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脫髮?先搞清楚屬於哪一種吧
冬季里最大的困擾就是頭髮的各種問題——枯燥、頭屑、脫髮,尤其是脫髮讓很多女性都憂心忡忡。脫髮,有時是一種病理狀態,會因為季節變幻而嚴重,尤其在冬天,因環境過於乾燥,頭皮分泌油脂過少,頭皮會產生頭屑,靜電,甚至脫髮。
根據中醫臨床經驗,脫髮有以下四種病症:
一、濕熱內蘊型症
在人體表現為腰膝酸軟,又夾熱邪,表現為,多汗,口苦,大便干,舌紅苔黃膩,脈細沉滑。而頭皮潮紅而油膩,髮根皮屑油脂聚集而粘膩,頭髮稀疏脫落。
二、血虛風燥型症
頭髮乾枯,頭屑較多,頭皮瘙癢,癢若蟲行,前額兩側及頭頂部頭髮稀疏而細,面色蒼白少華,指甲不榮,常頭暈心悸,舌淡無苔或少苔,脈細弱。
三、腎精虧損型
脫髮發展緩慢,頭髮稀疏脫落,伴頭昏,耳嗚,目眩,口乾,腰膝酸軟,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淡,苔薄,脈細。
四、肝鬱氣滯,氣血瘀阻
表現為兩肋作痛,頭暈目眩,神疲少食,月經不調,發落無痛。
第一種,
濕熱內蘊
,因為濕邪黏濁,在人體表現為腰膝酸軟,又夾熱邪,表現為多汗,口苦,大便干,舌紅苔黃膩,脈細沉滑,頭皮油膩,髮根皮屑油脂聚集。濕熱內蘊可能是因為偏食油膩,厚重的食物;或是脾胃虛弱;飲食無規律。因而脾運化水氣之能降低,濕邪內停,導致胸悶,消化不良,濕邪鬱閉在體內,化熱,上炎至巔頂(頭頂),造成頭暈,同時阻塞毛孔,時間過久,就導致頭髮失去營養脫落。第二種,
身體血虛
,表現為面色蒼白,舌淡少苔,頭暈心悸,另外,血為營陰,血虛則熱,熱則易感受風邪,風邪囿於體內,再化燥傷陰,陰血耗損,血行不暢,因而不能上榮肌表,頭髮失養則脫落,指甲不榮,頭暈心悸,舌淡無苔或少苔。風邪善走竄,故在頭皮表現為頭皮瘙癢,癢若蟲行。
第三種,
腎精虧損
,中醫認為「發為血之餘,發為腎之侯;腎精虧損,精不化血,血不養發,發無生長之源而脫落」。腎精虧損則致血少,且腎開竅於耳,腎精不足,故耳鳴,腰膝酸軟(不能主骨生髓),也能表現出第二種情況的病症,但病機不同。常用加減六味地黃丸。第四種,
肝鬱氣滯
,氣血瘀阻,壓力過大,失眠,抑制肝氣,失眠導致血不歸肝(中醫認為,夜晚,血歸肝臟則眠),因此,肝藏血不足,不能養發,肝鬱氣滯,氣不行則血不行,血瘀於巔頂,則頭髮脫落,於兩肋,則作痛,於女子胞(子宮),則月事期間疼痛。脫髮,病因複雜,有氣血不足,氣血瘀滯,或情志抑鬱,或濕邪來犯;統觀之與肝腎二臟及氣血密切相關。治療應注意氣血,肝腎養護。在現代,還與人們生活習慣相關。可概述為四點:
一、精神壓力過大,恐懼,抑鬱,嚴重失眠;
二、經常染髮燙髮;
三、疾病或藥物治療的副反應;
四、激素分泌失常,遺傳因素。
在治療過程,需改善自身不良習慣,堅持用藥。除中藥湯劑,中成藥,還可以通過生髮洗劑,或是通過針灸,即梅花針配合補腎養血膠囊治療。
另則,若是男性於30歲以上,頭髮禿頂,應按時檢查自身身體狀況,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發生。
<END>
本文由我刊徵稿發表,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能代表本刊觀點。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授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tcmrun,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
羅大倫全套書籍4冊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讓孩子不發燒,不咳嗽,不積食》
您知道孩子身上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因為沒有保護好肺和脾引起的嗎?您知道孩子老愛發燒、咳嗽實際上是積食引起的嗎?您知道孩子體質不好,可能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誤治的結果嗎?您知道孩子情緒不好,甚至會引起器質性病變嗎?您知道孩子發燒、咳嗽有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癥狀和治療方法嗎?如果您沒有掌握一點基本的醫學知識,您只有看著孩子生病後心痛不已,只有把孩子的健康全部寄託給醫院和藥物。
《讓孩子不發燒、不咳嗽、不積食》是一本幫助中國家長*快找到自己孩子發燒、咳嗽、積食癥狀的根源和應對疾病每個階段的有效食療方案的書。由著名中醫診斷學博士,《百家講壇》中醫專家羅大倫和留澳心理學家,當歸中醫學堂特邀講師羅玲聯袂著作,教你*快成為孩子身體和心理上的多方面保護神。
《脾虛的孩子不長個、胃口差、愛感冒》
如果說《讓孩子不發燒、不咳嗽、不積食》讓家長們明白了如何智慧應對外感引起的孩子發燒、咳嗽、積食的問題,那麼,這本《脾虛的孩子不長個、胃口差、愛感冒》則讓父母們懂得了孩子絕大部分常見病的內在根源在於脾虛,而如何讓孩子不脾虛則是做一個合格父母的當務之急,用什麼方法?書里都有**詳細的辯證方法和食療、推拿等根本解決之道。
《圖解舌診:伸伸舌頭百病消 羅大倫作品》
小編以前對舌診不甚了解,總覺得很玄、很高深莫測。可是自從開始做《舌診》這本書以後,我發現通過觀察舌頭就能知道自己的體質,還能發現一些重大疾病的徵兆,而用簡單的方法就能調理自己的身體,減輕了我們去醫院過度體檢、過度醫療的困擾。做這本書讓我對舌診越來越感興趣了,心血來潮的非要看看老爸老媽和老公的舌頭。老媽和老公還好,問題不大,老爸的舌象如果按書上來
......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