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驥博士談海洋牧場
我國2017年糧食產量10億噸,2017年進口糧食超1.32億噸,進口糧食約佔全年糧食總產的17.7%,超過「紅線」8個點,即自給率不到90% 。
祖先怎麼看待糧食?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崇尚農業、以糧為本的國家。從奴隸社會算起,古人就為實現「溫飽」而努力、而奮鬥,這一過程延續了五千年,「民以食為天」就是這方面的真實寫照。在古代的一些典籍中,有許多有關「糧食安全」的論述,反映了古人樸素的生存思想和強烈的憂患意識。
《禮記·王制》是最早反映糧食安全思想的,書中提出「耕三餘一」的觀點,即按年度計算,年末官府和民間的糧食庫存量要相當於當年糧食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糧食的消費量應佔總產量的三分之二),這樣才能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此書還提出:「國家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古代氣候和朝代更替有什麼聯繫?
氣候和朝代變遷的聯繫
變冷的天氣,表象是陽光斜照,本質是單位土地固定的光合作用產物變少。
封建國家如果沒有足夠維持九年之用的糧食儲備,就做不到有備無患;如果沒有足夠維持六年之用的糧食儲備,封建帝君就應感到痛心著急;如果沒有足夠維持三年之用的糧食儲備,國家就離滅亡不遠了。但在遙遠的古代,由於受自然條件和耕種技藝的限制,封建國家欲擁有九年之蓄只是一種奢望,甚至擁有三年之蓄也不可能。翻開古代歷史,幾乎每頁都能找到「天災」、「饑荒」等字眼,糧食不能自給自足,生產供不應求,人民食不果腹、忍飢挨餓,揭竿而起,何言糧食豐裕儲備?當然,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等幾個經濟比較發達的時期可能好一些。但無論如何,《禮記·王制》中強調國家必須保持足夠的糧食儲備,用以保障國家安全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值得後人借鑒和重視。
耕地也不夠了?
缺糧少食?沒土地?海洋也是牧場。
海洋蘊藏有豐富的生物資源
海洋生物20多萬種,其中動物18萬種,植物2萬多種。動物中魚類有2.5萬多種,是人類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的主體。最大的持續可捕撈量約為2億噸。近十幾年的年世界捕撈量8800~9600萬噸。
預計世界海洋生物生產,可解決200億人口的食品問題。海洋水產業在人類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過去的半個世紀世界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問題來了,無魚可捕?
捕撈業是傳統漁業產業,是水產品供給的主要來源。但是,在資源環境的雙重約束下,捕撈強度與資源承載量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據估算,我國四大海域漁業資源總量約為1600萬噸,可捕量約800萬噸至900萬噸,但近年來海洋捕撈量都在1200萬噸以上,2015年甚至達到了1310萬噸。
長期的過度捕撈,使得近海魚類產卵場遭到嚴重破壞,海洋漁業資源持續衰退,出現了「東海無魚」的水域荒漠化現象。內陸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大量建設水壩,阻擋了魚類的洄遊通道;大量河道、湖泊挖沙採石,破壞了魚蝦蟹類的產卵場和索餌場。
以後這種大規模捕魚,要大大減少了。
海洋牧場概念的由來
1970年 海洋牧場的概念出現在日本水產界,人們設想通過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象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樣,能在海洋里自由地放牧魚蝦貝類等海洋動物,可持續生產水產品。
1971年 第一次出現在日本水產廳「海洋審議會」的文件里:
「海洋牧場は未來漁業の基本技術體系であり、海洋生物資源から食料を継続的に生産できるシステム」
海洋牧場的定義:海洋牧場是利用科學技術支撐和運用科學管理理論與方法進行管理,可實現生態健康、資源豐富、產品安全的一種現代海洋漁業生產方式。
海洋自然力與自然生產力
海洋自然力是同海洋自然條件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力量;海洋自然生產力是在海洋自然力的基礎上,由於被人類利用而形成的,是海洋自然條件被納入社會生產力系統、作為人類生產的因素或條件時,所具有的一種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
水體生物生產力實質是自養生物所固定的太陽能和外來有機質的能量在生態系統各營養級中轉化和循環的結果;水體漁業生產力是這些能量有多少轉化為漁業產量的問題,在一定範圍內產生或輸入的能量越多,生產潛力越大。
如何向海洋要食物?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幾個概念。
(1) 現存量(standing crop):指某一特定的時間、某一空間範圍內存有的有機體的量,即個體數量乘以個體平均質量。它是在某一段時間內生物所形成的產量扣除該段時間內全部死亡量後的數值。與生物量(biomass)同義。
單位:單位面積(或體積)中的有機碳量或能量來表示。自養者生物量可以用葉綠素含量來表示。
(2) 周轉率(turnover rate):是在特定時間階段中,新增加的生物量與這段時間平均生物量的比率(P/B)。
(3) 周轉時間(turnover time):周轉率的倒數,它表示現存量完全改變一次或周轉一次的時間。
生產力與現存量的關係:不同場景下有差異。
(1) 現存量高生產力低:例如陸地森林;1年結的蘋果有5%
(2) 現存量少生產力高:海洋浮游植物。12個小時繁殖100%,一年繁殖700多次,1變2,2變4,4變8......指數增長700多次。
這個現象,其實和我們的生活也很類似。
現存量高生產力低:年度大活動-大明星代言。
現存量少生產力高:新生品牌(如小米)、網紅(如咪蒙)
有沒有感覺企業做品牌越來越不好做,辦一場線上線下結合的年度大活動,明明已經花了數百萬元,又是請名人,又是買流量,但整場活動下來,除了落地城市,其他地方對活動仍然很無感。更糟糕的是還被公司認為做活動浪費錢,要削減傳播費用。
是投廣告沒用?還是資源投入不夠?
然而,我們又明顯地看到好些新生品牌(如小米)、網紅(如咪蒙),不知怎的就冒出來了,搞得全國人民都知道。
這是為什麼?為什麼過去大企業憑藉資金、流量、資源等優勢就能保持成功,而現在卻這麼難?為什麼缺錢缺資源的新生品牌反而有機會?
複利時代 10萬打敗3000萬,這是如何做到的?
麗人麗妝,當年開化妝品淘寶店,通過文案創意等優化,僅僅讓轉化率比競爭對手高了3%,就用10W預算打敗了別人的3000W。
怎麼做到的?當時淘寶系下資本周轉非常快,今天在淘寶上投了10W的廣告,當天就能轉化回款,第二天就拿到十萬多一點的錢再投,這樣每天都滾雪球,結果他們一年用初始資金10W,最終投了2000多萬的廣告。
而競爭對手就是因為轉化率低一點點,每次投放反而都會損失一點(淘寶是競價模式),最終一年投入了3000萬,但銷售卻並不比他們多。
這個現象,也可以總結為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公式
在互聯網時代,複利效應不僅體現在銷售上,對於傳播也是如此。這幾年,我們看到不少人和品牌通過微信、微博、優酷等一夜曝紅。
既然傳播也受到複利效應影響,那麼我們試著按複利公式,製作一條帶有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公式:
這裡的轉發率,更準確地說是人均轉發率,10個人看到有1個人轉發,那麼轉發率為10%。n是轉發量,即被轉發的次數。(PS.為了簡化,這裡沒考慮領導要求你一定要轉發等雜七雜八的人為因素)
通過公式可以看出,如何引發轉發是關鍵點。
用計算器一算,這個n是50,就是說50次轉發後,花了10萬的B企業就能產生跟花了1000萬流量的A企業達到同樣的傳播效果。
可能你會說,這還不簡單,強制員工都轉發,肯定能超過50次轉發。
NO,NO,NO。複利不帶這麼玩的。強制要求某個人轉發,能增加一次的轉發量,但並一定能引起滾雪球效應,就是你總不能要求員工的朋友的朋友也轉發吧。就好比一個本來就不圓的雪球,你往上面堆雪,球是大了,但它還是滾不動。複利起效應的關鍵是讓雪球滾起來。
回過頭看,海洋牧場也是一樣
現存量高生產力低:傳統農田,一年收穫一次,水稻畝產千斤,土豆畝產5噸。
現存量低生產力高:海洋微藻:12小時繁殖100%,高產海區畝產50噸海藻。
那麼如何利用海洋的巨大生產力?
中國有句俗語「大魚食小魚,小魚食蝦米,蝦米食泥巴」,這可能是人們最早關於食物鏈和魚類自然再生產的認識。
但真正從學術上探討水體生物生產規律的應推漢生(Hensen 1887)對浮游生物的定量研究。漢生以藻類數量為基礎,探討以藻類為食的橈足類的數量並進而估算魚類的數量,也就是說,從浮游植物——浮遊動物——魚類這一基本食物鏈來認識海洋中魚類的再生產。
上世紀40年代初林德曼(1942)首先提出食物鏈中10%的能量轉化規律,指出食物鏈越長,營養級越高,能量的遞降就越大,生物生產力將越低。
也就是說,海區畝產海藻50噸
畝產過濾性貝類(牡蠣)5000kg
小型消費者(蝦、蟹、小魚)500kg
以小型消費者攝食的中型魚50kg
大型魚5kg
海洋牧場養大型魚十分不經濟的,因此,很多決策是錯誤的,不正確的。
以經濟效率來說,海洋牧場收穫吃藻的魚和貝類(牡蠣)是最經濟的。而吃鯊魚和金槍魚,效率是十分低的。
低營養級的漁獲物明顯經濟很多
畝產的牡蠣,夠1個人吃一年多;
同樣一片海,如果吃金槍魚,只夠幾天的。
因此,設計海洋畝產,其目的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點。
同時呢,低營養級別,重金屬富集的少多了,更安全。鯊魚的重金屬含量是橈足類的1000倍以上。利用海洋牧場,可以大大提升我國食物產量。保證海洋牧場持續產出,是糧食安全,國土安全的保障。
海洋牧場的研究與建設現狀
我們先看下鄰居的海洋牧場相關情況。
日本海洋牧場的建設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年開始日本大規模人工魚礁漁場和養殖場的造成事業:
至上個世紀90年代 日本已建成人工魚礁生息場(漁場)7000多處,有效地保護和增殖了近海漁業資源。
在大分縣、長崎縣、島根縣、新潟縣等周邊海灣放牧經過行為馴化的真鯛、牙鮃、黑鮶等魚類,結果回捕率大幅度提高。
日本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海產至今都很豐富!
韓國實施長期發展計劃
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制訂了《韓國海洋牧場事業的長期發展計劃》,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1998—2004年)
為海洋牧場事業示範的階段。在南部海域,根據海岸形態選擇了4個地方,分別營造5個示範海洋牧場。由國家負責實施,相關的研究所參入,投資200億日元。生物對象是定居性魚類,生產目標是1.5—2萬t。
第二階段(2005—2014年)
為擴大海洋牧場事業的階段。事業的主體將由國家轉向地方政府,期間海洋牧場將擴大到50個。生物對象在定居性魚類的基礎上加入洄遊性魚類。生產目標是在l5—20萬t的漁獲量。
第三階段(2015—2030年)
為沿岸漁業的海洋牧場化的階段,海洋牧場事業由開發轉為一般化,事業的主體也由地方政府轉向漁業者、民間企業的民營化。期間將建成500個海洋牧場,使韓國的全海岸實現海洋牧場化。
1998年,韓國海洋牧場周邊水域的漁民收入為216億韓元,2006年收益增長到273億1400萬韓元,增幅約為26%。在海洋牧場的建設過程中,單線釣作業漁民的收入比海洋牧場建設前的收入增長70%。
韓國的漁獲物,也是逐年增多
再來看看我們國家的——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我國的科學家曾呈奎院士、馮順樓、徐紹斌、陸忠康、劉恬敬研究員等先後研究了海洋農牧化的理論和方法,提出我國海洋漁業資源、海水增養殖必須走海洋農牧化道路,這是漁業發展的必然。
三十多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圍繞海洋農牧化道路、海洋牧場開發技術與方法、海水增養殖發展重點、方向及途徑等專題開展了多層次、多方面的研究與探索,開展的如火如荼。
我們數量上是修建了很多海洋牧場,但是結果呢?形式主義。
這個是放苗,白對蝦苗!
最差的苗,廈門的,4塊錢1萬尾,還沒放下去,就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基本都被小魚吃了,大家放苗餵魚玩。
上個月在南方一個漁場的漁船上拍的
黃色的是電線,這個還是電網,是被禁止的。
這個是2個小時的漁獲物
或者說,肥料?基本沒可以食用的。
為啥我們的漁場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
首先,我們看下內部視角陷阱:領導為什麼頻頻預測失誤。
其實,我們判斷別人的行為往往比判斷自己的行為要準確。
因為當我們判斷別人的時候,會正確地使用「外部視角」——比如參考歷史數據,但是當我們判斷自己的時候,卻經常陷入「內部視角」——忽視客觀規律,只從自身出發。
舉個例子,插座app
有個企業家,讓我的一個朋友公司做個插座的app,在蘋果和安卓市場推廣,用來推廣插座。
「這次公司是下了大決心的,可以投入很多的資源去做。而且我們有那麼多經銷商,都可以幫忙去推廣APP,肯定能推出去的!」——他說。
「那麼這款APP你打算放什麼內容進去呢?或者想要讓用戶在上面做什麼呢?」
「這個啊,其實可以放很多啊!既然我們是插座公司,可以放很多和插座相關的東西啊,比如最新的插座知識、公司最新款插座的介紹、公司最新的促銷信息等等。」
從這個角度看,的確很有可能成功——畢竟有錢、有推廣體系、有內容,這樣的APP怎麼會不成功呢。
既然這樣,我們想像一下成功的場景吧:假設用戶為了獲取公司新款插座的介紹和最新促銷等信息,下載了APP。
而我們知道,插座是一個很不需要經常考慮的很便宜。雖然很多人會去討論最新的房價和最新款的手機,但是貌似很少有人去討論插座。
所以,既然人們為了獲取插座新產品信息和優惠信息等而下載一個APP,那麼必然也需要專門下載一個牙膏APP、水杯APP、書架APP、椅子APP甚至椅子上專用螺絲釘的APP。
這樣一個正常的消費者估計需要下載2000多個APP。
但是這可能嗎?這種現象會出現嗎?
應該是不會出現——消費者可能並不像插座公司的人一樣關心插座,估計不會專門為了了解插座資訊而下載APP。
既然這樣,怎麼可能會成功呢?
然後如果問他市場上大部分APP的成功率怎麼樣,他說:
「這誰都知道,估計95%的APP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我相信我們還是能把它做好的!」
嗯,公司的團隊能力低於APP界的平均水平(公司沒有互聯網經驗),而且也幾乎不存在用戶需求(用戶不太可能為了挑選插座而專門使用APP),但是為什麼他仍然覺得自己能成功?
因為大多數人一樣,他採取了內部視角,判斷問題時從內部出發而不是從外部出發——考慮的是「我有多少資源」、「我有多大決心」、「我有多大夢想」,而不是「其他人面臨類似的情況有沒有成功。」
而大眾為什麼反而有時候比這些高管還要「聰明」——能夠一下子感覺出這個項目根本不靠譜?
那是並不是因為大眾更加聰明,而是因為當判斷別人的時候,人更加傾向於使用「外部視角」——從相對客觀的數據或者案例出發,而不是考慮主人公的夢想、決心和情懷。
實際上,預測一個人的行為,外部視角遠遠比內部視角要準確地多,因為人幾乎無法在感受自己的時候保持客觀:
一項研究發現,超過80%的人認為自己的開車水平比至少一半的人高。當我們預測別人的時候,能夠保持「冷靜」和「客觀」,能夠至少看一下歷史數據或者成功概率。
但是當我們預測自己的時候,卻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了「我有多少夢想」以及「我有多大資源」上,而不是去研究一下其他人面臨類似的情況是否成功了。
所以,類似的海洋牧場內部視角是什麼呢?
我們有很多教授和專家
有很多論文和專利
我們有科研經費
我們有很多消費人群
我們有政府關係
但是,海洋牧場外部視角是什麼呢?
目標
歷史數據
成功案例
可行性論證
投入產出
意義-長期,短期
尊重看不見的手,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我們存在的問題是:
缺乏對海洋牧場技術體系和海洋牧場建設的總體研究與規劃以及相關技術規範;
缺乏創新性、實用性強的科技成果;
缺乏對海洋牧場研究資金的長期投入機制;
缺乏海洋牧場建設與管理的法律法規;
缺乏系統有效的科學管理。
超越行業-要尊重看不見的手
海洋牧場,看不見的手是什麼呢?
目標不一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司-漁民
中央政府要生態,要可持續發展,而地方政府,要GDP,要稅收,要就業。
這樣,海洋牧場在建設過程中,就打了折扣,甚至搭便車,地方政府搞了海洋牧場,其實是搞了旅遊,搞了房地產。
甚至為了短期效益,更大的污染了海洋。
而企業+漁民呢?
我們要重視科學技術在海洋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在當代具有先決性和動力性;科學技術廣泛的應用價值、無所不在的滲透作用和極富衝擊性的力量;
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 ×勞動組織方式
智慧海洋牧場的概念
智慧海洋牧場關鍵技術-物聯網
智慧海洋牧場關鍵技術-雲計算
智慧海洋牧場關鍵技術-大數據挖掘
總結一下:
糧食安全要和國土安全掛鉤。
海洋牧場可以保障糧食安全。
海洋牧場複利模式是根本優勢,周轉率是保障。
越短的食物鏈,食物產量越高,越環保,污染越低。因此海藻和貝類最環保經濟。
要長期投入,科學技術是保障,不能盲目上馬。
何足奇點評:海洋牧場這個課題,是國家級的課題。
中國農業是沒有頂層設計的。中國的農業,漁業,一直是低要素、野蠻成長的,延續著:萌芽-發展-野蠻成長-過度發展-崩盤的輪迴。這個輪迴,政府靠的是一號文件來維繫;地方政府靠的是政績工程來當門面;企業靠的是走政府路線,當產業花瓶來謀求發展。於是,每一輪的「新名目」的大躍進,都成就了一堆土豪和一片屍體。
所以,前幾天我說「海洋牧場or海洋墓場」,中國的語言特別有內涵,同音詞很生動地表達了這個物種的生存狀態。全世界都在探索的課題,到咱們地盤,就能變成大躍進。東海無魚,南海無魚,渤海無魚,這是事實。我們有多少牧場呢?草原上,不好找了。當陸地找不到一片牛羊安身的牧場時,我們把目光投向了大海。所以啊,海洋牧場,海洋墓場,我們留給世界的,留給後代的,很可怕。
— END —
TAG:原本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