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名被導師diss而跳江身亡的博士,其實與你、我、他都有關……

那名被導師diss而跳江身亡的博士,其實與你、我、他都有關……

1.

作為一名努(bu)力(wu)學(zheng)習(ye)的研究生,我大學裡的多數時光是在教(gong)室(si)里度過的。在這裡,我要鄭重地提醒一下各位準備深造的學弟學妹們,讀研究生和混黑社會一樣,發展的好不好,關鍵是要跟對老闆。感謝我的老闆,沒有追著我要SCI(因為追也沒用);沒有強迫我在期刊發表論文(因為我做的是畢業設計);沒有在畢業之際為難我(好吧,我還沒畢業呢,老闆我都提前寫你不為難我了)。畢竟入學的時候比好多老師歲數還大,大家本著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我創業造福社會的同時讀研造福自己,善莫大焉。

然而不是所有的老闆都是好老闆,不是所有的導師都是好導師。

(楊寶德和導師)

就在大半個月前,西安交通大學的在讀博士生楊寶德被人發現溺亡在了西安的灞河中。這位前途無量的博士,沒能迎來2018年的曙光。1月6日,網路上有關「名校博士不堪導師奴役自殺身亡,導師冷漠無情無義」的報道撲面傳播開來,在報道中,楊寶德遠在北京的女友控訴了楊的博士生導師周某,以各種私人理由長期奴役、壓榨自己的男友,讓他得不到學術上的發展導致絕望,從而走向了自殺的不歸路。

這位周姓老師經常要求楊寶德早上去停車場接送她去辦公室、拎包送水;要求楊寶德陪她吃飯、逛超市,去她家打掃衛生、給她擦車洗車,陪她出去應酬、陪她打麻將;稍不高興就對楊寶德進行人格侮辱。而不懂得拒絕的楊寶德對導師唯命是從,從而擠佔了大量自己的學術時間和私人空間,他出不了國、做不了學術的深入研究、甚至博士都不一定能準時畢業。

這樁事件時至今日,仍舊在網路上持續發酵,成為了網民們討論的熱點。此事件的討論貼下,網友們紛紛匿名控訴了博導們的種種「惡行」。

01、我一輩子忘不了我的恩師在大年初三,伶仃大醉後給我家打電話指揮我爸給我買飛機票,初六必須到實驗室。我接過電話後,那句懶洋洋的「項目做不好你畢不了業」。當時我覺得我爸為我被教訓的孫子似,這簡直是我這一輩子的恥辱。

02、國內給博士生導師的權利太大了。只要不想讓你畢業,就是不讓你畢業。學院硬性要求的文章數量達到了?我們還可以有課題組的標準。課題組標準達到了?我可以說你工作量不夠。工作量很大了?我可以說你創新性不足。有明確標準的都能以各種理由延期,更何況那些沒有明確的畢業標準的?

03、在我短暫的碩士求學生涯中,一個同學不堪老師push毅然退學。和我一起轉博的同學在公示的最後階段放棄名額改為碩士畢業。有同學去幼兒園幫老師接孩子;有人最後一年換導師;有人讀博期間換了無數的研究方向……

雖然學業未竟,性命已失的研究生只屬於極少部分人,而導師的壓榨也不是他們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是,因為國內類似「僱傭制」師生關係處理不當而導致抑鬱、內分泌失調,患有身心疾病的學生絕不在少數。

有人感嘆,讀博士,真的是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還好本帥讀的是碩士。

2.

而另一個被導師diss的博士生,人生卻走向了另一端。張益唐是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北大數學系碩士畢業之後,遠赴美國普渡大學讀博,師從美籍台裔教授莫宗堅。莫宗堅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雅可比猜想的相關研究,而張益唐對雅可比猜想很有熱情,於是,他就把證明雅可比猜想作為了自己的博士論文。雅可比猜想於1939年提出,是代數幾何領域中的一個難題,它之所以聞名,因為有很多試圖解決猜想的證明,都有藏於細節中的錯誤。萬萬沒想到,兩年之後,張益唐完成了博士論文,證明了雅可比猜想。然而他博士論文用到的一個由莫宗堅證明的引理後來被認為不一定正確,這讓在學術界喪失顏面的莫宗堅耿耿於懷,雖然後來張益唐在隨後的博士論文中答辯出色,苦等7年終於畢業,但是莫宗堅卻拒絕為他書寫工作推薦信。

(張益唐)

在美國,學純數學理論的人畢業後,得不到導師的推薦信,就無法在學術界立足,更不可能有任何研究機構願意錄用他。張益唐求職到處碰壁,根本找不到本行工作來謀生,他先後流浪了很多地方,在中餐館打過工,在汽車旅館打過工,曾經無處安身只能睡在汽車裡,在北大留美同學那裡蹭飯。後來他在subway(著名快餐連鎖店)找到了一個餐館服務員的崗位,負責洗盤子和送外賣。48歲之際,在餐館打工的時候,張益唐認識了一個來自山東的華人服務員小妹,後來,她就成為了張益唐的老婆。雖然離開了數學界,但是張益唐始終沒有放棄對數學理論的思考。這個華裔姑娘不理解數學研究,但理解他的為人,她一直在背後默默地支持著他。

在離開數學界七年多之後,張益唐通過朋友的引薦,謀得了一份美國二流大學的數學講師工作,這使得他重新拾起並投入了數學的學術研究,那段時間,他每次授課完畢,就一頭鑽進自己的數學世界遨遊,並開始研究起了世紀難題:孿生素數猜想。

2003年,他把幾個月來的思考整理成學術論文,投給了當今世界最權威的數學學刊——《數學年刊》。這篇出自「無名小卒」論文在短短三周內就被採納發表,並引起了數學界的轟動,這篇題為《素數間的有界距離》的論文,證明了困擾了數學家們200多年的素數難題,其理論高度甚至能與陳景潤所證明的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相提並論。

當時已年近60的他,拿獎拿到了手軟,世界多家名校也對他伸出了橄欖枝,請他任教。在沉寂了30多年之後,張益唐終於揚眉吐氣,名揚世界。

GIF

嗯,這樣看來,哥在心理學領域自成一派,流芳百世還是有可能的。

3.

世上無難事,只要不去做。但凡只要有升學這件事,往後還會有無數個楊寶德和張益唐會被導師們坑。我們無法評論說,作為當事人,一定要有抗挫折的能力、一定要有高情商、一定要相信生活會苦盡甘來,那些話聽起來多麼正確,又多麼無能為力。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是當局者的性格、經歷所塑造出來的獨一無二的他,不是我們輕描淡寫的一句「放下吧」、「日子終究會好起來的」所能輕易改變的。

我們無力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我們無力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那我們還能做什麼?

在我看來,那名被導師diss而跳江身亡的博士,其實與你、我、他都相關……因為,在我們看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意,都可能改變人的一生。

張益唐早年雖然落魄,但是他有著周圍強大的支持系統,妻子體貼他、朋友力所能及地幫助他,所以他雖然困難,但是並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

據哥哥楊寶佳說,楊寶德是三姐弟中唯一上過大學的人,家在湖北黃岡農村,早年間因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在楊寶德很小的時候就到天津打工,他們三姐弟均被寄養在兩個姑姑家裡。楊寶德從小就非常懂事,他性格堅毅,讀書勤奮,和家人打電話或者聊天從來只聊好的事情。小楊在讀博期間,漸漸與家人減少了聯繫,就連女朋友也遠在北京。他失去了強大的支持系統,這就讓小楊不得不獨自面對生活的一切。

從1939年到1944年間,哈佛大學心理學者喬治·瓦利恩特主持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選擇了268名當年正在哈佛就讀的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他研究的課題是:什麼樣的人,最有可能成為人生贏家。贏家必須「十項全能」:十項標準里有兩條跟收入有關,四條和身心健康有關,四條和親密關係和社會支持有關。譬如說,必須80歲後仍身體健康、心智清明(沒活到80歲的自然不算贏家);60-75歲間與孩子關係緊密;65-75歲間除了妻子兒女外仍有其他社會支持(親友熟人)等;60-85歲間擁有良好的婚姻關係;收入水平居於前25%,等等,研究整整持續了76年。最後,專家的結論是這樣的:

以下因素不太影響「人生成功」:「男子氣概」沒用;智商超過110後就不再影響收入水平;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高低也影響不大;外向、內向無所謂;社交能力也並不直接相關。

那什麼因素影響著成功呢?有如下幾樣:1)不酗酒不吸煙。2)身體狀態良好3)童年被愛 4)共情能力高5)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係。

瓦利恩特解釋說,愛、溫暖和親密關係,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應對機制」。一個活在愛里的人,往往充滿著正能量,在面對挫折時,會有更大可能性去尋找那些積極的「應對方式」。反之,一個「缺愛」的人,往往心理能量不足,在遇到挫折時傾向於用消極的方法面對。瓦利恩特還補充說:溫暖親密的關係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開場。但好消息是,不論你今年幾歲,都有機會「在愛里獲得重生」。

在哈佛的那批人里,一個化名卡米爾的入選者直到35歲才第一次知道被別人全心關愛是什麼感受——當時他生病住院,而醫護人員給了他一直渴望的愛與溫暖。後來,卡米爾從一個自殺未遂的神經症患者,變成了一位負責任的醫生、父親和丈夫。從此之後,他獲得了很多人的愛戴,也對他人付出了自己的愛。

所以,在此我要感謝我夫人在這麼多年以來對我(錢包)的無限關愛;感謝一路走來的各級同學在讀書期間對我的包容和不殺之恩;感謝導師對我心理學工作的支持(我的研究生專業方向是廣播電視藝術)……你們的關愛,成為了我前進的動力,也讓我充滿了愛的正能量。相愛卻不相殺,大家共同營造出互相吹捧的美好氛圍,多麼正能量。

並且有些能量,一不小心,就會傳遞出去。

他口中的光帥,就是本帥。但是這位老鐵,我並不相熟,甚至記不得哪年哪月哪日和他說過話,說了什麼。不過聽到他這麼說,我由衷地高興,萬一我未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也許那句話改一改就會傳播在朋友圈裡(變成魯迅說的也未可知)。

也許某年某月某天,你隨意的一個小小善意,就能幫助一個人,在通往幸福的路上狂奔,這樣的老司機,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或或 的精彩文章:

二十四節氣之大寒的故事

TAG:或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