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蘇麻離青
當您步入琳琅滿目、青白輝映的青花瓷展廳時,細心的您一定也發現了,同屬青花瓷卻擁有著略微的差異。因為不同青料的使用以及燒制技術的差異,會讓青花產生不同的發色,有的略微發灰,有的略微發紫,有的呈現出純正的藍色等等。其中青料起到了主導的作用。
青花製作歷史中曾經使用過多種青料
——「蘇麻離青」、「平等青」、「回青」、「石子青」等,
對此您是否感覺傻傻分不清?
作為青花鈷料的濫觴,「蘇麻離青」又是怎樣一種青料,具備怎樣獨特的魅力特徵呢?如何在眾多青料中辨識出「蘇麻離青」呢?本期「談鈷論青」小講堂,為你揭開青花瓷青料的第一重面紗。
明萬曆十九年(1591)《事物紺珠》「永樂宣德窯」條記載:「二窯皆內府燒造,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
蘇麻離青,是來自中東地區的一種青料,是一種含有砷、鈷、鐵、錳等元素的天然玻璃質類的晶體礦物,其中鐵元素含量高,錳元素含量低,為「高鐵低錳」。由於含錳量低,減少了青中的紫、紅色調,在適當的火候下,能呈現寶石藍的色澤。而又由於含鐵量高,青花呈色青翠濃艷,濃處多凝聚呈銀黑色結晶斑,濃處用手撫摸時給人們凹凸不平的觸覺。這種自然形成的黑鐵斑和濃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成為元、明早期青花瓷的重要身份標誌。
青花花果紋帶蓋梅瓶
明·永樂(1403-1424年)
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碗
明·宣德(1426-1435年)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
明·宣德(1426-1435年)
「大明宣德年制」 款
那麼,如何識別蘇麻離青呢?
這裡為您提供兩個小小的細節供參考吧。
鐵鏽斑是蘇麻離青料最典型的特徵,在青料的堆積處(如起筆落筆、兩筆相交、頓筆、接胎處等),是鐵鏽斑出現概率最高的地方。
那麼鐵鏽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插播一句專業的解釋:「鐵鏽斑的形成機理是結晶,當釉料溶液中的氧化鐵的量富集並達到飽和狀態,就會析出超飽和的鐵元素,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鐵鏽斑』。」然而,可不要認為蘇麻離青入窯燒制都一定會形成「黑鐵斑」,窯中的溫度及氣氛、青料是否研磨精細,乃至筆繪青花的方式等都會影響「黑鐵斑」的出現。
仔細觀察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往往會觀察到一種類似於水墨在宣紙上暈染開的效果,習慣稱之為「暈散」。
暈散是一種在青花色料區與非色料區的邊界處,呈現出的似墨水潑在宣紙上的向外擴散出去、模糊的視覺現象。
「暈散」現象與進口青料的加工工藝有密切關係。玻璃質感的「蘇麻離青」往往會在加工中被加入大量的助溶劑成分,使得在燒造青花瓷的過程中,青花色料和釉在窯內高溫下流動,從勾畫邊緣向外擴散,就像我們用墨汁在宣紙上作畫一樣形成自然的暈散效果。明艷的青色和硬朗的鐵鏽斑成就了永宣時期「教科書級別式」的青花瓷,後世爭相模仿。
青花把蓮紋盤
總有皇帝想要仿冒朕
青花把蓮紋盤
因為我宣(喜歡)你啊
青花把蓮紋盤
明·宣德(1426-1435年)
青花把蓮紋盤
清·雍正(1723-1735年)
「大清雍正年制」款
對比
明宣德青花把蓮盤細節清雍正款青花把蓮盤細節
清代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稱盛世,此時青料提取工藝的改革、窯燒技術的創新、外銷需求的持續增長等讓瓷器生產各方面水平達到了歷史高峰,仿古瓷器的製作技藝更是趕超前朝。
康熙年間郎窯仿青花的成就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高水準。康熙時人劉廷璣在《在園雜誌》中如此描繪:「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別。」
雍正帝對永宣青花情有獨鍾,多有仿製。仿品青花沒有永宣青花自然暈散、黑鐵斑點的特徵,工匠一般採用加重點料來模仿永樂、宣德的自然黑鐵斑。
乾隆時期督陶官唐英曾在乾隆十年的奏摺中提到「造得宣窯青花白地五供三堂,配造得青花五彩瓷苓芝二種,以備採用。」 體現了在乾隆時期對「宣窯(宣德窯)」的仿製與延續生產。
「器成天下走」,「蘇麻離青」料的流入和永宣青花的成就,也是海上絲路的重要見證之一。永樂三年(1405年),為增進對外交流,確立宗主國地位,發展與西洋各國的友好關係,明成祖派遣以三寶太監鄭和為首的龐大船隊出使西洋。聯接東西亞的海上通路又開始恢復。在「厚往薄來」的外交政策下,大量青花瓷漂洋過海到了南亞、東南亞、中東乃至非洲東部。來自中東的「蘇麻離青」料也在這時傳入中國,東西方國度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青花瓷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我們的外銷青花瓷上也展現了仿外來器物器形製作的風格。
青花花卉紋花澆
明·宣德(1426-1435年)
「大明宣德年制」款
青花纏枝花卉紋板沿盤
明·宣德(1426-1435年)
在本次推出的「科技、文化、貿易」青花瓷展中,展出了不少明代永宣時期由「蘇麻離青」料繪製的青花瓷,還有觀看顯微鏡下的青花瓷、觸摸實體青花瓷坯等互動項目,讓您與青花瓷近距離親密接觸,想要解鎖其他的「青」嗎?那就一起來粵博感知科技青花的魅力吧。
TAG:盛世文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