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錢到底是從哪來的?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錢到底是從哪來的?

銀器

古語云:「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話的原意,不是說古代官員如何貪婪,而是講古代官員撈錢的辦法太多,即使是「清廉」的知府,三年下來也會有十萬兩銀子的灰色收入。

這些灰色收入,到底是從哪來的呢?主要是巧立名目。

清代銀兩

清代的稅賦是依律徵收的,徵收的項目包括田賦和丁役。田賦,是向土地所有者徵收的,相當於「農業稅」;丁役,本是年滿16歲到60歲的成年男子(壯丁)的義務工(無償徭役)。為了規範和統一標準,清代的丁役實行「折征」,即也用銀來折算。朝廷頒有《賦役全書》,除此之外,地方官收的錢都屬於巧立名目。

清代中國通商銀行經典紙幣 (大財神)

《清稗類鈔》載:「有曾任直隸之淶水令者,言淶水每年收牛羊稅,計共六百兩,報銷僅十三兩,而藩司署費二十四兩,道署二十兩,州署十四兩,於皆官所自得。」「牛羊稅」這一進一出,差額很大,錢就成了縣令的了。有的縣官,一年可賺得上千兩銀子。

清代李鴻章像北洋天津銀號叄圓紙幣

清代各縣都設有驛站,這是國家的重要交通命脈。驛站的費用朝廷有預算,百姓攤派很多,「又月領驛站費三百兩,其由縣給發,不過五十兩,則每年獲數千矣。」知縣的這筆銀子,也是一進一出的差額。

大清金幣

《清稗類鈔》又載:「直隸州縣,多恃騾馬稅……計南宮一縣,外收至三四萬,而交官不及半,至報部不過數百金而已。」這個南宮縣,居然這一筆能賺萬兩銀子。

清代餉銀一兩龍洋銀幣

知縣還是小官,清代地方藩司、糧道都有稅收大權,撈起錢來更可怕。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張集馨擔任陝西督糧道,這是名副其實的「肥缺」。據張集馨所記,當時的陝西督糧道一年有三十多萬兩銀子,除了官場打點,剩下的就歸陝西督糧道私人了。

清代 上海「協泰豐」五十兩銀錠

糧道只是部門官員,清代總督則是真正的地方大員,一般都有十多萬兩銀子的收入,並且這是一年的,不是三年的。清人筆記《水窗春囈》記載:「督以兩江為最,一年三十萬。」兩江是富裕地區,收入比窮困地區要高出許多。

袁世凱妻妾劇照

當然,這些錢供官員獨享是不可能的,得拿出一部分「孝敬」上司。《異辭錄》載:慶王府「邸中用度不足,咸知取諸北洋。」慶親王奕劻王府,每年開銷要三十餘萬兩銀子。自己的俸祿不夠,袁世凱每年進獻給慶親王三四十萬兩銀子。所以,慶親王不斷提拔袁世凱,直到清朝被推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寶18344296803 的精彩文章:

如何從工藝和紋飾特點鑒定西周玉器?

TAG:鑒寶18344296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