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相由心生 境由心造 禍福己求

相由心生 境由心造 禍福己求

相由心生 境由心造 禍福己求

——讀看透人心的千古奇文《心相篇》

文/許平

五代、北宋之間,有個著名的道教學者陳希夷,就是傳說中的"陳摶老祖",他留下一篇傳世之作,名《心相篇》,取"相由心生"之意,兼有佛家《因果經》的味道,與那些江湖流傳的相面術不可同日而語,頗有教人向善,勸人從善,止惡揚善之功,若用以對照修心、防非止惡,擇交觀人、親賢遠佞,立業做事,立德做人很有參考價值,是修心、積德、造命的有益讀物。讀罷不忍釋卷,思之耐人尋味。

文章通篇是善惡與因果,雖然他講的因果報應,用現代科學來說有些唯心的成份,但「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禍福由己」的主旨思想(本人一家之言),還是很值得今人稱道的。下面我從五個方面談談對本文的讀後之感。

01

做人

相由心生,善心善相,心不正則相陋;言為心聲,行為思成。思想決定行動,一個人的禍福皆由心起。

做人之要:誠信為先,以信立德;不可恃才傲物,不可爭強好勝;不顯己之所長,不揭他人之短;言語要謙遜,待人要和氣;遇事多思己過,責己要重,責人則輕;要惜情、重義,不可背信棄義;要知恩圖報,不可忘恩負義,更不可恩將仇報;要珍愛生命,善待自己;做人有分寸,做事有餘地,與人方便,與已方便;不可狹隘自私,做利己害人之事;要尊師重教,不可數典忘祖、欺師滅祖;

不說尖酸刻薄話,做傷天害理事;讀書明理,學成報國;虛懷若谷,做人格局要大,器量要足,不可小肚雞腸,錙銖必較;要常懷惻隱之心,仗義疏財,救人於危難、水火;要剛柔相濟、能屈能伸;要孝敬父母,關愛兄弟,善待親朋;富而不驕,貧而有骨;要識人知心,能辨善惡;要「捨得」、「放下」,做到得失自如等等。

02

持家

文中對持家之句雖然不多,但切中要害,言簡意賅。文中講:「處家孝悌無虧,簪纓奕世;與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意思是處家孝悌無虧的,世代福祿不盡;與世人患難與共的,永遠受人敬仰。

持家之首要在於孝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乃持家之本,立身之基,做人之要。除此之外,持家還有二字,那就是「勤、儉」。清代大儒曾國藩曾講「勤儉節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一勤天下無難事,儉以養德、積福。

《朱子家訓》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持家,就要量入為出,守富思貧;要愛惜糧食,懂得積穀防饑;應知清心寡欲,惜福自守,方可持久。

文中還講到:男人不可「尋花問柳」,不可「貪杯戀酒」,要有當家之德,為主之責;女人要沉穩安靜,樸素大方。並說:「多言好勝的女人,即使有後代也必受傷克;盡孝兼慈的女人,不但助夫還能旺子。」

這句話強調的是,作為家庭女主人應秉承「靜、敬」二字,靜以修身,敬顯孝慈。雖然這些話有些封建迷信成份,但還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03

做事

做事全由心,立下志向,心無旁騖,兢兢業業,慎始如終,咬定青山不放鬆,則無事不成。文中若干處提到做事之心。

概括來講就是:要審時度勢,不可盲目行事;要未雨綢繆,做事要規劃先行,對事情的發生髮展要有基本的預判,從最壞處著想,求最好的結果;看準了的事,要大膽果敢,雷厲風行,不可優柔寡斷,怡誤最佳時機;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守終如始,不可朝秦暮楚,半途而廢;要聚精會神、全心全意,不可心猿意馬,三心二意;要知難而進、克難攻堅,不可怕苦畏難,畏縮不前;要兼聽兼信、集思廣益,不剛愎自用,我行我素;要任勞任怨,埋頭苦幹,不可投機取巧、偷奸耍滑等等。

文中特彆強調了一個人若想在事業上有大成就,一定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切忌小富即安,小勝即滿,導致前功盡棄,甚至功敗垂成。

04

識人

心是面相的樞紐,看相不如看心。曾國藩有「觀人四法」:講信用,無官氣,有條理,少大話。比之"陳摶老祖"的《心相篇》中講的觀人、識人之法還是不夠全面。

讀完此文,我覺得在交人、識人上,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我總結概括為「十不交」、「十交」):

即「十不交 」:不交虛妄無信之人;不交狹隘自私之人;不交偏激固執之人;不交恃才自傲之人;不交忘恩負義之人;不交尖酸刻薄之人;不交量微器小之人;不交姦邪圓滑之人;不交好大喜功之人;不交不明是非之人。

「十交」:「披肝露膽之人」「待人有地之人」「患難相守之人」「輕財仗義之人」「見過隱規之人」「熱心厚道之人」「心懷惻隱之人」「忠厚善良之人」「忠誠孝悌之人」「思退知讓之人」。

05

為官

《心相篇》全文117句,涉及為官的雖然不多,但句句經典,細讀起來仍頗有教益 。

文中說:「何知端揆首輔?常懷濟物之心。」即什麼人能當宰相?常懷濟物之心的人。曾文正曾說:「端莊厚重、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心存濟物是富相。」常懷濟物之心,就是心裡要經常關心外物,關心別人、社會、天下,有志向。

這句話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胸懷天下之人方可為官。文中說:「何知拜將封侯?獨挾蓋世之氣。」即什麼人能拜將封侯呢?有獨挾蓋世的胸襟、氣魄的人。這句話很好懂,就是做大官的人,要能夠胸襟博大,氣魄宏偉。這便是我們常講的襟懷和氣度。

文中說:「處大事不辭勞怨,堪為橋樑之材;遇小故輒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意思是:能挑起重擔又任勞任怨的人,一定是國家的棟樑;碰到一點小事就避嫌,不肯承擔一點責任的人,怎麼能重用呢?

文中還說「何知建牙擁節?氣概凌霄。」即為什麼有人能夠委以重任,鎮守一方?一定是志存高遠,氣概凌霄的人。我覺得這兩句說是講的為官者,堪承大任者需要的品德和修養、責任和擔當,唯有具備這種「氣概凌霄」的精、氣、神,方能擔當起為國作棟,為民請民的萬鈞之責。

講到這裡,不由得想起《論語》中曾子的一段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為官要有官德,這個德便是:胸懷天下的責任、使命和擔當。文中提到:「如何時犯官府,強梁作膽。」即為什麼總是有人違法亂紀?因為有人倚仗著權勢、地位,膽大妄為。「如何多遭火盜?刻剝民財。」即為什麼總是遭遇水火之災呢?因為刻剝民財,損人利己。

這些話對為官者是一個鮮明的警示:有權不可任性!否則,國無綱紀,社會大亂,民不聊生。終歸是禍國殃民。

【陳摶簡介】陳摶(871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於華山張超谷,享年118歲。

END

轉載請註明原作者和出處

喜歡請點贊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略書院 的精彩文章:

讀書,靈魂才有安穩的棲息地

TAG:方略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