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傅元聰:為何葡萄牙「發現」了世界,又迅速「失去」了世界

傅元聰:為何葡萄牙「發現」了世界,又迅速「失去」了世界

原標題為:葡萄牙——海洋帝國的崛起與衰落

摘要:飽受入侵之苦的葡萄牙,在經過長期不屈不撓的反抗後實現了統一,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這一新國家形式動員能力遠在其他國家之上。這是葡萄牙率先崛起的最根本原因。而財富大量流失,不能有效地引發社會與經濟革命,用來推動技術進步,促進本國的商品生產,單純為他人作嫁衣裳,則成為葡萄牙衰落的直接原因。

一、

葡萄牙的崛起

傅元聰(外交部前駐外特命全權大使):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的兩千多年歷史延續中,歐洲伊比利亞半島戰火連綿不斷,這塊土地曾先後被羅馬人、日耳曼人和摩爾人征服。直到公元1143年,葡萄牙在驅逐阿拉伯人、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歐洲大陸出現了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但獨立後的葡萄牙國小民寡,國際環境惡劣,東面近鄰西班牙戰火綿綿,不斷侵擾著葡萄牙,可謂是危機四伏、風雨飄搖。但到了15世紀,葡萄牙在恩里克王子主持下創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航海學校,以及為航海而建的天文台和圖書館。在熟悉了海洋並征服海洋後,發現了美洲大陸,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葡萄牙迅速向殖民帝國邁進。

正當葡萄牙繼續向海外擴張過程中,西班牙結束了穆斯林八百年統治,實現了國家統一,迅速發展為海洋大國,同葡萄牙形成兩強爭奪世界霸權並不斷產生衝突。1472-75年間,兩國在海上和陸上發生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為結束海上爭端雖暫時達成妥協,但對哥倫布新發現的土地歸屬問題仍長期爭執不下。為解決這一糾紛,在教皇的主持下,兩國簽定了《托爾德西拉斯條約》,將地球划出一條線,這就是著名的教皇子午線。這條線將地球分為兩個半球,西半球新發現的土地歸西班牙所有,東半球新發現的土地歸葡萄牙所有。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由兩個大國簽訂的放棄對抗、共同瓜分世界的條約。從而開啟了西方列強刮分世界的先河。

教皇子午線

葡萄牙先在非洲西海岸幾內亞、剛果、安哥拉等地設立據點,然後又佔領東非海岸的莫三比克等地,把這些據點作為西歐到東方航線的補給站,在亞洲則佔據印度果阿、錫蘭和中國澳門等地,在美洲佔據巴西。在此後的時間裡,葡萄牙利用堅船利炮,奪取了一個又一個海上交通戰略要點,利用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個據點,壟斷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16世紀初,葡萄牙成為海上第一強國,殖民地遍布非洲、巴西以及環大西洋、印度洋航線的島嶼。

1505年以後,葡萄牙控制了跨越半個地球的商業航線,竭力排斥歐亞各國商人,截斷阿拉伯人同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商業往來,打破阿拉伯人和義大利商人對印度洋的傳統壟斷。葡萄牙人壟斷了東方的貿易,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上葉,運走亞洲香料總產量的1/10 。在巴西最先建立奴隸種植園,種植甘蔗,壟斷大西洋上食糖貿易。此外還壟斷非洲黑奴貿易。在葡萄牙國內,國王曼努埃爾宣布由王室壟斷香料貿易,任何葡萄牙人想要購買、運輸或銷售香料,都必須從國王那兒購取特許證,國王因此分享利潤。到16世紀中葉,葡萄牙海外帝國發展到鼎盛時期,在非洲東海岸和印度東、西部海岸擁有大批貿易據點,控制了印度洋島嶼錫蘭、霍爾木茲、馬六甲、香料群島和澳門,並在日本擁有一個據點,葡萄牙傳教士甚至曾涉足於遙遠而神秘的越南和西藏。

里斯本大西洋銀行,象徵著葡萄牙殖民帝國的行徽:從右上起分別為澳門、維德角、葡屬幾內亞、莫三比克、葡屬印度、聖多美普林西比和葡屬帝汶的紋章。

葡萄牙在亞洲佔領的領土雖然微不足道,但其戰略據點卻實際控制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使東西方貿易原有格局發生了改變:威尼斯商人由原先平均每年進口300萬英鎊變為只能獲得100萬英鎊的香料。而葡萄牙則從過去獲得的22萬英鎊上升到230萬英鎊的香料。

人口不到200萬的小國葡萄牙,壟斷了世界上香料、食榶、黑奴貿易,成為世界性的殖民帝國,變得富庶強大,歐洲的權力中心也從義大利的城邦國家轉移到了伊比利亞半島邊陲小國。在幾乎整個16世紀,葡萄牙海外貿易的豐厚利潤和殖民地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國內,從而使這個小國率先稱霸世界,成為人類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全球性強國。

二、

葡萄牙崛起的原因

1、葡萄牙在歷史上長期被異族統治,飽受入侵之苦。在經過長期不屈不撓的反抗後實現了統一,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這一新國家形式動員能力遠在其他國家之上。這是葡萄牙率先崛起的最根本原因。

2、國際政治和地緣政治機遇。(1)葡萄牙崛起時刻極其幸運,擴張時並不引人注意,沒有其他國家的干擾,而所面對的擴張對象過於弱小、不堪一擊。(2)當時歐洲主要國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傳統的地緣政治鬥爭。奧斯曼土耳其正集中全力在東歐與奧地利帝國決鬥,在地中海與西班牙艦隊爭雄;阿巴斯波斯和土耳其仍在爭奪西亞和南高加索地區;莫卧爾帝國在對付內部土邦分裂勢力;明代中國和日本幕府政府則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因此它們對出現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的葡萄牙艦隊和商船都熟視無睹,聽任葡佔領那些富有戰略意義的小島和港口而無動於衷。(3)葡萄牙的幸運還在於,就在它集中精力進行近一個世紀的海洋探索之時,西班牙光復國土的戰爭還在繼續。因此,葡萄牙的崛起也和強鄰西班牙深受戰略壓力、無暇他顧有關。

16世紀葡萄牙的領土擴張。

3、國內政治結構比較合理均衡。葡萄牙國內貴族很少得到外力支持來反抗國王的專制統治,使得內政上保持了和諧統一,從而保持了社會發展與海外開拓所必需的社會活力與開明態度。

4、客觀和內在因素驅動。(1)本國的土地有限,與強鄰為伴,進行陸地擴張幾無可能;(2)土地貧瘠,農業和漁業收成均有限,國土遠離歐洲傳統的商業通道,不可能快速致富;(3)瀕臨大西洋,海上暫時沒有強大的對手和敵人,擴張阻力較小。因此權衡利弊,趨利避害,集全國之力向海洋進行擴張,尋找新航路和新機會成為必然的選擇。

在繞過由其同胞迪亞士發現的好望角後,瓦斯科·達伽馬發現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線。

5、文藝復興產生一定的影響。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使包括葡萄牙人在內的歐洲人從中世紀對上帝的絕對崇拜中解脫出來,確立了人在世界的至高地位,大大提升了人類挑戰自然、勇於探索的勇氣和信心。正是文藝復興的興起,刺激了葡萄牙人嘗試海外探索、最終推動歐洲擺脫中世紀的蒙昧狀態。

6、堅船利炮保駕護航。葡萄牙在崛起過程中,充分利用先進造艦和火炮技術的威力,在開拓殖民商業帝國的過程中,以佔領交通要道上的島嶼和港口為主,締結並維持海洋商業殖民帝國網路的暢通,以小博大,以簡馭繁,從中壟斷利潤,既獲得了巨大經濟效益,又機智避免了與強大對手進行正面衝突。

7、審時度勢,揚長避短,以小博大,剛柔並濟。葡萄牙在崛起過程中,選擇了極為明智的對外政策。除了初期捏過軟柿子、大動干戈以武力佔領北非休達外,但由於本國的資源和實力有限,葡萄牙從未對東方大國發動過大規模的軍事攻勢。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阿巴斯波斯帝國、印度莫卧兒帝國、明代中國和日本幕府政府,葡萄牙都是極力避免與其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佔領了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港、印度的港口果阿、東印度群島的馬六甲和中國的澳門四個戰略據點,建立了印度洋殖民商業帝國,壟斷了東亞與歐洲的香料貿易以及西方與中國和日本的貿易。

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先後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條約列明中國允許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但未經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將澳門讓與他國。

8、採取「以夷制夷」的軍事政策和殖民同化政策。一是招募僱傭兵,最大限度彌補兵員不足、從本土調兵困難的弱點;二是通過傳播天主教和進行葡萄牙文化教育,培養在精神上和情感上都認同葡萄牙文化和葡萄牙殖民利益的當地人。

三、

葡萄牙的衰落

葡萄牙帝國在崛起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大的地緣政治變動,但是每次都能適當地調整殖民戰略的重心,維持殖民帝國的崩而不潰,死而不僵。當初葡萄牙擴張在北非受阻時,便著力建立印度洋商業帝國;在亞洲受制於英荷時,便全力鞏固巴西殖民帝國;在拉美獨立的浪潮中失去巴西後,便收緊門戶,死守非洲殖民帝國。

雖然葡萄牙統治者為了長期強盛而殫精竭慮,但葡萄牙本身的一些根本性弱點卻難以克服。葡萄牙本國的地縁政治處境雖然簡單,也明智地極少介入歐洲大國的衝突,但沒有外來的助力,葡萄牙本身沒有絕對力量來抗拒大陸霸權的侵略和吞併,因此葡萄牙本土先後在1580年「自願」與西班牙合併,在1810年被拿破崙帝國全盤佔領而毫無反抗。

葡萄牙早在1580年被西班牙兼并前就顯出衰落的端倪。到印度的貿易航線風險增大,成本攀高;香料貿易的工業品依賴從其他國家進口,受制於人;讓葡萄牙富足起來的香料貿易風光不再,歐洲國家通過其他途徑進口香料,香料貿易競爭加劇,導致價格下跌,經營成本加大,入不敷出,迫使統治者不得不向國民借債;維持殖民和戰略據點的軍費增加。所有以上因素導致葡萄牙國庫空虛,國家日益貧困。

伊比利亞共主聯盟時期(1580-1640), 由1580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兼任葡萄牙國王而形成的共主邦聯。

1580年是葡萄牙開始衰落的標誌性年份。這一年西班牙兼并了葡萄牙,在漫長的60年中,葡萄牙成為西班牙的附庸。葡的東方帝國、非洲殖民地和巴西也歸屬西班牙。這次兼并,既是由於西班牙的老謀深算,巧於借勢,也是葡萄牙社會急變,國運衰微所致。60年後,葡萄牙雖重新獲得獨立,但國力已難以恢復元氣。

葡萄牙對東方的過度擴張,沒有相應的人口來承受如此多的領地,所以只能對幾個戰略重點進行有效統治。在葡萄牙的工業生產能力沒有提高的情況下,其東方貿易卻帶動了歐洲其他國家如英國、荷蘭工業品的生產。當這些國家意識到葡萄牙人只是轉手販賣他們製造的東西時,他們就用自己的艦隊一步步剝奪了葡萄牙人在遠東的據點並取而代之。

葡萄牙雖在一個時期內控制了東西方貿易,但是它的商業據點易於被強大對手摧毀。比如在波斯灣的商業據點霍爾木茲,就被阿巴斯波斯帝國輕易摧毀。由於葡萄牙本國人手不夠,對印度洋商業帝國的管理只能採取間接的手段,而不可能把商業競爭對手全部排擠出去,形成絕對壟斷。儘管葡萄牙海軍控制了海洋,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到處還是穆斯林、印度人和中國人商船。對乘虛而入的英國與荷蘭競爭者,葡萄牙也是防不勝防。在印度洋和印度次大陸,面對荷蘭、英國與法國的攻勢葡萄牙節節敗退,盛極一時的葡萄牙印度洋商業殖民帝國土崩瓦解,在東印度群島最終只留下東帝汶一個殖民據點,而在印度次大陸上只剩下果阿一個城市。由於葡萄牙固步自封,未能及時進行技術和工業革命,因此它的領先優勢逐步被新興國家取代。葡萄牙帝國大勢已去,走向衰落成為歷史的必然。

四、

葡萄牙衰落原因

1、葡萄牙衰落的直接原因是,財富大量流失。財富不能有效地引發社會與經濟革命,用來推動技術進步,促進本國的商品生產,而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帶動了英國、荷蘭等歐洲其他國家發展工業生產,這些國家通過提供工業產品而源源不斷地吸收葡萄牙的財富,增強了自己的國力,逐步佔據了優勢,最終取代了葡萄牙的領先地位。

2、落後的封建王權制度制約了社會向前發展。葡萄牙在崛起過程中,封建王權相當強大,封建王權專制制度嚴重摧殘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國王藉手中的權力實行徵稅政策,其生活奢侈腐化,帶動整個社會享樂之風盛行,為了滿足自身及貴族的享受,消費大量財富,鼓勵奢侈品和手工業品的輸入,造成金銀大量外流,遏制了本國工商業的發展。封建勢力壓制了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帝國的基礎被嚴重削弱,工商業者和農民地位下降,生活條件惡化,帝國經濟衰退,因而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葡萄牙帝國的功臣:昔日的葡萄牙航海家雕像。

3、人口過少。16世紀初葡萄牙只有150萬人口,對於一個橫跨歐洲、美洲、非洲、亞洲的帝國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雖然有大量的僱傭軍作為補充,但兵力總是捉襟見肘。所以只能佔據幾個關鍵地點、港口,根本無力對內陸建立直接殖民統治,因而給其他競爭者以可乘之機。

4、統治者平庸無能,政策失當,引領國家走向衰落。葡萄牙國王若奧三世在國家走向衰落的過程中,採取了完全孤立的政策,寧願忍受侮辱不願投入戰爭,也不和其他歐洲強國結成聯盟。若奧三世孫子繼位後,引領國家加速走向衰落。其後各方勢力圍繞爭奪繼承權的內亂加劇了政治局勢的混亂,導致西班牙兼并了葡萄牙達60年,之後雖然獲得獨立,但它的東方殖民帝國早已被全面瓦解。

5、宗教的影響。葡萄牙統治集團把天主教傳播作為維護帝國統一的紐帶甚為成功。與此同時,受制於天主教保守的宗教文化傳統,又未能發展出一種足以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文化。宗教信仰在促進殖民擴張時曾起到很大作用,但後期起了抑制自身發展的反作用。狂熱的宗教信仰是葡萄牙海洋帝國衰落的最重要原因。

6、葡萄牙本質上屬於前現代民族,沒有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深刻洗禮,也因此而未能把握住法國大革命的衝擊以及拿破崙征服和改造的良機,內政日趨保守,最終徹底倒向了極度守舊和專橫的法西斯體制,出了個薩拉查教授。以至於二十世紀的西歐人拒絕承認葡萄牙為歐洲文明國家。這種歧視性待遇,與它在開闢新航路發現新大陸時被西歐各國爭相效仿的歷史形成鮮明對比。(完)

(本文為嘉賓在戰略圓桌「近代西歐大國的戰略與興衰——世界千年戰略經驗」論壇的發言,經過嘉賓本人審閱。編輯:豆姑娘,劉安琪,圖片源於網路,合作、轉載請留言。)

嘉賓介紹

傅元聰,外交部前駐外特命全權大使。1971年進入外交部,2012年退休。先後在外交部辦公廳、幹部司工作,歷任隨員、三等秘書、二等秘書、一等秘書、副總領事、參贊、公使銜參贊、大使。先後常駐古巴、智利、秘魯、玻利維亞、西班牙、聖保羅、巴西、東帝汶等7個國家8個使、領館,累計在國外工作25年。從事外交工作40年,歷經10位外交部長。

2017「戰略圓桌」

近代西歐大國的戰略與興衰——世界千年戰略經驗。

徐健

北京大學教授

馬金華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高全喜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袁南生

外交學院教授

鄭佳明

湖南師範大學教授

傅元聰

原駐東帝汶全權大使

李煒光

天津財經大學教授

施誠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梅然

北京大學副教授

呂一民

浙江大學教授

李工真

武漢大學教授

時殷弘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鏡廳論道 的精彩文章:

梅然:為何英國在它最風光的時代卻奉行戰略保守主義?

TAG:鏡廳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