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寒冷是心腦血管病的幕後推手

寒冷是心腦血管病的幕後推手

(網路配圖)

在我國,目前全國高血壓患者已達3億,在北方寒冷地區,由寒冷所致的頑固性高血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纖顫、心源性猝死的發病率顯著增加。對此,黑龍江省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辦公室負責人、哈醫大附屬一院心內科主任田野教授專門就寒冷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解讀。

冠心病受低溫衝擊最大

絕對最低溫度,也叫「極端最低溫度」。指的是歷年中給定的時段(如某年某月某日)內,可能出現的最低溫度的最低值。田野指出,人是最為嚴格意義上的恆溫動物,核心溫度(指心腦肺等主要臟器溫度)通常在37℃為中心的一個狹窄範圍內波動,極端情況時可大約向上浮動正3℃達40.5℃,向下則只有負1℃至36℃,超出這個範圍生命活動將受到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專家曾收集到美國50個城市1989~2000年期間發生的6513330例死亡與氣象數據,採用病例交叉設計分析了極端氣溫與全因死亡的關係(其主要的死因是心肌梗死和心臟驟停)。研究顯示,在極寒天氣條件下,心肌梗死和心臟驟停的死亡率大幅上升。

田野指出,每年冬季氣溫降至-19℃以下時,哈爾濱死亡人數隨溫度下降而顯著上升,其中2.7%的人口死亡可歸因於低溫寒冷,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受低溫寒冷的衝擊最大。

溫度驟降造成病情突發

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北方寒地易受西北方向來的冬季風和寒潮侵襲,常常出現氣溫驟降的極端情況。有隨訪結果顯示,血壓高低與環境溫度呈負相關。加拿大醫生觀察到,降雪量和降雪時間與心梗病人入院率及死亡率有緊密關聯,且這種關係在降雪後的第二天最明顯,兩到三天的持續降雪還會進一步增加心梗的可能。韓國學者在分析晝夜溫度範圍(DTR)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入院率的影響中發現,晝夜溫差範圍每增加1℃,心衰和哮喘的入院率則分別提高3%和1.1%,其中老年人最容易受到影響。

有研究表明,大氣溫度每下降10℃,總的冠狀動脈事件發生率可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經常性事件增加26%。還有研究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老人還是年輕人,腦出血的發生率均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其中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在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田野解釋說,由於人體溫度調節系統處理突發情況能力有限,突發溫度變異會給人體帶來相應變化,例如血膽固醇、心率和血小板黏度均增加,而機體免疫能力下降,因此一日內較大的溫度變化可導致人群中出現超額死亡。

季節變化「塑造」發病節律

早在20世紀20年代,學術界就發現冬季血壓增高的現象,此後血壓的季節變化開始受到人們重視。

一項慢性病研究曾分析了我國10個地區的數據,這10個地區的血壓水平總體上呈季節性變化規律,但不同地區收縮壓的季節性差異仍有所不同。如浙江省平均收縮壓在冬季與夏季相差16mmHg,海口市平均收縮壓在冬季與夏季相差4mmHg,哈爾濱市平均收縮壓在冬季與夏季相差7mmHg。田野教授分析,儘管地處氣候寒冷的東北部地區,哈爾濱市冬夏收縮壓水平相差並不大,這可能是因為哈爾濱冬季有集中供暖,所以冬季室內溫度與夏季比較相差很小。

田野指出,溫度的季節性變化不僅與血壓水平變化息息相關,也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有一定關聯。有研究結果表明,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所致心衰相比,心梗引起的心衰更易受氣溫的左右,冬季和夏季的發生率分別為42%和13%,二者相差懸殊。研究人員還發現,我國心血管病死亡率呈季節性變化,冬季心血管死亡風險比夏季提高至41%。

一項來自15個大城市、包括1936116個心血管疾病死亡數據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我國心血管病死亡病例中,17.1%歸因於溫度氣候,其中15.8%可歸因於寒冷,1.3%歸因於炎熱。

儘管心腦血管疾病危害嚴重,但卻是可防可治的疾病。田野指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參加運動。最近的健康指南推薦至少每周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此外,家庭自測血壓是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監測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田野建議每個有條件的患者都要進行家庭血壓監測與風險評估,並配合醫師進行有效管理。

(來源: 中國醫藥報 作者:衣曉峰 生利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健康生活 的精彩文章:

超實用:18個生活中的小病應對技巧,學會不用去醫院哦!

TAG:新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