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何再林:撥雲尋古道

何再林:撥雲尋古道

人物檔案

何再林,1946年4月生於四川筠連,1950年隨父母遷入雲南鹽津,工作並客居昆明。1987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雲南省書法家協會原副秘書長。曾任雲南省「文學藝術創作(政府)獎」書法類評委,雲南省「群星獎」評委。

其書風追求大氣,或張弛舒展,或清疏雅健,凝重中見靈動,一字一奇,尤以行草書見功力。作品曾參加全國第四屆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百位書法家作品展、全國書法精英展等三十餘次全國性大展;入列《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華夏藝林》《全國百位書法家作品展》等數十部作品集、大型畫冊。著有《硯池乍趣——何再林書法作品集》《何再林書法》等書籍。

繞不開書道的創作心路,抹不去古道的故鄉情結。

從古道走來,何再林一生都在追尋探索書法之道,孜孜以求、矢志不渝,一路艱辛、甘苦有樂。正如其所著《硯池乍趣——何再林書法作品集》中自序——「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探尋的是書法之道、生活之道、生命之道,品領的是求索之趣、藝術之味、人生之樂。

冥冥之中,古道尋宗

初見何再林,是在他位於城區濱河路的小區門口。呢料鴨舌帽、針織圍巾、一襲長衣,風度翩翩、溫文儒雅。雖年過七旬,卻依舊神采奕奕、氣宇軒昂。

住宅臨江,寬敞的陽台上,大渡河、青衣江、離堆、鳳洲島等景緻盡收眼底。可謂煙山雲樹,無墨畫卷,到此觀景能醉客;江流縈繞,雨送灘聲,須知品茗亦參禪。遠處,天氣晴好時巍巍峨眉山清晰可見。書房緊挨著陽台,視野開闊、心胸豁達。茶香氣蘊中,滿壁圖書、滿櫃捲軸和滿牆筆墨淋漓的作品,將人包裹在濃濃的書香與茶香中。

何再林的書法作品30餘次入展全國性大展,曾任雲南省「文學藝術創作(政府)獎」書法類評委,是一位在雲南乃至中國當代都頗具實力和影響力的書法家。然,書法造詣深厚的何再林,並非出生於書香世家。

1946年,何再林出生在四川省筠連縣一個普通的農家。筠連縣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雲貴高原北麓川滇結合部,古為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今為出川入滇的重要門戶。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川滇邊境並不安寧。何再林5歲時,便跟隨父母遷至雲南鹽津。在那個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年代,能填飽肚子已是幸事,孩子們感興趣的多是吃的,何再林卻對畫畫有著濃厚的興趣。

興趣加上天賦,何再林在寫寫畫畫方面的才能日漸凸顯,從學生時代開始,他在學校的黑板報、手抄報的撰文、插畫、排版等有上佳表現。1965年,在「三線建設」的熱潮中,19歲的何再林進入昆明鐵路局,在曲靖、沾益、昆明等地工作,成為當年貴昆鐵路建設大軍中的一員。在那個火熱的年代,擅長書法、會寫文章,還會畫畫、編輯排版的何再林,無疑是從事宣傳工作的人才。很快,他就被提干為宣傳幹部,一生服務於鐵道部門,也開始走上書法創作之路。

冥冥之中,書法成了何再林一生的追求,造就並且成就了他的書家生活、名士風範。

一生痴情,付諸翰墨

人遇良師,乃人生大幸。

何再林幼時曾受謝盛斗先生繪畫啟蒙。又得益於滇中章草第一人周岳年先生指點,還曾得到過精於詩詞書畫的鐵路老前輩譚鋒先生於聲律、書畫的多方賜教。「在譚鋒老前輩的竭力引薦下,老師有幸忝列門牆,拜老畫家、老書法家黃繼齡先生為師,每次登門求教,老師總是放下畫筆,娓娓道來。」

黃繼齡先生認為,書法創作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度」,這是進入自由王國的先決條件。對法度可以有比較寬泛的理解,法度是相對開放的,也是不斷流動的,在於自己把握。「我觀老師如楠竹迎風屹立,書風沉雄渾厚、蒼雄勁秀、內斂開豁、平中見奇,以拙樸憨厚為骨;抵牾協調,大巧若拙為宗。於我後來數十年中的書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學當有悟、悟當有思、思當有得。」

書者抒也。

何再林曾用四十多年時間,把痴情付諸翰墨,沉迷於線條的組合,陶醉於墨韻之變幻,在博大深邃的藝術天地里尋覓。「藝術貴在發現、自得。」何再林認為,在傳統中俯啄得體、在繼承中求發展、規範中求變化、具象中求抽象、共性中求個性,於濃淡乾濕中規取自我情志的藝術表現。把對人生、對藝術的一切感悟蔽之其中,殊感得逸致於意外,寄至味於淡然。苦在其中,然亦樂在其中。

無論是出生所在地四川筠連,還是何再林成長的地方雲南鹽津,工作的地方曲靖沾益,都是古道上的重鎮,也是古僰道、五尺道、通京大道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中華文化正是沿著這條悠悠古道,從古僰人開始,薪火相傳,融匯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崔巍雄關、蒼茫古道、奔騰長河、靈山秀水,造就了何再林高遠遼闊的人生視覺、古道熱腸的仁厚品質、獨具魅力的藝術品位。

他的作品曾參加全國第四屆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百位書法家作品展、全國書法精英展、中國首屆竹文化書畫邀請展、中華當代書畫藝術展等三十餘次全國性大展;入列《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華夏藝林》《全國百位書法家作品展》《中國書法家作品選集·珍藏卷》等數十部作品集;著有《硯池乍趣——何再林書法作品集》《何再林書法》等書籍,在雲南乃至中國當代都頗具實力和影響力。

由人及書,由書及人

文心雕龍有言——「情與氣偕,辭共體並。文明以健,珪璋乃聘。蔚彼風力,嚴此骨鯁」。豈止是寫文章,舉凡一切堪稱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包括書法藝術,其中無不包含著剛正挺拔或凜然的審美風骨。

書法藝術的風骨仰賴於書寫者情操學養對其綿綿不息的哺育。如果書寫者個人人品和學識修養沒有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即使筆法再老練,再嫻熟,也很難讓自己的書法呈現出或挺拔勁健,或浩氣逼人的風骨來。

由人及書,由書及人。何再林的書法風格正如他的人一樣,透露著一種平實質樸的美,清凈、雅淡,篇篇不苟,字字不浮,端莊高古,精緻瑰偉。

書為心畫,每件書法作品的誕生,都是何再林情感、志趣、意趣的表露,或多或少,或隱或顯。而他的每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之所以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因為他藉助線條的揮舞,表達出了他獨特的精神氣格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他的書品就像他的人品一樣是楷模,是榜樣。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退休前,何再林擔任雲南省書協副秘書長、成都鐵路局美術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昆明鐵路局美術書法家協會主席。文朋書友、弟子門生遍及雲貴川,更成為筠連、鹽津、昭通的驕傲,可謂名滿鄉梓。但在眾人眼中,何再林虛懷若谷、平易近人,是一個心地善良的謙謙君子。

樂山情緣,妙不可言

世事喧囂,人生紛擾。在雲南昆明工作生活了幾十年後,何再林開始嚮往一個地方——一個有山有水,有文化氣息,清靜自由的地方。

遊子千里,鄉心一片。2014年,何再林與夫人回筠連老家探親,順道繼續尋找安居之所。一路走走停停,沿江而上,來到樂山城停留時,在肖公嘴邊觀賞江景,卻無意中被江水中一群冬泳隊員所吸引,殊感這裡的人們精神狀態極好。站在江邊,遙望大佛,品味歷史,聽著潺潺江水聲,感受著樂山人的精氣神,心中突覺豁然開朗——這不就是我尋覓已久的夢中家園嗎?開明故治、底蘊深厚,氣候適宜、山水相依,民風樸實、自在風流。

很快,何再林與夫人在城區濱河路邊一小區尋得一臨水觀流的住所,便有了移居之舉。一晃三年有餘,他對樂山的情感與日俱增,如今,早已成為半個樂山人。

古道蒼茫,一生追尋

清澈空明的佛音中,清茶一杯,心香一炷,沉醉於一筆一畫,如瑜伽之冥想,佛家之淡定,好不自在。

書法之妙,妙在天然。隨心而就,飛揚跌宕,凌厲頓挫;拙中見巧,平中見奇,內斂開闊,這一直是何再林信奉的創作理念。

觀何再林先生揮毫,凝神吸吮、抑揚沉穩,似仰觀大岳氣象。運筆之初,不激不厲,如清風入竅,徐徐而進。繼之,凌空取勢、戛然而下,行筆峭勁遒麗,如潤春水、乍緩乍急、玉潤珠圓。寫到激情處,筆鋒縱橫、水墨淋漓,如黃河飛瀑、酣暢沉醉。靜觀之,曲如弓、直如弦,神全氣慣、深蘊博放。

品讀何再林先生書作,草木秀髮,奇麗、蒼茫、雄渾集於一體。無論用筆的緩與急,蒼與潤;體勢的收與放,動與靜;通篇的虛與實,險與夷,諸多對立因素,在他的筆下運用自如,主次顯然,有氣脈暢通、格調優雅、神采盎然之感。

有人說,山林中有金鹿,人們都去找。有人找到了,有人卻耗盡一生精力都沒找到。

「欲上高樓豈泊舟」。屈子云:「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讓何再林最欣慰的,不是有所獲,而是通向它的路上,那曾經歷過的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成功與失敗,探險與迂迴,後退與進步,以及相伴相隨的一切喜怒哀樂。

「站在七秩的烏雲下面了,仍不知疲倦地尋找太陽。」何再林說。

採訪實錄

記者:毛筆無疑是人類自有文字誕生以來,最為柔軟的書寫工具,正是藉助於這柔軟而魔幻般神奇的工具,先賢們創作出了人間最具風骨的書法作品。書法藝術的魅力何在?

何再林:「書風意趣橫生者上也」。

中國書法史是一部創造的歷史,漢字以其生氣充溢的歷史流程,記載了數千年燦爛文化。書法則以其特有的線條韻律,表達了中國人對生命的深層次思考,負載著豐蘊的文化心理和藝術審美信息。漢字在演變,書風、書體亦在變。端莊是美,象形是美,在行草書中,打破平衡、失去對稱和均勻,也是美的。當然,符合合理的想像,它的誇張、變形、怪異,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在越出常態的不和諧中體現和諧,惟其如此,才能產生一種「有趣的結果」。這「趣」,即成了對「道」的探尋。

行草書是使人意蘊情趣抒發的絕好形態,書家的精神世界和形式美感得到空前結合。無論是米芾的風檣陳馬,痛快淋漓,還是黃庭堅的長槍大戟,纏繞翻覆,都體現了一種文人的優遊和從容。所以人們亦在線條姿肆變化的行草書中發現了大美,因其美而使人陶醉,因其醉而醉得「海棠無力」。這就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

記者:創作一詞,在當今書壇提及的很多。深究其面貌,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創作極少,大多是浮躁模仿之作,或是效忠前人的拷貝、或是空無內涵的塗鴉。您覺得什麼樣的創作,才是真正的書法創作?

何再林:書法創作是不趨同、不仿效,即不甘心為奴,也不東施效顰。「創作」是內蘊真情,外吐胸臆,成竹在胸、有蓄有發。其情是舉、用筆多變、巧布兼施,即無心真露,亦無意「藏」拙。無拖泥帶水的做作與巧飾,不玩裝腔作勢的扭捏與賣弄;汲一筆任其自然,放一筆梳理張弛;具古奧深蘊、縱橫博放的氣象,於法度中抒自在之情趣。不是憑空臆造,而是崇尚清淡之風,講求內慧外儀。通過創作抒情達意,實現自我,實現心靈深處最強烈的感悟。在技法上各種對比手法競相運用,無窮的生命力蘊涵其中,何顧他哉。

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書法面前,能夠真心的深入,很難; 能夠在傳統基礎上略有創意,更難。誠然,一副作品感動不了自己,何以感動他人?「創作」是長期積澱與瞬間靈感的結合。在作書時以飽滿的精神進入創作狀態,將鬱悶情緒拋於筆外,是一種神情俱興的氣概,在幽遠的意境中,跌宕跳躍,靈動抒展,現真率樸厚之氣,呈野逸天然之美。行筆不為小節所拘,在通篇美感顯現之時,小缺憾瑕不掩瑜,以清健瀟洒、神融筆暢為自己的風格特徵。不知有我,何曾有法。書法藝術的永恆性,正是通過一次一次心靈的悸動而無限延續的。書法之樂,樂之在趣。

記者:怎樣的書法作品,才能算得上好的作品?

何再林:書法的雅,是書家人文精神的流露,是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雅」是一種精神,一種修養,而不是故作高深。書法的美,是通過線條的提按頓挫,用墨的濃淡枯濕,字體的大小方圓,結構的敧側險正等一系列矛盾所構成的。

好的作品,必當形神兼備。所謂形,就是書法的點畫、結字、章法等外在形態。神呢?就是書法的神韻等內在風格。我們欣賞一幅書法作品,不僅包括點畫的線條美、結體的造型美、章法的整體美,乃至由此形成的全幅作品的和諧美,更要讀出書法作品所蘊藏的感情,感受藝術的真正靈魂所在。

來源:樂山廣播電視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樂山 的精彩文章:

老丁:巴肯山日落

TAG:漫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