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長富:一張蘇維埃時期的《紅色中華》報
原標題:滕長富:一張蘇維埃時期的《紅色中華》報
無論翻開中國共產黨黨史還是新聞出版史,對於曾經輝煌一時的《紅色中華》報都會寫下重重的一筆。從1922年的《嚮導》到瑞金時期的《紅色中華》報,再到延安時期的《解放日報》及現在出版的《人民日報》,做為各個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報能在創刊短短的時間內,在印刷條件艱苦、各種資源極度緊缺的環境中,以其不可想像的4、5萬份的發行量,超越當時在國統區新聞媒體的老大――《大公報》,不能不說是中國新聞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
(《紅色中華》報頭)
《紅色中華》報1931年12月11日創刊,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機關報,也是自中國共產黨創建革命根據地以來編輯出版的第一份中央機關報,該報鉛字印刷,創刊伊始為周報,後改為三日刊,對開四版,多時達10個版面。與《鬥爭》、《紅星報》、《青年實話》並稱中央蘇區四大紅色報刊之一。初創主編周以粟,後由被中央領導戲稱為「紅色中華」的任質斌主編直至長征開始。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為了迷惑國民黨的圍剿,配合紅軍主力順利轉移,因病留在蘇區堅持工作的瞿秋白繼續堅持出版《紅色中華》報。直到1935年1月,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被俘犧牲後停刊。
期間由於國民黨對蘇區的瘋狂迫害、燒掠,瞿秋白主編的《紅色中華》報目前國內僅發現兩份,一份在台灣陳誠私人圖書館,另一份被火焚去近半,則珍藏在瑞金革命紀念館裡。另據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回憶,後來在長征途中也曾編輯出版過油印版的《紅色中華》報,但是至今未見到實物。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瓦窯堡後隨復刊《紅色中華》報的編輯出版工作,後因國內形勢需要於1937年1月29日將《紅色中華》報改名為《新中華報》即延安時期的《解放日報》前身。至此《紅色中華》報完成其歷史使命。
(周以栗烈士,《紅色中華》報第一任主筆)
筆者所藏這份1933年4月23日的第72期《紅色中華》報(如圖),是紅軍長征之前在瑞金編輯出版的,由於年代久遠,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紅色中華》已無當年的樣子。據記載,除了建國後國家有關部門花大力氣在民間收集整理了部分,另外加上個人捐贈的,目前零零星星在各主要的博物館、黨史陳列館也就僅存幾百份。可想而知,這個在蘇區發行量曾達幾萬份的《紅色中華》報,之所以存世寥寥,當時國民黨對蘇區的白色統治、殘酷鎮壓與封鎖是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份雖有殘缺,卻來之不易的《紅色中華》報,是筆者的好友馮藝先生三下江西,在一位藏友幫助下苦苦尋覓取得之。據原物的持有人講,他是偶然在江西鄉下一個偏僻的村子裡收來的,當時看到的只是一個大大的黑糊糊的紙團,是老鄉拆除舊房子時在煙筒里發現的。他買回後用水反覆小心的浸泡,然後分解出難得的三份。
這份是相對比較完整的《紅色中華》報便是其中的一份,雖然報頭間「中華」二字稍有缺失,但並不影響其珍貴的價值,而且令人欣喜異常的是這份《紅色中華》報還是一份「五·一」節特刊。輕輕打開這份《紅色中華》報,在首版頂端印有一行醒目的黑體字:大批工農先進紛紛加入共產黨來迎接「五·一」。在橫排字的下面還有一個新穎別緻的慶祝「五·一」節的插圖,這幀插圖,別具匠心的採用代表工農階級的鎚頭與鐮刀做成「五·一」的「五」字,然後在鐮刀把手(「五」字下邊的橫杠)上面懸掛一支代表軍隊武裝的長槍,從而恰到好處的構成「五·一」兩個字。雖然該插圖的設計者有待考證,但是其嫻熟的設計風格,從另一側面也充分體現出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紅色中華》報編輯人員,謹於完善的辦報特色。
這份蘇維埃時期的《紅色中華》報,雖然隨歲月的流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化作永恆,但其光輝的經歷,在中國革命史與新聞出版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任何報紙都無憾動的!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