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稱謂由天子君王變為皇帝,皇帝的「范」從何而來?

稱謂由天子君王變為皇帝,皇帝的「范」從何而來?

較之先前的王、皇、公、侯等稱號,「皇帝」的出現不僅是稱謂的變化。王權政治的產生早於商周時代,但從開始起,「王」並非是至尊稱號,僅是表示統治者身分的諸多稱號之一,與皇、帝、公、侯、君等稱號意義相同,許多方國的首領也可以稱王。西周時,由於分封制、宗法制的實行,王權政治確實有所加強,但在貴族政治的大背景下,周王權勢終究有限。東周以降,周王室衰微,征伐、號令之權漸轉移於那些強大的諸侯國君手中。統治一方的諸侯國君,或稱公,或稱侯,或稱王,並無特別差異;戰國後期,齊、秦一度並稱為帝,不旋踵而去帝號、復王號,權勢只能行於統治區域內。秦始皇時,群臣上尊號時所說,很能概括始皇功業:五帝時統治方圓千里之地,諸侯對天子未必定期朝見,五帝對此無可奈何,「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嬴政自認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故采三皇五帝之名而成「皇帝」。自此,皇帝名號幾乎被歷代君主承用二千餘年。

為了突出皇帝的至高無上與神聖性,一系列尊君卑臣之制陸續建立起來。「朕」原為第一人稱「我」之代詞,自秦始皇起始成為皇帝專用自稱。皇帝車馬衣服器械百物稱「乘輿」,所在之處稱「行在所」,所居之地稱為「禁中」或「省中」,所到之處稱為「幸」,所用之印稱為「璽」,死則稱「崩」;臣民稱皇帝為「陛下」,臣民上書自稱「昧死言」。皇帝命令也有若干專門名稱,如「制書」、「策書」、「詔書」等。秦漢時,政府官文書中產生了抬頭制度:凡遇到「皇帝」、「詔」、「制曰可」等字樣,要頂格書寫。避皇帝名諱雖已出現,但此時尚未形成嚴格制度。與這些繁瑣制度相應的,是一整套繁文縟禮的形成。

始皇時,採納六國禮儀,制定尊君抑臣的禮儀。高祖劉邦初即位,群臣多出身亡命無賴之徒,不懂禮節,每每飲酒於殿堂之上,或爭吵呼叫,或拔劍擊柱。為改變此局面,劉邦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叔孫通以古禮及秦禮為據,製作新禮。初行新禮時,百官無敢歡嘩失禮者,劉邦由衷感到「吾乃今日知為天子之貴也」

皇帝還自稱「受命於天」,藉此神化皇權。秦始皇據陰陽五行之學,改定正朔、服色、度數:以十月為每年開始之月,衣服、旗幟等以黑色為尚,數字以六為紀(如以六尺為一步、符與法冠皆六寸等)。將黃河更名為「德水」,將「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的政治方針,也說成是「合五德之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聆聽珺琤 的精彩文章:

演了一輩子戲終於爬上權利的巔峰,開篡奪之先例,死後頭顱被當成收藏品

TAG:聆聽珺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