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的希特勒為什麼能通過選舉當選國家元首?
希特勒是在1933年先成為德國總理的,但並不是通過選舉,而是由當時的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的,而事實上興登堡並不想任命希特勒當總理。希特勒後來利用政府機構鎮壓反對勢力,迅速實現獨裁統治。
希特勒
實現了具體過程如下:
1.當時德國在1918年一戰戰敗後,結束了王朝統治,實行共和制,也就是我們說的「魏瑪共和」。當時的憲法規定:國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由「普遍、平等」選舉產生的黨派代表議員組成;總統是共和國的代表和國家元首,掌有很大權力,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同時,魏瑪憲法53條規定,政府內閣未獲得選民50%的選票時,總統可以自行指認總理,限制性條件為,指認的總理必須得到國會的認可(不超過50%的議員反對)。
2.1930年,興登堡不經議會商議委任海因里希·布魯寧為德國總理,並從此開始了總統內閣制,在這個制度中內閣總理只向共和國總統負責,不向共和國議會負責,這標誌著德國由議會制過渡到了獨裁製。
3.1932年,德國進行新的總統選舉。希特勒代表民社黨(也就是納粹黨)參選。但是最終希特勒沒有獲得半數以上的選票(獲票率為36.8%),未能當選總統。最後當選總統的仍然為興登堡(獲票率為53%)。
4.於是希特勒瞄準了總理的位置。納粹黨在這次選舉中獲得了1374萬張選票,獲票率為37.4%,在在國會608個席位中擁有了230席,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這為希特勒日後成為總理提供了保障(總統指認的總理必須得到國會認可,納粹黨是第一大黨,勢必要保證希特勒上台)。
5.興登堡並不欣賞希特勒,他先後任命他的親信帕彭和施萊謝爾為總理,但都沒有獲得議會認可。而此時,共產黨在議會的席位日益增多,保守派擔心日後會引起共產主義革命,便想拉攏納粹黨共同對抗共產黨。於是帕彭、希特勒與國家人民黨主席阿爾弗雷德·胡根貝格達成協議,希特勒擔任總理,帕彭為副總理,國家人民黨成為執政黨。
6.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當時興登堡已經86歲,很多事都力不從心,很多政令都收到希特勒和他背後的黨派的影響與授意。1933年2月1日,在希特勒政府授意之下,興登堡宣布解散國會,並定於3月5日重新舉行選舉。2月28日,根據希特勒政府的建議,興登堡頒布緊急法令,廢除了魏瑪憲法中有關人身、言論、出版、結社等自由的一切條款。
7.希特勒成為總理後,利用政府機構鎮壓反對勢力,迅速實現獨裁統治。1933年2月27日,納粹黨放火燒毀國會,希特勒聲稱是國會的第二大黨共產黨(也是納粹黨的主要政敵)所為,大肆逮捕共產黨員,並禁止共產黨員參加新的國會選舉。之後,納粹黨又聯合國家人民黨,強行通過了《授權法》,並最終利用《授權法》取締了所有非納粹政黨(《授權法》容許總理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內閣通過任何法例,而不需要議會的同意)。
8.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1934年8月2日保羅·馮·興登堡死後,希特勒順理成章地控制德國,廢除總統制,成為德國元首,總攬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的權力於一身,公開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
PS:希特勒當時在德國還是有民眾基礎的。一方面德國人還是比較認可他的,希特勒的思想和發展理念符合當時德國的訴求,另一方面希特勒本身的能力也是出眾的,他的演講和組織能力給了他很大的幫助。
我們先看一下當時德國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德國人的訴求是什麼。
1914年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戰敗。德國戰敗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訂《凡爾賽條約》,該條約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將戰爭的責任都推給了德國,大家也都知道,戰敗國肯定會受到嚴厲的經濟和軍事制裁。於是,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還被解除武裝,德國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且不許擁有空軍。同時,德國還要賠償32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外加每年5億美元的利息;出口產品被徵收26%的額外費用,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大家有沒有覺得條款很眼熟,嗯,打了敗仗的只能任人宰割~)
這就導致德國人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一落千丈,再加上當時的經濟危機,德國的失業人口有600多萬,臨時工有400多萬,幾乎有一半的人口急需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而希特勒在參選發表演講的時候,第一個就提出要解決德國就業率的問題(當時德國的失業率超過20%)。希特勒通過種種努力使失業率下降到了2%,於是德國民眾都很支持希特勒。而且希特勒在德國經濟發展上做了很多的努力,確實改善了德國民眾的生活。
再加上希特勒演講能力出眾,有很多民眾支持他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戰中,最著名的5大潛艇,德國潛艇戰績顯赫,英國潛艇太奇葩!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