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以為自己會學習嗎?
離開校園了,老師管不著了。走進社會了,父母管不動了。學習不用強制,你獲得了自由學習的權利。
有年終總結,回顧一年工作成果,發現自己能力提升了的;有訂閱了一些線上大師課,聽名家分享方法論,頗有道理,感到自己獲得了成長的;有參加了封閉訓練營,感覺身心洗禮,如獲新生的……你以為你通過學習,獲得了成長。
當然!你的確是對的,我並沒有否定你的意思。
不過,我們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下:學習和會學習是不是有區別,以及收穫之外,是不是還能有更大的收穫?
我認為能夠高效學習,並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多成長,需要了解,並通過這四個關卡:
1、成長動力;
2、學習陷阱;
3、學習邊際;
4、減法學習。
我將分四期進行說明。
今天是第一關。
第一關:成長動力
社會中,成長動力主要來源以下三點:任務、興趣、規劃。
過去在學校里,學習的主要動力來源於任務驅使。
任務日常:在家長和老師的督促下,日復一日的聽講、練習、考試。
任務獎勵:如果出色任務完成,當你進入社會,可以擁有更好的前途。
然而,很多人對學習產生了深度厭惡。心想進入社會就好了,起碼學習這種事情可以不被強制,成長也是按照自己喜歡的軌跡。
但真相是:在社會當中,絕大部分人的成長仍然在被任務所驅動。更可悲的是這種成長的走向,不見得是沿著自己的人生規劃,或者興趣愛好而來。
【任務驅動】
舉個例子:
你是一家廣告公司的策劃人員,公司有一個數據信息統計小組,因為做數據統計的人手不夠,恰好你的策劃需要他們的統計結果做市場分析,領導就臨時安排你協助配合處理這些數據。結果你初次完成出色,開始經常被統計小組借用。慢慢的,你的數據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後來被直接調到數據小組工作;可能當時覺得沒什麼,心想工資高一點,做什麼都一樣。由於做事都有努力認真的態度,你發現有些數據的針對性和真實性不足,需要重新組織調研。於是,領導認可你的能力和工作主動性,給你一個調查團隊讓你開始組織調研。後來,又發現你組織管理能力比較強,正好公司又缺項目管理的人手,於是嘗試讓你參與一場線下市場活動的項目……,後來,你開始獨立完成小型店面活動,新品發布會等等,並能夠在大型公關活動當中做一個板塊負責人,於是你成功變成了一名經驗豐富,能力出色的執行人員。
你可能覺得這樣沒什麼不好,工作嘛,哪裡需要去哪裡。因為這種被動的成長,讓你的確會成為了公司當下最需要的人員,但可能不是未來市場需要的人才。
這種任務驅動的被動的成長是最快速的,最有效的。當然這些也並不完全是被迫的,也選擇了自己相對能夠接受的方向去發展提升,但後來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最初想要的。
比如,以前有人說過,如果你收拾爛攤子有一套,那麼你將永遠被安排去收拾一個一個的爛攤子。想想有點小怕。不過如果你覺得收拾爛攤子無所謂,那就沒什麼好怕的。
並不為未來的自己做明確的打算,任務驅動的成長,沒什麼不好的。
總結
優勢:能夠快速產生價值,反饋時間短,動力強,成長迅速、有效
劣勢:被動,短視,缺少長遠利益,並不一定符合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興趣驅動】
這個比較好理解,喜歡什麼就做什麼。但這個動力最大的問題是太對得起自己的靈魂,以至於忽視整個社會對這種成長結果的需求程度。
舉個例子:我從小就有一個音樂夢想……,例子舉完了。
我的興趣是打遊戲,但是我知道自己手殘,成不了高手,更別提專家,或者代表國家去參加比賽了。如果沒天分、沒條件,或者市場沒有給這種人更加寬容的機遇。這種樂趣的動力,最多只能作為工作之餘的消遣罷。
類似案例還有不少,相信大家可以腦補。
而且,興趣驅動的強度,大多數情況下,並沒有任務驅動強。
原因在於,任務驅動的成長環境是8小時甚至更多的工作時間。時間上就佔有絕對優勢,其次,相對於興趣動力只有「趨利」這一個本能的驅使,任務驅動存在「趨利」(出色完成=升職加薪+當月獎金+項目績效+年底分紅)和「弊害」(任務失敗=被同事噴+被領導罵+扣工資+地位降低)兩條本能的共同作用。
而興趣驅動只在「趨利」上與任務驅動互有伯仲(有時候錢更吸引自己,有時候是夢想)。
因此單憑興趣驅動,在日常工作當中的力道,是沒辦法和任務驅動相比的。
總結
優勢:幾乎沒有什麼精神壓力,行動快樂,幸福感強,持續時間長久
劣勢:成長結果與社會需求往往不匹配,很少,很難兌換成現金價值
【規劃驅動】
根據自己的理性分析,根據社會的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職業發展等多方面的權衡與分析,制定技能以及能力提升的解決方案。
因此,這是最理性,對個人未來最負責的成長動力。
舉一個可能不恰當的例子:
作為一名深藏在廣告公司內部的策劃、文案、設計等內容生產人員,邏輯思考、文字表達、視覺呈現的功力首屈一指。正是因為過度使用「頭腦」和「手藝」而忽視了口才能力。對某個成果的理解和表達,最好的人選並不是AE,而是成果的作者。正因為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並不具備像AE合格的溝通技巧,所以有的公司,提案這種事情,最終只能讓AE代勞。
所以像技術、設計這類「手藝人」也越來越多的利用各種方法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比如,訂閱線上課程,請教名師,刻意練習。為的是將來,能夠將自己生產的內容(產品)通過自己學習來的溝通技巧、語言的感染力,更全面、更精彩地表達出來,從而獲得上級、客戶的認可。最終實現職業競爭力或者自身價值的進一步提升。
新中產的焦慮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希望掌握更好的英語能力。於是他們加入英語學習小組,每天堅持學習,增加未來職業競爭力。
還有一些人,每天在非工作時間,參加各種學習班,聽各種線上課程,但是這些培訓內容,對他們眼下的工作並沒有太多幫助的。
那麼這些人,很有可能再用規劃驅動力進行學習,為未來更好的自己,做投資。
這群人是了不起的。
因為只有擁有高於大多數人的自制力,掌握有效的學習技巧的人,才能有效地使用規划動力,讓自己成長。
他們大多時候會非常理性,並對「達成更好的自己」有強烈的慾望,並會懂得使用短期反饋來激勵自己的感性大腦,會為自己設定無法拒絕的任務,會用自己感興趣的,擅長的方式進行學習。
所以成長達成,也只是時間問題。
總結
優勢:主動成長,最可能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未來價值最高
劣勢:動力最差,反饋低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刻意激發動力,堅持困難
解釋了所謂的三種成長動力,又說他們各有優劣。那我們到底應該選擇哪種成長動力呢?
我給出的答案是:選擇規划動力,但應該以興趣為前提,把任務的動力模式用在規划上。
興趣是前提。
所以在最初擇業、換工作投簡歷的時候,盡量投己所好。如果因為不得已的原因,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那當下的選擇至少不能是自己討厭的,並試圖在以後的時間裡嘗試喜歡它。
不然,以後不管你如何努力,最終達到讓多少別人羨慕的高度,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懷疑一下自己,思考一下人生。但因為多年投入的巨大的沉沒成本,還要硬著頭皮堅持下去。
這是最悲哀的了。
嫁接任務動力。
上面講了,「任務」的動力最為強勁,是因為:
1、有大量的時間;
2、有「趨利」和「弊害」的本能「雙保險」;
3、反饋周期足夠短(一個任務做得好不好很快就會得到獎勵或者懲罰)。
以上三點優勢,除了時間不能借用意外,趨利、弊害的本能刺激以及製造短期反饋形式這兩樣,都可以刻意製造出來。
比如,有效解除懶床的壞習慣,不是為了理想而奮鬥(長期反饋),而是參加一個早起群,每天晚起的要給早起的人發紅包(趨利+弊害的短期反饋)。
再比如,減少二手煙危害的方式,不是告訴吸煙者二手煙危害群體健康,而是因為禁煙令,讓他害怕在人多的地方吸煙,會被舉報罰款。
關於規劃。
以上需要結合的兩方面說完了,接下來要說一說規劃本身。
實際如果規劃本身出了問題,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規劃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脫離現實太遠。
還拿學語言這事兒舉例子:
有位坐辦公室的朋友,覺得自己公司小,日子無聊,想學日語。理由是,喜歡當地的民俗文化,想去日本旅遊,將來自己有機會,做個導遊,跑日本線,這語言肯定用得著。另外,她也特別喜歡看日本動漫,這樣看原版就不用跟字幕那麼辛苦。或者也可以做個字幕組什麼的也能賺點錢。
首先,去當地旅遊和在當地工作和生活是兩碼事,即便是做導遊,也差不多會奉獻自己一半的工作時間在一條走了千百遍旅行線路上,是否耐得住新形式的無聊寂寞?
其次,導遊行業的競爭形勢並不樂觀,經常需要同時面對的遊客滿意度和公司業績要求雙重壓力,要做怎樣的心理準備?
再次,動漫字幕組基本都是義務勞動,都是對動漫的熱愛所驅使,根本不那這個掙錢。
這些是不是都需要考量一下現實層面的可行性?
所以,如果脫離現實太多,困難程度沒有考慮到位,搭上大量的時間,又影響了原來的工作,最後很可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我並沒直接否定她的人生規劃,只是對大多數人來講,規劃距離自己的現實太遠,執行起來難度係數太高。
我所謂的「規劃」是能夠依託於現實基礎上,能讓自己比現在更好一點,同時可以更加靠近理想當中的自己。
比如上面那個例子,她既然是做辦公室的,那麼在行政管理方面,企業運營方面多一些提升規劃,或者從比較基礎的:把office辦公軟體用的6一些,我覺得都挺好。
所以,總結一下。
任務、興趣、規劃,三者作為學習的動力,各有優劣,結合起來最好,但大多時候,甚至都不能兩全,所以還是應該有所取捨。
單就那些有理想,有目標的人來講,選擇用規劃作為學習動力,最有未來價值。因為動力不足,所以需要借用一些興趣動力上和任務動力上的優勢,來完成持續長久的學習。
當然,如果目前還沒有找到那個理想當中的自己,別著急。可以先選擇一個自己並不討厭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當中去,用任務驅動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或許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人生苦短,能找到自己喜歡、擅長、有希望的事情來做,很不容易。
因此,別在成長的道路上輕易辜負了自己。
TAG:金立方的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