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掌握命名規律,中藥輕鬆記憶!

掌握命名規律,中藥輕鬆記憶!

作者:一夢

中藥的命名多數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其名稱隱含著中藥的某些特性,易於聯想、有助記憶,而且也相當具有趣味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理解中藥,並運用於臨床實踐中。

1.根據藥材的產地命名

中藥由於生長或栽培的土壤以及所處的地區氣候條件的不同,往往會影響其功能、療效,自古以來藥物學家都非常重視「道地藥材」,所以以產地命名的藥材應運而生。

如:代赭石,《名醫別錄》謂:「出代郡者名代赭。」李時珍謂:「赭,赤色也。代,即雁門也。」

龍膽,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以東北產量最大,故習稱「關龍膽」。

沙苑子,主產於陝西潼關,又名「潼蒺藜」;

川貝、川芎、川木通,主產於四川。

再如党參出於山西上黨,浙貝母產浙江象山,阿膠以山東東阿出最好,雲茯苓以雲南產為佳。

另外,還有些藥材自國外傳入,其名稱前多冠有外域的標記,從其「胡」、「海」、「番」、「洋」等特別的標記中,可以了解它們傳入中國的時代及地域。

冠以「胡」字的藥材,多為兩漢、西晉時由西北絲綢之路傳入,如胡豆、胡麻、胡椒、胡蘆巴等;

冠以「海」字(除產于海洋外)的藥材,多為南北朝後由海路引進,如海棠、海風藤、海桐皮等;

冠以「番」字的藥材,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外國來華貿易船隻)自南域引入,如番茄、番薯、番木鱉、番瀉葉等;

冠以「洋」字的藥材,多為清代自海外引入,如洋參、洋姜、洋蔥等。

有些藥材直接冠以國名,如安息香、安石榴、高麗參、花旗參等。

2.根據藥材的生長環境命名

如:水蛭、水浮萍、水蘇等均生於水;海藻、海馬、海螵蛸、海浮石皆產于海;石葦、石斛、石菖蒲生長於石;地榆、地膚子產出於地。

3.根據藥材的形狀命名

中藥的原植物和生葯形狀,往往有其獨特之處,因此人們常常以它們的形態特徵而命名。

如:白頭翁,《本草經集注》曰:「白頭翁處處有之,近根處有白茸,狀如白頭老翁,故以為名。」

鉤藤,李時珍謂:「其刺曲如釣鉤,故名。」

再如,牛膝,其莖節膨大,似牛之膝關節;烏頭,形如鳥之頭;人蔘,根如人形;半邊蓮,狀似蓮花且半邊開花;百部,其根眾多,百餘連串;菟絲子,加熱煮至種皮破裂時露出白色卷旋狀的胚,形如吐絲。

4.根據藥材的天然色澤命名

青色的如青皮、青蒿、青黛等;紅色的如紅花、紅藤、紅豆蔻、丹參、硃砂等;黃色的如黃連、黃柏、黃芩、大黃等;白色的如白芷、白芍、白及、白芥子、白果等;黑色的如黑豆、玄參、烏梅、墨旱蓮等;紫色的如紫草、紫檀、紫石英、紫花地丁等。

5.根據藥材的特殊氣味命名

如:木香、丁香、小茴香、安息香、檀香、麝香,都具有獨特的香氣;敗醬草、墓頭回、臭梧桐則因其特殊的臭氣而得名;魚腥草,以其具有濃烈的魚腥氣味而命名。

6.根據藥材的特有味道命名

如:酸味的酸棗仁、酸角;苦味的苦參、苦杏仁、苦楝皮、苦豆子;

甘味的甘草;辛味的辛夷、細辛;鹹味的咸秋石;淡味的淡竹葉、淡豆豉;五味俱全的五味子。

7.根據藥材的功效命名

有些中藥為了突出其主要性能,往往直接以功效命名。

如:防風,疏散風邪;血竭,長於止血;鎖陽,補腎固精;骨碎補,補腎強骨;伸筋草,舒經活絡;通草,通氣下乳;遠志,安定神志;續斷,療傷續折;尋骨風,祛風濕、通絡止痛;陽起石,溫腎壯陽;路路通,利水通經;益母草,善於調治婦科疾病;千里光、決明子,可以明目。

8.根據藥材的生長特性命名

有些中藥是根據它們的生長特性而命名的。

如:金銀花,又名忍冬,陶弘景謂:「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

羊踟躇,《本草經集注》雲:「羊誤食其葉,踟躇而死。」

再如:夏枯草,在夏至枯萎;桑寄生,寄生在桑樹上;半夏,其根成熟於仲夏;沉香,以能沉於水者為佳。

9.根據藥材的炮製方法命名

如:甘草加入蜂蜜拌炒謂之炙甘草;西瓜加工制霜為西瓜霜;生地經反覆蒸曬稱為熟地;大黃用黃酒悶潤文火炒干,稱為酒大黃,而用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則稱為大黃炭;半夏用薑片湯加白礬共煮稱為姜半夏,若用甘草汁、石灰液浸泡則稱為法半夏。

10.根據藥材的儲存時間命名

如:鮮荷葉、鮮竹瀝、陳皮等。

11.根據動物及動物名稱命名

如:虎骨、鹿茸、蟬蛻、龜板、鱉甲、雞內金、蘄蛇、熊膽、蟾酥等,都來源於動物;豬苓、馬勃、雞血藤、鴨跖草、鵝不食草、貓爪草、虎杖、狼毒、蛇床子、鶴虱等雖然都來源於植物,但是均由動物而取名。

12.根據故事傳說命名

中國古代流傳著大量與醫藥有關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散見於史書、筆記、稗傳中,醫藥學家又將其錄入著作,使之成為公認的藥名來源。

如:杜仲,李時珍謂:「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

劉寄奴,相傳南朝宋高祖劉裕,小名寄奴,早年微賤時于山中砍柴,發現一種草藥遇金瘡敷之即愈,後人因此稱之為劉寄奴。

收澀止血藥禹餘糧,相傳與大禹有關。

再如徐長卿、使君子、何首烏等。

13.因避俗雅化命名

中藥多為天然物品,取材範圍甚廣,一些日常被視為污穢之物也被取之入葯,然而此類藥物若載入書中未免有俗、穢之嫌,故而古代醫藥學家多隱去俗稱,雅化其名。

如:伏龍肝,即為灶心土;鳳凰衣,實為雞蛋膜;五靈脂,則是鼯鼠的糞便。

14.因避諱而命名

在封建社會裡,凡遇到與君主或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讀音,要採用某種方法加以迴避,這即是「避諱」。

如:山藥,為薯蕷科薯蕷的根莖,原名薯蕷,因唐代宗名預,避諱改為薯葯,後又因宋英宗諱薯,故改為山藥;

截瘧葯常山,原名恆山,因歷史上漢文帝、唐穆宗、宋真宗三個皇帝皆名「恆」,故而屢次改名為常山;

在清代醫籍中,有的把玄參、玄明粉,改為元參、元明粉,這都是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藥店 的精彩文章:

無人葯櫃、人臉識別、AI機器人……扒一扒藥店「黑科技」那些事兒

TAG:中國藥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