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錦衣衛、東西廠、粘桿處,歷史上還有哪些情報機構?
最近,被譽為中國諜劇教父柳雲龍的新劇《風箏》終於播出(2013 年送審,經過多次刪減後才可以播出),一票諜劇迷們如願以償。播出之後好評如潮,特別是中老年的觀眾,迷得跟啥似的。
看羅海瓊的微博里,公交車上的大媽都在興緻勃勃的抓「影子」,全民都是福爾摩斯。
作為諜戰劇的品質之作,《風箏》主要是以潛伏在軍統內部的共產黨員「風箏」鄭耀先的潛伏經歷為主線,全劇看下來像是在看民國版的《無間道》一樣,敵我不分,甚至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在政治鬥爭當中往往都會出現所謂的「情報機構」,一般的情報機構都是見不得光的,背地裡偷偷進行情報交換。情報機構也並不是在上個世紀才開始出現的,其實在漢、唐、宋、明等朝代,「情報機構」是穩固政權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之一。
《孫子兵法》就特彆強調間諜的作用,認為將帥打仗必須事先了解敵方的情況,「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這裡的「人」,就是間諜。
歷史上很多皇帝為了保衛皇權設立許多的秘密機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幫他們做一系列的事用以保衛皇權。
西周——邦牒
早在 3000 多年前的西周,我國就有了間諜組織。在西周被稱為「邦牒」,主要是負責打探軍事情報。
士師之職,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二曰邦賊,三曰邦諜,四曰犯邦令,五曰撟邦令,六曰為邦盜,七曰為邦朋,八曰為邦誣。。異國欲來侵伐,先遣人往間候,取其委曲,反來說之,其言諜諜然,故謂之邦諜。《周禮·秋官·士師》
從記載中看,這時候的「邦牒」除了用於打探軍情,還有說客的人物。知道別國準備攻打本國時,先曉之以厲害,打消攻打的念頭。要是嘴上功夫不行,那就只能兵戎相見了。
漢——斥候,繡衣使者
A 斥候
遊戲中經常出現的斥候,最早出現在漢朝。斥候在漢朝是相當於特種兵地位的兵種。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偵查軍情,了解戰地地形以及周邊作戰環境。在條件允許的時候甚至可以潛入敵營盜取文件、刺殺對方首腦。
但是斥候的活動隨機性更大,情報又不能共享(都想著為自己邀功),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制度來規整,非常容易被「策反」,這就為之後漢出現的「繡衣使者」制度做了鋪墊。
B 繡衣使者
漢武帝時期出現了一批身著繡衣、手持節杖和虎符的督察,他們四處巡視,遇到不法問題可以代天子行事。漢武帝給他們冠名曰為「繡衣御史」,雖然是御史的一種,「繡衣御史」的官微很低,甚至不會設有常駐官員。他們每個人都是由漢武帝專門挑選、辦理專案。直接聽命於皇上,直接對皇上負責,可以震懾朝廷上下的大小官員。
「繡衣使者」前期的職責主要是奉命「討奸」、「治獄」,督察官員、親貴奢侈、逾制、不法之事。由於行事詭秘,異常活躍,對於官員的震懾作用十分明顯。王莽時期,「繡衣御史」開始漸漸從「間諜」這個身份分離出來,開始公開負責鎮壓農民起義,監事人民。
將「繡衣使者」做到巔峰的,當屬大奸臣江充。
南北朝——侯官
北魏時的特務機構名叫「候官」,用來監察百官。
(文成帝)增置內外候官,伺察諸曹外部州鎮,至有微服雜亂於府志間,以求百官疵失。《魏書·刑罰志》
同樣是監視官民,北魏時期的情報機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水準,潛伏於臣民之間,權力非常大。南北朝時期,還有一個情報機構是最為現代人熟知的,看過《琅琊榜》的人都知道,那就是——懸鏡司。
雖然廣為現代人熟知,但是懸鏡司並沒有存在過,它只是架空權謀類小說《琅琊榜》里虛構的情報機關。
和其他真實存在特務機構相同,懸鏡司也只是為皇上一人負責,聽從皇上的指令行事。
唐——內衛
相傳在武則天上位之後,她為了防止底下那群大老爺們不服氣,搞一些小動作陷害她,特地設置了「內衛」來鞏固他的統治,排除異己。
身為武則天直轄的部門,內衛是擁有特權的,雖是七品官職。除了武則天,誰都無法指揮他們。任何人只要惹到了內衛,就是死路一條。其威懾力度可見其強大。這讓當時的大臣,皇室族人,百姓惶惶不安。朝中大臣更是敢怒而不敢言。
在《神探狄仁傑》的蜜蜂案中,狄仁傑說「…你們仗著皇帝的蔭庇為所欲為,可你想過沒有,一旦她老人家馭龍賓天之後,你們的下場會怎麼樣?朝中大臣對你們早已是恨之入骨,到那時,你們就是粉身碎骨!…」
然而內衛這一切也都是電視上演出來的,其實武則天時期的內衛也可能是不存在的。
武則天時期的確是有各種「衛」,但沒有名字是被稱為「梅花內衛」的(也可能是真的太神秘吧)。根據《唐六典·諸衛》記載,武周時期基本沿襲了唐十六衛六率制,分為十二衛和另外四衛。他們的主要職責是統帥內外府兵,保證皇城安全,似乎沒有提到過還要干點特務工作。
所以,武則天的「梅花內衛」還有待考證,你看電視上梅花內衛的左臂上都有梅花刺青,身為特務,有個這麼明顯記號好像不是很好吧……
宋——皇城司
皇城司是宋代的特務機構。屬於文官編製,不歸於三衙管理。其管理人員,是直屬於皇帝的近臣。也就是說,並非明代喜歡用宦官來組建機構。早在宋代皇城司這個機構的首腦就是宦官。皇城司主要職責有兩項,即刺探和護衛。
賈師訓的墓誌記載,遼朝燕京府設有一個間諜機構,在宋遼邊境設有一個專門針對宋朝的諜報機關,許可權極大,負責間諜與反間諜事務,「事無巨細,必先閱之而後行」,甚至有生殺大權。《賈師訓墓誌》
其人員也分為兩部分,負責警衛的叫親從官,裡面的人員都是從軍中選出最驍勇的軍士來擔任,也負責其宋代都城的一部分的禁衛工作。
而另一部分人員負責刺探,叫親事官。在宋太宗時期的皇城司人員是不得離京的,他們只能在京內活動,負責探聽大小消息。其人手分布在京城各處,下至花街柳巷、上至大臣,都有其人手安插在內。皇帝就以此來監視軍隊、偵察民間民情、官員活動、防備敵國。所以機構的執行力度還是很高的。
明——三廠一衛
不得不說明代真是特務立國的「典範」,到現在明代的「三廠一衛」都是我國電影電視改編大 IP ,根據它改編的的電影電視劇不計其數。
先說「三廠一衛」的「一衛」。「一衛」即「錦衣衛」,是朱元璋設立的,明面上是保護皇帝的安全,但是私底下搞得卻是特務工作,監視大臣們的一舉一動。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段子:
朱元璋常常笑容可掬地問大臣:「昨晚吃了什麼菜?來了幾個客人啊?大臣若如實回答,皇帝笑了:「你小子老實,還吟了幾句詩不是?」大臣叩頭如搗蒜:「皇上聖明!」人頭在這笑眯眯的對答中隨時可能掉下。
錦衣衛雖然後來被廢除,但後來朱棣又把這個組織恢復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權力來路不正,更是要防著各方面的勢力,加強統治。之後的皇帝和朱棣一樣,都重用錦衣衛,藉以控制大臣和藩王,其首領通常是皇帝的親信大臣。
再來說「東廠」,朱棣設立的,權力可比錦衣衛大太多。東廠由皇上身邊的親信宦官掌管,這樣十分有利於皇帝收集各種情報信息,但是更迭數代之後,到明憲宗時期,由於貪污腐敗,權力集中,東廠開始走下坡路。
於是就出現了「西廠」。
「西廠」的全名又叫「西緝事廠」,是明朝除了錦衣衛、東廠及內行廠之外一個專有的特務機構,也是直接聽命於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管轄。
「西廠」是明憲宗為了加強特務力量設立的,權力在東廠之上,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全國各地,後因遭致強烈反對,被迫撤銷。
除了「東廠」和「西廠」之外,明朝還設了一個「內行廠」,是大太監劉瑾秘密設立的,他還親任提督,其權勢凌駕於朝廷一切機構之上,錦衣衛東西廠也都在內行廠的監視控制之下。
就這樣,「三廠一衛」的存在在明代的政治統治當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制衡、鬥爭,導致最後明朝宦官當政走向了滅亡。
除了穩固現有的皇權,在戰時,「情報工作」更是重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兩軍對峙的過程中,對對方軍情了解的越多,勝算越大,這時候就需要情報人員發揮作用。從我國古代開始,交戰雙方都會派出「細作」來打探對方軍情,以便做出正確的戰略戰術應對接下來的戰鬥。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朝的「湘軍采編所」。
曾國藩的「湘軍采編所」
說道我國的最早的情報機構,大多數人第一聯想到的就是錦衣衛。其實這是不太準確的,錦衣衛最多算的上是一個特務機構兼有收取情報的功能。和現代所說的軍情情報機構差的有點遠。
在清軍剿滅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史無前例地出現了一個有組織,有編製的情報機構,他們不僅收集對方情報,還要做情報的匯總和分析工作,為湘軍最終戰勝太平軍起到很大作用。這就是曾國藩的「湘軍采編所」。
清朝除了戰時的「湘軍采編所」,還有電視上經常見到的「粘桿處」。
剛開始粘竿處的設立,並不是為了探聽消息而特別設立的組織。而是因為雍正喜靜,夏季蟬聲惱人,於是派人去抓蟬。後來雍正給他們一個額外任務,就是在大街小巷上探聽街頭消息回報他,粘竿處這才有了特殊的使命。
此時粘竿處機構行事比較低調,機構也只有收集情報的權利,並沒有其他任何權利,裡面的成員探聽的消息也多是其他皇子的信息,所以信息量較單一,信息準確率也不算快准狠,效率不高。所以粘竿處在歷史上,並沒有起多大的波瀾,威懾度也就很低了。
在影視作品中,粘桿處還有一個別名又叫血滴子,來源於他們使用的暗殺工具——血滴子
血滴子的確切形貌眾說紛紜,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一種笠形或鐘形的罩子,上面雕刻著龍或者蛇,很炫酷,頂端系有索鏈,罩子的開口外緣環繞一圈鯊鰭形鋼刀,使用時一手抓住索鏈,一手將血滴子拋向敵人套住頭部,然後拉動鎖鏈,立刻便能取下敵人首級。
後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過一個紀錄片,他們很無聊的把這個東西復原了,還請著名的功夫手進行了試驗,發現要取頭顱下來需要超強的力量和速度:
且血滴子的拋擲性能較差,如何把它套到別人的頭上是個很大的問題,尤其人還是移動的。
可能這只是影視劇中的誇大表演吧......
中統、軍統、地下黨
國共幾十年的鬥爭,始終在兩條戰線上展開,一是正面戰場,一是隱蔽戰線。國共在地下隱蔽戰線上的間諜戰大鬥法始終沒有停止過。
先搞搞清楚中通和軍統的區別:
中統是黨中央的情報機構,軍統是軍事委員會的情報機構。雖然兩者在當時是美名其曰「為黨國效力」,但雙方的鬥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這也為中共地下黨滲透到他們內部提供了便利條件。
關於這三方鬥爭的電影電視劇也是不在少數,《潛伏》《風聲》《暗算》等多部影片都描述當時的間諜活動。再加上剛才說的《風箏》,都看下來,可以好好的補一節課了。
信息來源
如何評價電視劇《風箏》 知乎
[青史評論]曾國藩打敗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
隋唐十二衛 百度百科
大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 大象公會
血滴子的淵源追溯 果殼
TAG:微在趣聞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