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嚮往素質教育嗎?凡是歐洲接受素質教育的孩子都成了廢物!
外國教育沒有問題嗎?
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閑聊時的重要談資。
可是在這些印象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故事。我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時候,曾經有一位特別不喜歡當地的美國同事,每天都在計算回家的日程,幾乎是熬著過日子的節奏。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工作呢?他告訴我,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只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我又問道,「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
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為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並意味著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我在魯汶時曾驚訝於大學生天天狂歡,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訴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來這裡吃喝幾年,體驗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拿不到學位的。」
很好奇拿國外教育批評中國教育的論點怎麼集中到「快樂」和「創新」之類東西上了。美國初等教育歧視nerd的「反智主義」看似缺點,但是保證了技術人才有基本的社交能力、不至於被社會階層埋沒、有機會創新。而中國教育在學校里鼓勵技術人才一心讀書當nerd,在母語課程里把能說會寫(口語和應用文)當小兒科忽視。
結果重理輕文的理科生畢業後直接埋進基層崗位,各種忽悠大師反倒粉墨登場。反正大部分人沒打算在學校里學到社交,默認學生應該書生氣而不是大學退學就創業(90後創業非神即騙),也就無所謂了。
美國式是有錢就能買好的學區房,有了學區房就能上學區里的好學校,沒錢就上普通公立學校,考不上大學的那種,出來當工人。好大學絕大部分是私立,有錢就上好學校,出來就至少是個中產,沒錢你就去上公立大學社區學校,出來當普通職員,也許能到中產,也許就那樣。美國認為的公平是起點公平,沒錢賴不著別人,優點是學生比較輕鬆,反正爛學校你怎麼念都是爛,無所謂,缺點是財富和地位的代際傳承強烈,上升通道沒有日本式流暢。日本式是盡量保證所有學校都差不多,硬體條件都制式化,鄉下條件艱苦額地區政府補貼就多,老師的工資就高,保證好老師不集中在大城市,並且學費不貴(相比美國),你有本事考得好你就上,沒本事你就去當工人。
※他的一生都是傳奇,在香港和李嘉誠齊名,80年代已經有勞斯萊斯
TAG:小高進口越野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