相似。一般尿激酶3-5萬u,溶於3-5ml0.9%氯化鈉注射液,閉管2-4h,每日2次.有學者認為閉管1h放開即可,夾閉過長時間無臨床意義。手術方法:局部麻醉下安裝立體定向框架,行頭顱CT定位掃描,層厚2mm,選擇血腫最大層面圖像標定,取血腫中心為靶點,計算靶點坐標值,形態不規則血腫或橢圓形血腫可以選擇2個靶點。採用局部麻醉或加基礎麻醉,額部髮際內中線旁開2-3cm直切口,切開頭皮約3cm,乳突牽開器撐開頭皮,鑽骨孔直徑約1cm,「十」字切開硬膜。安裝弓形架,在立體定向引導裝置固定下緩慢向靶點置入血腫排空針,拔出針芯,抽吸液態或半固態血腫,達到術前計算量的1/3或1/2時終止操作,用無菌溫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血腫腔,待沖洗液基本清亮時,導入引流管,以引流管最後一孔達靶點。術後6h後血腫腔注射尿激酶,每次5萬U溶於4ml0.9%氯化鈉注射液,夾閉引流管2-4h放開,每日2次,間隔不少於4h,共用尿激酶2-6次。複查頭顱CT,殘餘血腫量<10ml時拔除引流管。

為提高立體定向手術效果,需注意以下幾點:1、應掌握立體定向手術禁忌證:對於出血量超過60ml,存在腦疝者,選擇開顱術治療;2、選擇距離血腫最大層面中心,最近處穿刺,縮短穿刺距離,減少對腦組織的損傷;3、術中合理控制血腫抽吸量,術後經引流管注入尿激酶,預防再次出血;4、術中嚴格無菌操作程序,降低術後顱內感染。雖立體定向手術可減少術中創傷,但對手術設備有特殊要求、適用於出血量30-60ml的患者、無法在直視下行徹底止血者,臨床應用存在局限性,仍無法完全取代開顱手術。

總之,立體定向置管引流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具有定位準確、微創、損傷小、併發症少、療效好等優點,對腦出血意識狀況分級Ⅰ-Ⅲ級患者效果良好,為腦出血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可靠方法,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安裝定向架

CT定位

計算坐標

穿刺成功後抽吸血腫

手術當日複查頭顱CT術後3天複查頭顱C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壓 的精彩文章:

這8種蔬菜降壓效果好,血壓高的人真應該看看

TAG:血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