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小米黎萬強:沒有哪個智能硬體產品談得上「入口」

小米黎萬強:沒有哪個智能硬體產品談得上「入口」

1 月 19 日,2018 極客公園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在圓桌論壇上,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獵豹移動 CEO 傅盛與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以「解構我們未來的親密關係」為題展開了對話。

去年,一場「百箱大戰」在各大廠商之間打響,智能音箱也成為了業界最為火熱的話題之一。

在此次對話中,黎萬強透露了一組數據,小米 AI 音箱的用戶量還不到 100 萬,60%-70% 的用戶使用 AI 音箱最多的功能是聽音樂和故事。其他用戶則用它來控制智能設備,最多的是開燈和看電視。

他說,今天談智能音箱的前提是這首先是一個好的音箱。

在人們都在談論智能音箱會不會是下一個「入口級」產品時,黎萬強予以否認,他更傾向於認為語音是最重要的一個交互方式,而 AI 音箱只是其中一個很好的切入口。

目前,小米 IOT 業務,已經連接了大約 8500 萬個設備。在他看來,未來進入萬物互聯時代後,每一個硬體產品都是一個智能化節點,硬體之間可以有相互影響的關係,「就像我們最終關注一個人的微博一樣。」

小米黎萬強:沒有哪個智能硬體產品談得上「入口」

以下為對話內容實錄,雷鋒網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對部分內容做了刪減。

張鵬:你怎麼理解智能音箱?

傅盛:我今天覺得音箱本身還是一個設備,談它對人的理解還稍早了一些。第一波的語音這場技術崛起,其實帶來的是操作更簡單,我們最早和喜馬拉雅發了小雅,小米音箱有一部分也是我們提供的語音解析服務,大部分的用戶還是把它當成是一個簡單操作設備來用的,比如說我想聽《羅輯思維》,聽 GeekPark 的演講,打字很麻煩,離的很遠,聽差不多的時候再聽一遍。

還有一個遠程的搖控器,情感訴求會有,甚至解決一些所謂你說的孤獨感,但事實上我認為解答不容易,以我做產品的角度來說,我認為現在設備大概只能去滿足你對它操作的一些需求。

張鵬:小米的小愛同學怎麼樣?用戶對它的反饋呢?

黎萬強:我們在 AI 音箱這個上面來講應該是剛開始,我們還沒有到 100 萬用戶的規模,但是從現在用戶的使用功能來看,其核心集中在兩塊:

第一,當做一個音箱來用。他會有聽音樂、聽故事的需求,這個裡面應該是佔了絕大多數,大概 60%、70%。今天我們在談智能音箱的時候,首先得是一個好的音箱。

第二,我們也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應用,大概 20、30% 的用戶也會拿它來控制家裡面的智能設備,最多是兩樣,開燈和控制電視,這兩個場景很常見。

張鵬:開燈很好,尤其是冬天,從被窩到開關的距離是很遠的。

黎萬強:這兩個應該是最典型的。剛才傅盛講的一點,很多人用了一、兩天之後,你會發現還有很多需求,他會把它當做是聊天機器人來看,會問很多奇怪的問題,後台有很多純粹基於聊天的數據。

張鵬:智能音箱會是一個關鍵的智能終端嗎?會是下一個關鍵的入口嗎?

黎萬強:我覺得智能音箱不能說是未來的入口,核心是未來在家庭這個環境裡面,語音是一個最重要的交互方式。只是說今天我們在做產品,在商業上切入這個領域的時候,你會發現最好的一根釘子是智能音箱,之前大家都做了很多的實驗,但後來發現,原來在切開語音這個應用場景的時候,在家庭裡面,智能音箱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口。

所以我認為其實用戶教育和孵化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未來應該是家裡面有無處不在的聲音互動界面,絕不僅僅是智能音箱。

張鵬:傅盛你做機器人這件事兒是出於什麼考慮?

傅盛:其實我做機器人這個事兒考慮的因素很簡單,我們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了嘛,人口紅利會減少,但是每個人越來越懶,其實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我最開始做這件事兒沒有從情感訴求上考慮過,為此我還專門去過日本見過 Pepper 之父的一個產品經理,給我講了一大堆關於情感陪護的理論,當時我是不認可這個事情的。

但是隨著 AI 的逐步深入,除了勞動本身之外對情感訴求的呵護,我認為是能做到的,如果你不太理解程序原理,你就覺得這個事兒還挺好的,就覺得它回一句話這麼讓我驚奇,雖然它並不懂這句話,只是找了一個你想聽的那句話輸送給你,在今天這個節點上講 AI 理解情感,它依然是不 Work 的。

但是因為它拿的數據足夠多,根據不同的問題,給一個你希望的回答是可以做到的。

張鵬:我知道你們內容結合社交的嘗試,怎麼理解我們談到的人的社交行為在虛擬世界裡的一些變化,有什麼觀察嗎?

傅盛:我覺得技術和社交這兩者的界限正在模糊。比如說以前騰訊是個社交公司,都是通過朋友的關係完成的,儘管小龍也說了,他不做信息流。你看扎克伯格在新年的那篇文章,在研究的是區塊鏈技術,Facebook 我們認為它是一個社交公司,其實它在 AI 方面走得非常早,我們在海外做類似於頭條模式,遇到的一個巨大的阻力,就是 Facebook 和 Google 很早就把信息流個性化了,今天在 Facebook 訂閱的各種人的信息,不會像朋友圈都給你,是根據你的愛好、興趣、看過的東西給你一部分,這樣也避免了所謂的信息過載。

所以大的方向上來說,我認為以後你很難有一家公司說,我是社交公司或者是技術公司,比如說頭條也在推它的微頭條,這種模糊化非常明顯。

張鵬:小米在產品定義的能力上是特別傑出的,我們在面臨怎麼去做一個讓人在情感上更喜愛的產品,比如小愛同學,它的名字就跟用戶的距離拉得很近。你們定義它的過程是怎樣的?

黎萬強:我們在做產品的話,你會發現關係都是分成了強關係和弱關係,在區分強關係的產品或者是弱關係的產品,背後代表了用戶對這個產品信任的期待,你希望這個產品離你很近,你需要它有高頻交互的時候,它可能是個強關係的產品,比如手機、AI 音箱就是強關係產品。

但是,你也會發現智能家庭裡面有很多產品,比如空氣凈化器就是弱關係的產品。

所以,我們往往在做產品的時候大致上有個大概的判斷和定義,很多時候我們做產品,本來就是個弱關係產品,但是你給它強加了一堆所謂情感的需求或者是做了很多噱頭性的功能,那是沒有必要的。相反來講,像 AI 這樣強關係的產品,在未來對我們的理解應該還是離你很近的親密夥伴。

在一開始設定的時候,應該是盡量的智能化、擬人化,很強的距離感一下子會消除。而且中國人,對於機器這個事情,歐美和日本是不一樣的,歐美小時候他會有很強的機甲文化或者是硬科幻文化,你要讓他對著機器交流的時候,他會覺得很有趣、挺自然。比如日本,他們的日常生活裡面和宗教裡面,他們會相信萬物有靈,杯子都是有靈魂的。所以很多時候日本為什麼會出現很多的匠人的情節,都與宗教有很大關係。

但是,中國人相對來講,對於工具和機械,會覺得隔得很遠,要破掉這層其實需要花很多的時間。所以我們在產品定義的時候,一開始就給它一個擬人化的設定,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培養用戶跟機器交互的習慣的過程中,我認為是先集中精力,把兩、三個經典場景做透做熟,會比立刻要做一堆場景變得更好。

其實現在我們更多精力都聚焦在怎麼樣把你聽音樂的體驗、聽故事的體驗或者是控制家電的體驗能夠超預期,先有幾個突破點給集中做好。

張鵬:剛才咱們說到傅盛也談到最早你做機器人是沒有考慮情感的問題,你怎麼看人和機器的關係會從工具到真的衍生出真正的情感,這需要多長時間,該怎麼理解它?

傅盛:今天的技術現狀,在語義理解上,全球都沒有重大突破,今天的深度學習如果不能通過學習本身理解語義的話,你讓它真的做到情感訴求是非常難的。最近我還看了一個挑戰賽,誰得了冠軍,能夠讓人和機器對話 20 分鐘,冠軍是 12 分鐘。這個裡面應該還有大量規則的限制,不是自由開放式的對話,自由開放式的對話,我的理解是 3—4 歲的小朋友,幾分鐘就可以覺得機器不能跟上趟了。機器對情感的理解,我還是比較悲觀的,覺得需要很長的時間。

還有一點,對於情感理解裡面有很多小細節需要完成,剛才講的只是語義理解的一部分,包括跟他說話的時候聲音轉文字的準確率,如果用攝象頭看你的人臉的情緒判斷,是一個很長的鏈條,這樣的話中間有一些沒做到位,多個鏈條的累積就會導致缺失特別嚴重。

長期,機器一定可以滿足你在情感上的很多需求,換句話說,今天有很多人因為養一隻寵物貓和寵物狗,都會覺得很開心,你把機器做成寵物貓和寵物狗那種撒個嬌,只要全力做還是有機會的,這個能滿足一部分。

等真正像一個伴侶一樣不斷地配合你,說一些你喜歡的東西,還有挺長的路要走,在我們看到的幾年內,都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張鵬:從黎萬強的角度去看,因為小米有兩個特別有優勢的地方:優勢一,你們有很多的用戶,用戶在小米的手機系統裡面,我覺得有大量數據和信息,而且在這樣的過程當中,能夠觀察到他們很多行為,比如說一些跟社交相關的東西,可能會有變化。優勢二,小米有一套非常複雜的生態鏈,各種相關的物與物之間也有變化。人和人的關係、物與物的關係,在這麼多的數據面前,有沒有看到我們平常看不到的東西?

黎萬強:今天已經可以看到,所有的互聯網公司最終都會是一個數據公司,只要擁有數據,最終都會成為一個人工智慧的公司。小米今天核心業務是兩大塊:

第一塊,以個人連接度最高的智能手機為代表。

第二塊,今天我們有很大的 IOT,尤其是在智能家居上的產品和數據,我們今天應該是中國最大的 IOT 廠商,我們連接了大概有 8500 萬個設備。你會發現這些設備從手機到一台凈化器、掃地機器人的時候,事實上我們有很多數據可以看到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裡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數據,我們在解構這些產品的組合。

我覺得以往很多焦點都是在人和物之間,但是未來當萬物互聯之後,今天再看待很多產品的時候,會發現,其實每一個硬體產品,比如說每一個空氣凈化器、掃地機器人、門窗感應器,本身我們把它當做一個智能化節點,就像你可以跟隨它一樣,因為我講的現實中已經發生的場景,我們很多智能家居的用戶,可以做到門窗感應器一打開的時候,這個通知就會發送到空氣凈化器,空氣凈化器就可以先關掉,不用開機,然後硬體之間可以有互相影響的關係,就像我們最終關注一個人的微博一樣。

我認為,在未來社交體系裡面,當萬物互聯之後,硬體之間的互聯、數據共享和互相反應應該是非常有趣的。

張鵬:物與物之間也要有一個社交網路,他們之間也要發條推特去同步一下這個狀況。

黎萬強:你會發現機器和人都在同步往兩個方向去進化,一個產品越來越智能、越來越人性化,當然我也很同意傅盛講的,到來的時間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更晚,但是人其實也會越來越機械化、物理化,你會發現,有時候我們看待社會言論很悲觀的時候,說什麼最終機器會取代人,我比較樂觀,就算那一天到來,也都是人的選擇,不是機器的選擇。

張鵬:最後一個問題問問傅盛,你認為下一代的社交網路,在數據化、智能化的趨勢下,有可能是什麼樣的?因為你當年提到社交的關係是線下移到線上,但未來會不會有變化?

傅盛:我剛才在底下聽你講,我在想到底是社交越來越冷漠了,還是說我們都老了?你看《黑客帝國》裡面有一句話:「什麼是真實的?」。

關於什麼是真實的,在那個片子裡面大家一直在爭論,我吃這塊牛肉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說,牛肉給我帶來的感覺是真實的?有時候我在想,人進化太慢了,你才會覺得這一切你無所適從,事實上,我們就在越來越回歸本質,還在回歸那種真實。

其實數字化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你社交的深度和可選擇性過去所不能彌補的。當我發現我女兒在玩《我的世界》的時候,我發現她們幾個小學生為了單獨成立一個俱樂部,每周六下午去咖啡廳討論拍部電影,然後成立這個俱樂部,我就覺得她們其實比我們社交豐富太多了,比你玩泥巴好很多。我覺得未來一定是基於數字化的社交,因為在裡面打開的世界是物質世界所不能體會的。

第三個,我覺得是去中心化。是什麼樣的社交呢?你因為社交而努力,然後你從社交中受益,我們 8 億人成就了微信,但微信那麼多市值其實跟我們沒有關係,如果微信只是那些代碼它肯定不值錢,它是為了 8 億的用戶,所以這麼值錢。社交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受益,你在這個社會裡面也會自然受益,未來就是一個又一個網路組成的,你是網路組成的一部分,其實你就應該得到更好的收益和感知。

黎萬強:在這個對話之前,我看到荔枝的數據,他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注重同城,不再注重見面。其實這個數據反映背後,今天你會發現,隨著整個科技推演,很多時候確實跟每一代的特點有關係,今天大家都在埋頭看手機的時候,大家覺得很冷漠,但是本質上對他的理解就是有效率。

就是說,這種科技和數據的推動之後,我認為未來的社交應該是碎片化、族群化的,人能夠真正根據興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朋友。人沒有必要再去為那些自己沒有興趣的人或者事費心,要麼交給機器,要麼不管它。對於未來的創業來講,不妨多想想,到底有哪些興趣是能夠引爆的,而且哪個興趣剛好與你創業的團隊創始人本人來講,它就是你的興趣,這樣做是最容易成果的。

歡迎關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leiphone-sz)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