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銀為啥都腳著自己普通話害行?
說東北話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他們覺得自己說的是標準的普通話。
來自遼寧的九億少女的夢——林更新實力驗證了這種說法:「在下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當年我的表演主講老師是吉林人,班主任是瀋陽人,台詞老師是瀋陽人,所以我一直覺得我的台詞完全Ok。」
如果你身邊有認識的東北人,大概就會發現,他們對自己的口音問題往往也有著同樣的誤解:
「我腳著我普通話害行,可存正了,應該聽不出我是東北銀。」相信很多人看著自己東北小夥伴的「迷之自信」,都會不由得深深思考起這個問題——為什麼東北人認為自己說的東北話就是普通話?
東北話確實很接近普通話
在評價東北人的普通話水平之前,首先需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是普通話?
普通話是以北京官話語音(區別於北京衚衕話)為基礎音,加以部分修正後作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語標準語。
你可能不會想到,當下東北官話和北京官話確實是最為接近的兩種方言,甚至於在學術界,對東北方言應屬於北京官話區範圍內,還是獨立成為東北官話區的問題,至今還存在爭議。
《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東北官話區的分布圖
其實,只要探究一下普通話定義中「北京語音」的形成過程,我們就不難發現,為什麼東北話與普通話如此相似。
清朝初年八旗入關,再加上家眷和僕人,大致有10萬人以上居住在北京內城,同時,他們還將內城的原有居民強制遷到外城或者郊區,北京城內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對當時的北京話產生了很大影響。
以皇帝為代表的八旗貴族統治階層所操的、帶有濃重東北味兒的漢語口音逐漸成為主流,到清代中後期,這種經融合後形成的「北京官話」已經成為當時的漢語標準音。
北京內城在清代長期是旗人的居住區
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13年2月召開了「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以北京音為主,保留了入聲。五四運動時期「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的推進,進一步增強了北京話的地位。
1926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修訂了老國音,將漢字讀音改為以北京的普通讀法為標準,即新國音。現代標準漢語在此基本定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5年10月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決定修改原「國語」的名稱,將規範的現代漢語定名為「普通話」,並通過普通話的定義。
因此,東北官話、北京官話與普通話之間有著明確的傳承關係,而東北官話與普通話相接近,從根本原因上來講是由於作為現代標準漢語標準口音的北京口音,直接繼承了東北官話的發音特點。
東三省中越往北,普通話越標準
在全國大部分城市,普通話都是離北京越近的地方說得越好,東北則恰好相反,有人還因此總結出一個如何區分東北不同地區人的方法——
「如果一個人操著一口很濃烈的東北口音,那麼他一定是遼寧人;如果一個人非說自己是東北人,可是沒有一點東北口音,那麼他一定是黑龍江人,剩下就是吉林人。」
這種獨特之處,和東北長期以來作為「移民大省」的歷史有關。關於北京地區向東北地區的人口流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東北地廣人稀、物產豐富,可以緩解關內因為人口眾多而帶來的生存壓力;
二是關內長期的戰亂,迫使人們遷往相對穩定的東北,還有一部分人,則是作為「戰利品」被掠奪到當地;
三是乾隆時期推行的北京旗人遣返東北政策。當時,久居京城及周邊的滿洲八旗人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北京話,但他們大都終日遊手好閒,空耗清廷供給,給清政府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與不安定因素,因此從乾隆至道光年問共有約5000戶以上的講北京話的滿洲旗人到陸續到達了哈爾濱周邊的地區,也帶去了「北京話」;
四是清政府後期被迫放棄了對東北長達近二百年的封禁,並有組織有計劃開展的招墾活動,吸引了關內各省的農民「闖關東」,掀起了移民高潮。據統計,在清末民初,從關內移民東北的人數高達2300多萬。
遼寧作為跨過山海關的第一站,是眾多移民的首要目的地,特別是一些山東人從水路闖關東,他們多從山東膠州灣出海。順風的時候,一個晚上就能漂到大連,大量的膠東移民把包括膠東方言在內的各種特色文化一併移植到大連。
膠東方言逐漸在大連和周圍許多地區紮下根來,也因此相對於現在的吉林、黑龍江兩省,遼寧話內部的差異更明顯。
電視劇《闖關東》
而黑龍江大部分地區,是在解放後才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這一時期普通話教育已經開始,新移民群體帶來了較為標準的普通話,所以東北北部的口音相對較輕。
不過,對於東三省內部的人來說,大家顯然並不在意這種充滿科學論證的差異,每個省的人都覺得自己說的是最正宗的普通話,驕傲地嘲笑其他人的「大碴子味兒」。
是什麼「暴露了」東北人的口音?
很多東北人可能覺得,自己聲母、韻母都沒讀錯、也沒把一聲讀成二聲,為什麼還有人覺得我說的不是普通話吶,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聲調。
東北話在發音時,調值高的沒有普通話高,低的沒有普通話低,整體變化幅度也比普通話要小一些,因為沒有達到標準要求,所以聽起來就會有口音,但是基本不會影響交流,所以很難發覺其中微小的差異。
除了調值,兩者在一些發音上也存在不同:
1、大部分東北人都不說「r」這個音,多會讀成y聲母,比如:東北人(yin)、吃肉(you);
許多老年人(yén )被腦血栓後遺症所困擾 (yǎo) 。
——小品《策劃》中宋丹丹台詞
2、很多東北人講話的時候也不分 「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
我年輕那時候,那絕對不是吹(cuī):柳葉彎眉櫻桃口,誰見了我都樂意瞅(cǒu),俺們隔壁那吳老二,瞅(cǒu)我一眼就渾身(sēn)發抖。」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宋丹丹台詞
3、同普通話相比,在東北話里,韻母「 o 」出現頻率非常低,多發音為「 e 」,比如:我(wě )。
東北人平日里的發音習慣也影響到了他們說英語時的口音,比如這份用東北話標註的字母發音表:
將這些發音帶入到單詞里:
Long 讀作「浪」;
hello讀作「哈嘍」;
gentleman讀作「粘特曼」
each讀作「意茨」
Back 讀作「白克」
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東北話裡面很多是普通話和方言混雜,很難區分出哪些是普通話辭彙,哪些不是,這就很令人苦惱了,不信讀讀下面這一段話,你能準確說出下面哪些詞兒屬於東北方言么:
你說我兒子凈整這格路事兒,讓我這當爹的替他相媳婦兒。你說現在都啥年代了,我這當老人的跟著摻和啥勁兒?我說不來吧,他就跟我慪氣兒。俺那孩子哪點兒都好,就是有點兒驢脾氣兒。這也不怪他,我也這味兒。等一會姑娘來了,我把信一交就算完事兒。
——小品《相親》中趙本山開場獨白
當然,對於「說東北話的都覺得自己是普通話」這個現象,還有很多原因,比如東北地域範圍比較大,一般人在外出上學或者工作之前,很難接觸到其他口音,自然而然就會覺得「東北話」就是普通話。
在和他人交流的時候,大部分都能互相聽懂,也削弱了東北人學習普通話的決心和必要。
不過,在很多人看來,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東北話的傳染性實在太強,和一個東北人沒說兩句,不管你原本是多標準的普通話,也都被帶跑了,還怎麼讓東北人覺得自己說得不是普通話。
[1] 王紅. 趙本山小品中的東北方言[J]. 時代文學月刊, 2010(11):119-120.
[2] 賀巍. 東北官話的分區(稿)[J]. 方言, 1986(3):172-181.
[3] 王鐸. 東北方言對現代標準漢語形成的影響[J]. 芒種, 2014(13):51-52.
[4] 單永賢. 談東北話與普通話語音的對應規律[J]. 語文學刊, 1995(5):41-43.
[5] 李光傑, 崔秀蘭. 論清末民初為東北方言的定型期--兼論東北方言辭彙系統的構成[J]. 學術交流, 2015(2):171-175.
[6] 李光傑. 清末民初東北官話與北京官話的親緣關係——以明治時期日本漢語教科書及「軍用東北官話」課本詞語為例[J]. 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5(3):77-81.
TAG:牛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