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中國製造業 西方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2010年時,中國製造業產值佔世界製造業總產值的18.9%,首次超越美國的18.2%,位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此後中美製造業產值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但正如中國對於自身為製造業大國而不是製造業強國的定位一樣,美國乃至西方實際上並不擔心中國製造業的崛起,一個發達卻又處於全球產業分工底層的中國製造業正是它們所需要的,但現在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它們最擔心的事成為了現實。
中國製造業
2016年中國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向與會代表全面解讀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並對中國製造業在世界上的地位做了介紹。
在苗圩看來,全球製造業已經發展為四級梯隊格局,中國處於第三梯隊。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以根本性改變,中國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
那麼中國製造業的實際情況又是怎麼樣呢?
▲中國與美國、日本、德國製造業增加值對比(圖源:世界銀行官網截圖)
據世界銀行(WB)統計數據,2015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為3.25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美國2.14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是中國的65.88%。日本8,924.7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是中國的27.46%。德國7,008.79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是中國的21.57%。也就說,美國、德國、日本三國2015年製造業增加值總和也不過是中國的114.9%,並且中國仍處於上升趨勢。(所謂的增加值,即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指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新增價值和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相比總產值更能體現一個經濟體的活力。)
再來看看與中國同屬第三梯隊的「金磚五國」的四位小夥伴。印度2015年製造業增加值為3,153.91億美元,巴西為1,822.41億美元,俄羅斯為1,689.29億美元,南非為380.75億美元,四國合計7,046.36億美元,僅略多於中國的五分之一。
▲「金磚五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製造業增加值對比(圖源:世界銀行官網截圖)
最後再來看看許多人喜聞樂見的「人均」。以世界銀行數據核算,2015年中國人均製造業增加值為2,355美元,美國為6,631美元,日本為7,027美元,德國為8,475美元,印度為238美元,俄羅斯為1,171美元,巴西為876美元,南非為693美元。中國分別為美國的35%,日本的33%,德國的28%,印度的989%,俄羅斯的201%,巴西的269%,南非的340%。
也就是說,就算中國的製造業相比美國、德國、日本等國仍有差距,處於第三梯隊,但又遠超第三梯隊的小夥伴們,處於第三梯隊的絕對領先位置。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美國德勤公司,自2010年開始每三年發布一次《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在迄今的三次報告中中國均位列第一。
中國科技
正因為中國製造業與美國等國存在差距,中國政府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推動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追趕發達國家水平。而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於科技,那麼中國的科技發展狀況又是怎樣呢?
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美國《自然》雜誌,依託全球68本頂級期刊,統計各高校、科研院所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型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製作出了自然指數(NatureIndex),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研機構、大學科學研究水平的指標。
最新的2017年自然指數中,美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是唯一一個三大子項目論文計數(多位作者每人計1分)、分數式計量(多位作者平均分配1分)、加權分數式計量(調整天文學、天體物理學論文權重後的數據)全部突破五位數的國家。
中國三大子項目均位居第二,其中論文計數同樣突破五位數。但中國與美國差距明顯,三大子項目均不到美國的50%。排名第三的德國除論文計數為中國的80%以上外,其餘兩項均不到中國的60%。
▲美國《自然》雜誌衡量一國科研實力的「自然指數」2017年排名(圖源:《自然》雜誌官網截圖)
具體到化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生命科學、物理學4大學科,美國同樣全部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在化學、地球和環境科學上位居第二,生命科學和物理學位居第四。在地球和環境科學、生命科學、物理學三大學科上中國與美國差距巨大,但在化學學科中國三大子項目中的兩個都達到美國的90%以上,另一個也接近90%。
也就是說,從自然指數來看,中國科技已經有了相當水平,但仍然與美國差距巨大。而在與製造業關係緊密的化學領域,中國已經追上去了,在這背後是中國製造業與中國科技相互促進的成果。
此外,2016年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美國科睿唯安公司(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聯合發布了全球《2016研究前沿》報告。在全球180個熱點研究前沿中,有核心論文入選的前沿數,美國152個排名第一,英國90個排名第二,中國68個排名第三,德國66個排名第四,法國57個排名第五,日本排名第六有40個。核心論文數第一的研究前沿,美國有105個排第一,中國有30個排名第二,英國有14個排名第三,德國和日本11個並列第五。
中國品牌
近幾年來,中國每年都會報道一則內容幾乎完全一樣的新聞,蘋果手機占當年整個手機行業利潤的90%以上,再加上三星手機,兩大品牌的利潤將佔到整個行業百分之一百以上,與之對比的是中國手機品牌微薄的利潤。蘋果能夠將硬體成本僅一兩百美元的手機賣到六七百美元以上,獲得高額利潤,很大程度在於品牌效應。
與之類似的奢侈品,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是世界奢侈品代工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員。據中國媒體報道,廣東東莞慧達手袋廠是包括COACH、PRADA、ARMANI、BURBERRY等奢侈品牌的代工廠,年產160萬至170萬個奢侈品包包。以一個售價3,000元人民幣(1元人民幣約合0.156美元)的COACH包為例,工廠賣給香港貿易公司120元,成本佔100元,其中45元為材料成本、20元為人工成本、35元為水電租金等成本,最後一個包只能賺20元。在這微薄的利潤的背後仍然是一個品牌問題。
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正是一個塑造品牌,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過程,而中國不斷發展的科技正是推動中國品牌前行的動力與後盾。
中國華為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靠代理小型程式控制交換機起家的公司,在不斷的技術驅動下,25年成為世界第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世界知名品牌。憑藉其在世界範圍內良好的品牌形象,掌握核心專利的華為進軍手機行業後,短短几年時間就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大手機廠商,並成功突破了中國手機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天花板。值得指出的是,華為手機在海外市場售價要比中國國內高,但並不妨礙其在海外攻城略地,這就是品牌的效應。中國走向世界的家電企業如海爾、美的等其經歷也與華為如出一轍。
以西方的視角,如為蘋果手機代工、奢侈品代工之類的處於國際產業分工最底層的產業,中國無論發展的多好,都不會被視為威脅,反而會得到讚賞,有觀點指出近十幾年來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通貨膨脹之所以保持在較低水平,與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所提供的廉價產品不無關係。
歐美最害怕的是,中國製造業向產業鏈的上游進軍,中國品牌向高端市場進軍,中國不僅掌控低端製造業還在高端領域與歐美展開競爭,從而使歐美國家失去了利用品牌效應謀取超額利潤的機會,高低端全面失守。這正是華為屢屢被美國拒之門外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科技驅動下的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並不是人力所能阻擋得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