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前30年追求卓越,後30年以普通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前30年追求卓越,後30年以普通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昨天看完一本書《麥肯錫精英的思考習慣》,看之前以為是增強邏輯思維能力、訓練遠見卓識思維的書籍,實則相反。

這是一本顛覆我們常識的思維,它將教會我們:管理思維和情緒的能力,用以提高「心理韌性」。想想那些備受煎熬的創業團隊、想想那些年紀輕輕就開始佛系的90後,提高「心理韌性」極為重要。

這本書面向的人群是:有完美主義傾向,不允許自己失誤,不想讓周圍人對自己失望,長期承受著不小的心理壓力,一旦出現失誤情緒就會失控甚至會轉向對他人的攻擊,即使是成功了也會有「心身耗竭」之感。

A是起因時間(例如工作出錯),C是情緒與行為(對自己懊惱,對領導批評的憤怒),A並不是直接引起C,而是經由B-思維方式(我怎麼會出錯呢?我真是太失敗了!不過領導因為這事批評我也太過分了)推導出來的,而B是可以向著良性的方向改善和訓練的。

作者給出的解決方案總結成為一句話: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把自己的預期設定在「最好可以實現目標,但是絕對必須實現的理由並不存在」。

通俗的理解是:自己是個普通人,沒有必須達到某個目標的理由,我會盡最大的努力,如果實現了那最好,如果沒有實現,我會失望,但是我不會一蹶不振,也不會就此放棄,我會好好總結經驗,為下一次做好準備。

之前,我們接受了那麼多「追求卓越」的精英思維教育,「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從優秀到卓越」......我們接受的更多的是如何在競爭中勝出,所以這本書還是蠻顛覆的。

但是多年的困惑,因為這一本書得到了答案。

從小父母對我的要求很簡單「考試必須拿第一」。我記得在初二的某一次月考中,我不小心考了個第二名,當時回家受到的奚落令我終生難忘,「早就知道你不行,就不該指望你......」。農村父母的教育方式簡單直接,「必須得狠狠地教訓孩子才能讓她長記性」,對我不動手,但是就是這種語言上的冷暴力。

但是自從初三以後,我再也沒有考過年級第一名,只能在某些科目上維持住優勢。

這種教育的結果就是:我不會永遠優秀,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自己的失敗。因為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擔任班長,讀大學後,輔導員指定了班長和團支書,只讓我擔任普通的班幹部,我就憤怒的拒絕了,後來我再也沒有擔任過班幹部,也沒能能入黨;因為一次參加英語演講大賽,中間忘詞了,整個大學期間,我都不參加這類活動,直到參加工作,因為工作的需要,我才恢復了自己當眾演講做提案、做主持的能力......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因為害怕面對失敗的可能,就索性放棄了努力,這樣至少失敗了也不會失望。

正是因為追求卓越,才變得平庸了。

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結果,有些人本身的抗壓能力就比普通人要好,也有人本來就是天才不需要面對失敗。

我很羨慕那些能夠很坦然地告訴老闆和下屬「我做不到」的人,我也很羨慕那些不被寄予希望的人,因為任何一個成功都會帶來驚喜而不是理所當然。

所以,這本書更適合我這樣「只有中人之姿,卻缺乏勇氣面對失敗」的人。越來越多工作生活里的案例都在表明:太過苛求自己,寧折不彎的想法會讓人的抗壓能力變差。

書的後半部分全部是案例,講述同樣的A,通過不同的B,結果的C就會不一樣,只有不把成功當做必然,才能有更加理性的B,結果的C也才能變得更加柔性。

2018年,無論是傳統大企業、還是創業公司,無論是身居高位的領導人、中層還是員工,日子都不會好過,但是無論什麼樣的地位和職位,我們都要學會以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待自己。

為了走更遠的路,不要負重前行。

當然了,那些追求卓越、拼盡全力的理念本身都是對的,只是我們需要學會「盡人事、聽天命」,我們需要承認有自己掌控不了的因素、有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承認自己只是普通人,我們達到普通人的標準就好,如果表現優秀那是意外的驚喜,容忍自己的失敗,享受小成就的喜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ellaTalking 的精彩文章:

TAG:BellaTal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