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說圓舞曲

從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說圓舞曲

剛過完新年,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音樂還盤旋在耳邊。維也納新年音樂里,圓舞曲是絕對的主角,那麼,今天就說說圓舞曲吧。

對了,先說說今年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感受。現在的世界總喜歡兩極分化,去年的指揮是少壯派的杜達梅爾,今年馬上就換上了老同志穆蒂。老同志一臉嚴肅,中場時點評的田藝苗貌似不是很滿意。我家的一致意見還是很認可的:挺傳統的,不過這樣的活動,不就該傳統嗎?而且比起去年,曲目熟悉了很多。

Boccaccio: Overture

 Pops Around The World

John Williams;The Boston Pops Orchestra 

00:00/00:00

不過,下半場的第一首是第一次聽,而且非常好聽。以至於一曲終了,兒子跟我說:「這首真好聽啊,我都想去聽歌劇了。」我好心提醒他:「你最好先找個盤聽一聽,歌劇這事兒風險挺大的。很多時候,也就這序曲聽得下去。」「重點還老長,3、4個小時,又是現場就GG了。」看來,兒子還是有風險意識的。

現場轉播還是趙忠祥老師,但是聲音明顯底氣不足了,居然出現了吞音說不利落的時候。忘了什麼場景,說到羅西尼,說他三十多歲就封筆改做羅西尼牛排了。我跟兒子說:「所以才活到70、80,這要是一直寫下去,估計就和莫扎特、舒伯特一個壽命了。」

作曲家基本都不長壽,估計因為腦細胞損害太大了----這是我和兒子好久以前就發現的一個現象。

說回今年的音樂會,我發現還是有奇怪的地方。下半場的曲目很多,時間很長。但我的注意力全在花瓣不夠新鮮和男芭蕾演員的衣服是不是重色這事兒上了。後來把感想發到朋友圈,一群三八女同學給我提供了三個觀看方向:

花瓣有瓢蟲,女演員的衣服袖子長短也不一致,短袖的女演員應該是女主;

芭蕾劇情狗血,都是短袖女主到處瞎撩導致的;

女演員們在沙礫上舞蹈,腳到底疼還是不疼?

看到大家都和我一樣聽著音樂跑偏了,我就放心了。這至少說明,圓舞曲音樂會,雖然也隸屬古典音樂,但就是應該輕鬆愉快的。

所以,我在想,今天推薦給大家的圓舞曲也應該是這樣:輕鬆愉快,優美隨意。大家可以聽著它做飯、擦地、刷微信上淘寶而不覺得是負擔。不過,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太多,大家又剛剛聽了不少。所以,我這裡推幾首別人的。

Chopin: Waltz No.1 in E flat, Op.18 -"Grande valse brillante"

 Chopin Waltzes (Classic FM: The Full Works)

Vladimir Ashkenazy 

00:00/00:00

第一首是肖邦的《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家有鋼琴琴童的家長應該都知道,肖邦是琴童們逃不過的作曲家,而且各種舞曲非常多,圓舞曲就是其中之一。這首曲子就是比較有名的一首,聽起來還真是明朗華貴。但用來跳舞顯然是很有難度的,速度太快!

圓舞曲的特色咱們上過大學應該都知道,就是蹦擦擦,當年的快三、慢三。兒子四年級時彈這首曲子,俄羅斯老師總是一邊做著讓他踩踏板的動作,一邊大聲提醒:罷絲、罷絲!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在小本子上記著:大圓舞曲重點:拔絲!後來過了很久,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她說的是Bass啊:)

大概因為這個原因,我對圓舞曲的深刻認知就是:重音要突出,節奏要準確,旋律要有旋轉、舞動的感覺。後來又發現,這個重音的位置決定了人們對旋律的感覺,比如,圓舞曲就是在第一個音上。

放上阿什肯納齊的版本,他其實彈的算挺克制的,但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其中的「拔絲」,看看是否有讓你想跳舞轉圈的感覺。

我其實最喜歡的是一個俄羅斯姑娘Valentina Igoshina的版本,土豆上有視頻:

http://video.tudou.com/v/XMTc4NzY5NzY5Ng==.html

聽著她的音樂,有讓人旋轉起舞的衝動。不過,大家注意,不要和一個同名的烏克蘭姑娘搞混:Valentina Lisitsa的名氣好像更大。不過,我還是喜歡前者,尤其是這一個曲子。

The Nutcracker, Op.71, Act II: 13. Waltz of the Flowers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 Sleeping Beauty . Swan Lak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00:00/00:00

第二首是老柴芭蕾舞劇裡面的圓舞曲。人家老柴在芭蕾舞劇里寫的圓舞曲可都是正經能跳舞的,雍容華貴。這裡選的是《胡桃夾子》裡面的《花仙子圓舞曲》,一邊聽一邊想,這放到金色大廳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妥妥的啊。不過,可能人家早就放過了,是我孤陋寡聞,從未注意。

(馬林斯基的版本,應該算經典中的經典了)

Shostakovich: Jazz Suite No.2 - 6. Waltz II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5; Jazz Suite No.2 [Classic FM: The Full Works]

Riccardo Chailly;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00:00/00:00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給我的印象就是陰鬱、艱澀,直到有一次被兒子推薦聽了他的爵士組曲。第一次發現,原來他和我所喜歡的所有俄羅斯作曲家一樣,能寫出非常優美的旋律。

不過,這個音樂被冠以爵士之名,還是讓我挺奇怪的。後來看到一些資料才知道,原來蘇聯上世紀20年代,也曾有過積極引進美國新文化的過程,其中就包括爵士音樂。在這個風氣下,老肖同志估計也沒弄明白爵士到底是啥,就按照自己的喜歡,搞了些輕鬆快樂的小曲。然後沒過幾年,在高爾基同志的指揮下,蘇聯對於西方的腐朽文化進行了徹底批評,老肖同志也就沒有了學習真正爵士樂的機會了。但是因為老肖古典音樂家的身份,這些音樂就歸類到了古典音樂的範疇裡面,否則,跟咱們年輕時聽的輕音樂有啥區別?--關於《爵士組曲》,也有人有不同說法,好像另一個比較正式的說法是:這是老肖給電影《牛虻》寫的插曲。但我只記得住最drama的那一個。

這裡選的是第二組曲中最有名的一首:第二圓舞曲。這裡面的「拔絲」特別明顯呢。

III. Valse - Allegro moderato

 Tchaikovsky: Symphonies Nos. 4, 5 & 6

Yevgeny Mravinsky 

00:00/00:00

其實,圓舞曲也不是單獨存在的。19世紀後期,圓舞曲對於作曲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很多作曲家在自己的其它作品中也會使用圓舞曲的曲式來表達。比如,老柴,他不僅在芭蕾舞音樂里寫,在他的交響曲里,也採用圓舞曲。著名的第五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他用的就是圓舞曲。5分半的長度,旋轉流淌的旋律+豐富的配器,讓人驚奇交響曲居然是這樣的平易近人。

「中庸的快板,A大調,3/4拍子,圓舞曲,三段體。 摒棄了傳統的諧謔曲而使用圓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嘗試, 以艷麗的旋律為中心的夢幻式圓舞曲,給予聽眾一種飄渺的感覺。

在溫情脈脈詩意盎然的沙龍里,婆娑舞姿妙曼樂音,暫時沖淡了苦難與憂傷。小提琴奏出富於歌唱性的主題;長笛和小號的閃現增添了冬日的色彩;單簧管和大管濃重而晦暗的音色,將神秘的「命運」主題混入圓舞曲,好比樂而忘憂卻並未如願以償。」

再放一個經典版視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想中的那片藍 的精彩文章:

2017讀書筆記

TAG:夢想中的那片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