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孩子慢?你能改變TA!
GIF
1
「快點起床,來不及了」
「快點吃啊」
「快把玩具收好」
回憶一下,我們和孩子的日常是不是把「快點、快」當成了口頭禪?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沒有回應,那麼接下來的一場「大戰」恐怕不可避免。
我自己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陷入這種模式,頭疼不已。
當我俯下身,去問孩子:「媽媽每天早晨催促你起床、催促你快點吃飯的時候,你是不是感覺很不舒服?」
孩子說:「其實我已經很快了,只是媽媽的速度我沒跟上。」
聽了孩子的話,我才恍然大悟。
仔細地觀察了幾天孩子的行為,發現他是真的很努力在學習如何跟上大人的速度。
其實大人眼中的磨蹭,多數為假性拖拉
回想孩子在蹣跚學步之時,小腳邁出的每一步,我們都會說「慢一點、不著急」,直到他越走越穩。
在這個階段,我們不會催促孩子,因為明白學習走路需要一個過程。
只有不斷的練習,孩子才能學會這項技能。
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不自覺地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怎麼穿鞋總是穿不上?」「為什麼擺一個玩具要擺那麼久?」……
其實這些在我們眼裡的「拖拉行為」,或許本身就像孩子在蹣跚學步時一樣,孩子只是在跟著他自己的節奏體驗生活呢?
孩子需要花時間體驗大人們習以為常的活動,需要時間去練習這些在我們看來十分簡單的事情。
研究表明,小學階段之前,孩子所謂的「拖拉」有很多都是假性的。
但如果我們一味地埋怨、催促、包辦甚至代替,那這些錯誤的行為就會導致孩子上學後變成「真拖拉」。
2
1.催促孩子的時候,小心「越界」
身邊有個朋友,經常向我抱怨,每天起床就像打仗。
每天早上地各種催促讓她精力消耗大半,到她上班的時候,她的情緒已經很差了。
我們為什麼總是催孩子?
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擔心由於他的拖拉、磨蹭、慢,會對接下來的事情造成影響。
比如孩子因為拖拉而遲到了,就會損失他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
另一方面,作為孩子家長的我們覺得需要『負起作為父母的責任』,讓孩子下次不要遲到。
可是,當我們不斷催促孩子的時候,就已經「越界」了。
因為這種催促使我們把孩子的問題變成了自己的問題。
有了成人來承接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孩子自然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著急,反而會覺得父母幫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2.催促孩子的時候,小心破壞「專註力」
是否碰到這種情況:一家人商量好去公園玩,或者晚上去看電影,結果到了臨出門的時候,孩子卻還在那邊擺弄積木,一直拖拖拉拉,導致出門時間太晚,不能去看電影?
遇到類似情況,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怒。
但如果仔細地觀察孩子的做法,或許我們反而會為孩子的專註力而感到欣慰。
我們都明白能夠專心致志完成某件事情對於孩子的重要性,而此時正是保護孩子專註力發展的重要時刻。
至於最終因為孩子的專註引起的後續結果,只需要讓他自己承擔就好了。
比如,因為前期準備時間太長而取消去公園和看電影的機會。
這樣不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培養出了專註的能力,也可以讓他明白自己行為的後果,讓他理解規劃時間的重要性。
3
總在說著「快、快點」!的爸爸媽媽們,讓我們來想一下:
除了那些真的很著急的時候,我們在不需要那麼著急的時候,是不是也常常不經意就會說出「快點!」這個口頭禪呢?
是不是我們越是催促,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拖拉呢?
其實,想要真正培養出孩子「不拖拉」「積極做事」的品質,我們不妨成為「慢時間」的父母—— 當時間比較充裕的時候,來試試配合孩子的慢節奏與他一起度過吧!
1、理解孩子的生理髮展,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
知道孩子性格,以及孩子成長的生理因素後,我們應該根據他的生理髮展狀況去調整要求孩子的時間。
比如孩子早上起床慢吞吞,晚上就應該盡量讓孩子早點入睡。
本身性子比較急的家長,也盡量調整自己的步調,取得與孩子之間的平衡點。
2、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孩子上學之前,我們確認做這件事是孩子的需求後,只提醒一次,不反覆嘮叨。
如果發生了孩子不願意接受的後果,我們也應該適時引導,學會共情學會安撫。
作為父母,我們要把孩子的責任還給他,就算面對發脾氣的孩子,也要這樣堅持:「遲到的人不是我,我只負責把你送去學校,而準時上學是你的責任。
我相信你明天能做得更好,我建議你頭一天把書包和衣服準備好,這樣你就能準時出發了。」
美國有個中學校長給家長們的信,曾在Facebook上廣為流傳。
他告訴家長們學校有一條規定:不許家長幫孩子拿他們忘記帶到學校的作業,午餐,運動服等物品。
每個人應該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做不好就得自己承擔後果。
這才是家長應該給孩子傳遞的理念。
3、家長提前告知孩子事情的計劃
我記得一位美國心理諮詢師說過,現代人常常過度使用一個詞:「趕快。」
很多中國人都生活在一個「什麼都來不及了」的世界中,這會產生過度的焦慮從而影響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安排好自己的事,為孩子留出足夠的時間,
再次,理解孩子「慢慢來」的發展需求後,
將自己的時間計劃和孩子進行協商。
4
嘮叨催促是一把鈍刀,不但不會讓孩子不磨蹭,反而在無形中將親子關係割斷。
催促不僅給父母和孩子製造了緊張情緒,還在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我對你沒信心,必須一直監視著你,提醒你,你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台灣作家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台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的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別著急,你的孩子不是磨蹭,他只是需要慢慢來......
作者簡介:小雨嘀嗒
一個3歲男孩媽媽,用心做父母,在成長的路上讓自己和孩子成為彼此最好的老師!
有一個地方,有一種聲音觸動了我們的心靈----就是用滿滿的愛陪孩子一同成長,共同渡過最美的生命旅程,這裡就是迪樂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在迪樂姆,我們學會怎樣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這裡,我們也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
— END —
編輯 迪樂姆教育研究院
圖片來源 部分網路
GIF
TAG:迪樂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