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有錢也進不了的英國精英圈,這樣封殺其他階層上升

有錢也進不了的英國精英圈,這樣封殺其他階層上升


最近,一篇名為《炫耀性消費已終結,現在是無形消費時代》的文章席捲外網,所表達的核心思想是:高調炫富的不是真精英是真土豪,真正的精英階層把錢都花到你看不到的地方了!



題目中提到的「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簡單理解就是:遊艇、跑車、別墅、愛馬仕、范思哲、LV、Gucci、金手錶……打開富二代的ins你就能看到了。





英國精英圈最津津樂道的是關於小貝的故事。


 


有消息透露,2011年

小貝夫婦曾想把兒子送到英國私立學校念書被拒絕

,負責人覺得他們太「工薪階級」,後代不太適合私校。




顯然,出生工人階級、學歷不高、早早出道踢球的貝克漢姆即便是錢多名氣大,也沒被精英們接納。




然而,貝克漢姆和貝嫂貌似還沒斷掉進入上流社會的野心。



他們選擇最具上流社會氣質的倫敦皇家肯辛頓-切爾西區(Royal Borough of Kensington and Chelsea)作為居家地。

不斷修改自己說話的口音,模仿上流社會的穿衣生活方式。




英國媒體最近披露,貝嫂剛剛替6歲的女兒小七申請去一所倫敦的戲劇培訓學校進修:畫畫、跳舞、彈琴、游泳、滑雪、馬術……




看樣子,夫妻倆是抱著兒子來不及,女兒繼續加油的心態,尚不知道小七未來能否順利進入私校。



前述爆文的作者南加州大學的公共政策教授莎白·庫里德-哈克特教授道出了一個「殘酷的趨勢」:




隨著消費日益趨於平民化,精英階層不再將物質消費當作衡量社會地位與身份的標準,更注重通過崇尚知識和構建文化資本來顯示自己的精英地位。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精英一定很有錢,但光有錢也不能晉陞到精英階層,還得有精英文化。



英國是一個充斥著階級意識的社會,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毫不誇張地說,

一個人一開口就暴露了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



要進入英倫精英圈,財產跟上的同時,思想觀念、文化意識、工作類型、社會關係、生活習慣……等大大小小的方面也得跟上精英階層。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在《資本的形式》中提出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指出

建設文化資本是精英階層們鞏固地位,封殺其他階層上升的新手段。




文化資本是一種通過教育洗禮,歷練而成的個人優勢,與生活品味息息相關。




換言之,奢侈品、別墅、遊艇、跑車這些都可以用錢買得到,但

精英的feel卻需要長期的培養

,因此,不屬於炫耀性消費的教育,但這也成為精英花錢最多,而普通中產難以承受的「無形」、「長期」的高昂消費。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最新報道援引的數據顯示,

絕大多數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新生均來自英國社會頂級的兩個社會階層家庭

——精英階層(Elite)、世襲中產階級(Established middle clas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麥克·薩瓦格(Mike Savage)將英國社會分為7層。




除上述兩種,依次還有技術性中產階級(Technicalmiddle class)、新型富有工作者(Newaffluent workers)、傳統型勞動階級(Traditionalworking class)、新型服務工作者(Emergentservice workers)、不穩定無產者(Precariat),劃分標準如下:




教育背景也成為區分精英階層和其他階層的「分水嶺」 。沒有進入「正確」的學校,何談進入「正確」的圈子。(「正確」≈牛津 or 劍橋≈私校)



比如英國首相梅姨最近重組的內閣,接近一半的成員來自「牛劍」(Oxbridge)。其餘大多來自羅素聯盟大學,僅有17.2%既非羅素也非牛劍。




眾所周知,梅姨本人畢業於牛津大學。此前,因「性醜聞」被迫辭職的副首相達米安·格林(Damian Green)既是梅姨在內閣中最親密的盟友,也是她牛津的同期校友。



往前看看卡梅倫時期,政壇同樣也是妥妥的牛劍校友會。卡梅倫內閣的一半以上成員,26%以上的國會議員都出自兩所名校。




除了他自己,像大家熟悉的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前任外交大臣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前能源及氣候變化大臣克里斯·休恩(Chris Huhne)、前大學及科學國務大臣戴維·威利茨(David Linsay Willetts)……都是牛津畢業的。



聊完政治精英圈,再看看媒體圈:


 


BBC的政治編輯尼克·羅賓遜(Nick Robinson),BBC經濟編輯羅伯特·皮斯頓(Robert Peston),以及財政研究所所長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金融時報》統計學專家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經濟學人》雜誌編輯雅妮明頓(Zanny Minton-Beddoes)、政治雜誌《Prospect》編輯博羅文(Bronwen Maddox)……




都畢業於牛津大學,而且還是同一個專業的——PPE。



曾在英國《金融時報》(FT)工作的一位華人就告訴小海狸,報社中的精英中高層,就是靠口音來劃圈,中國人英語說得再好,

他們一聽之後臉上的表情就說明一切:你奮鬥一輩子,也混不進那個圈子。


 


2017年11月底,《衛報》曾發文驚嘆「牛津大學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已經統治了整個英國」!



英國前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英國前任工黨黨魁艾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

)、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都畢業於這個專業。



曾任英國首相的哈羅德·威爾遜、愛德華·希思、曾任英國內務大臣、牛津大學校長的羅伊·詹金斯也都畢業牛津PPE。



此外,頂級大學裡也還存在各種各樣的俱樂部,例如牛津布靈頓俱樂部(Bullingdon Club)、劍橋使徒社團(Cambridge Apostles)。入會申請通常只能由老會員推薦,社團成員之間一生都會保持著深厚的友情。


 


只要成為頂尖學霸,就能進入英國精英圈?



先看看英媒發現的另一個現象吧,梅姨重組的內閣成員34%曾就讀私立學校。




她的「前任」卡梅倫7歲時也是就讀位於伯克郡的希瑟當預科學校,當時全英國最難進的貴族小學。查爾斯王子的兩個弟弟——安德魯王子和愛德華王子是卡梅倫的小學校友。


 


在英國,只有6.5%的學生有機會進私立學校。牛津、劍橋每年錄取的學生中的50%來自私校。



同樣以英國歷屆內閣看看私校和精英圈之間聯繫:




2015年,卡梅倫時期內閣,50%成員來自私校。




2010年,卡梅倫/尼克·克萊格時期,62%成員來自私校。




2007年,布朗時期,32%成員來自私校。




1997年,布萊爾時期,32%成員來自私校。




1992年,約翰·梅傑時期,71%成員來自私校。




1979年,撒切爾夫人時期,91%成員來自私校。



曾擔任伊頓公學教務長的Oliver Kramer表示:「伊頓公學、斯科特中學等私立中學,聚集了全英國7%的學生,卻佔據了而未來,他們將成為英國的首相、國會議員以及社會精英人士。」


 


「要想進入頂級的私立學校,至少要從孩子六歲時要開始準備,然後經過殘酷的篩選(包括對家庭條件的考察)。」



大多數牛劍的學生,進入了英國政壇、媒體等行業的精英圈。




大多數私校的學生,進入了牛津、劍橋。




大多數住在少數傳統富裕區域的學生進了私校。



據統計,2010年至2015年間,牛津大學48%的新生來自倫敦及倫敦東南部,11%的新生來自英國中部,僅有3%的新生來自威爾士。劍橋大學48%的新生來自倫敦及倫敦東南部,12%的新生來自英國中部,僅有2%的新生來自威爾士。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

奢侈品不再是精英階級的標誌,而是文化資本。

普通人即便是一夜暴富,全身大牌、跑車豪宅也只能止步於物質消費享受層面。


 


學歷、見識、思維方式等文化資本才是高端社交真正的通行證。




比你有錢有資源的人,還比你更努力更聰明,真的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歡迎關注最懂英國的微信號



「英國大家談」(ukdajiatan)


— The End —


文/

Liverange, 編輯/Yugi,


文章參考 The Guardian, Daily Mail,


Financial Times, Huffpost,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歡迎關注小程序,獲得「英倫同城攻略」的最新分享:



推薦一個放心的海淘商城: 




海洋商城


長按下方二維碼或者公眾號底部直達


元旦春節期間,下單即有折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大家談 的精彩文章:

TAG:英國大家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