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124位村支書幫群眾種地
今年69歲的齊河縣趙官鎮東街村農民李玉水近幾年一直很糾結。他糾結的原因不是小日子過得不好,兒子、兒媳婦一直在外打工,兩人收入很不錯,家裡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他糾結的是自家那6.9畝耕地,前些年種著還沒覺得費勁,近兩年越種越覺得力不從心了。
種了一輩子地,讓地荒著對於李玉水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兒;把地流轉出去,李玉水覺得地流轉給別人,就像自己的孩子交到別人手裡一樣,人家怎樣對待,那就不好說了,況且流轉費用也不高。
2017年秋收後,李玉水終於不再為那6.9畝耕地糾結了。原因是村黨支部書記阮祥洪帶頭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李玉水把6.9畝地全入了社。對於自家的土地入社,李玉水很放心:本村的領頭人知根知底,土地還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種小麥和玉米。
至於為什麼要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阮祥洪說出了理由。東街村有700多口人,900來畝耕地。這些年來,年輕的在外打工,老弱病殘留在家裡種地。家裡的幾畝地,成了外出打工和留在家裡人的一大心事——不種不行,種確實沒多少收入。阮祥洪說,土地入社後,會比村民自己種植或流轉出去有更高的收入。在每年小麥、玉米收穫前,合作社將分兩次,共支付入社村民每畝800元保底收益。每個種植周期結束後,合作社將核算所有入股土地收入,減去種植成本、保底收益等,剩餘利潤的30%作為用於彌補虧損、資金積累的公積金、公益金,剩餘利潤的70%按照村民入股的畝數進行分紅。
阮祥洪說,土地入社後會有更高收入,來自兩大塊。一塊是科學種田,增加收入,這個大家都明白。一塊是省出來的,大面積耕作可用大機械,耕種收一畝能省80元。澆地省得更多,以前澆地是個大問題,老人澆不了,僱人雇機械很貴;合作社澆地,成本就降下來了,一年按澆三遍地算,澆地一畝就能省150元。農資大批量進,價格便宜,一畝地又能省出20元。
阮祥洪明白這個道理,東街村的村民也明白這個道理。2017年秋收過後,全村700畝土地入股合作社。
阮祥洪說,他決心帶頭成立東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也是縣裡推動的結果。2017年,齊河縣啟動百村示範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設工程,從全縣農村選出103個村級班子強的村莊開展首批試點。這些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群眾自願的原則,發動群眾以土地入股,實現規模經營。
齊河縣這麼做,是因為全縣農業生產面臨的現狀。齊河縣農業生產和全國絕大多數地方一樣,地塊小,種植經營分散;近年來糧價低,種地效益差。全縣在家種地的農民,90%是50歲以上的人;因為地塊小,大型農機用不上,進一步提高了種地成本。因此,齊河縣決定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進農村土地規模經營。
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由各村的黨支部領辦是個不錯的路子。黨支部領辦,村黨支部書記是關鍵。齊河縣為此舉辦5期培訓班,先後培訓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業務骨幹750餘人次。
齊河通過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單純抓黨建升級為抓黨建促發展。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後,村級黨組織帶領村民致富、集體增收,其話語權、戰鬥堡壘作用都得到了增強。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30個村黨支部達成領創意向,124個村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農戶5545戶,占所在村農戶的35%;入社耕地面積3.98萬畝,占所在村耕地面積的26%。
農村大眾報記者 張天銀 孫成民
通訊員 崔志華
(農村大眾報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