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要防破傷風,但注射的卻可能是早被淘汰的抗毒素針
以往,遇到碰傷或扎傷,老年人會提供經典的土方,抓一點灶土或是香爐里的灰,直接撒向傷口,說是可以止血。但這樣的做法,會帶來危及生命的隱患。如今,人們普遍知道,受傷後要預防破傷風。但卻未必清楚,什麼樣的情況下需要打預防針,可能更想不到,所注射的多是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淘汰的「馬破」。讓我們從源頭去了解預防破傷風的正確姿勢吧。
破傷風是特異感染,致病菌是厭氧的破傷風梭菌,這種菌可存在於家畜或人的糞便中,以芽胞的形態分布於自然界,特別是土壤中。破傷風梭菌生命力強大,可在土壤中存活數年,能耐煮沸15到90分鐘。因此,發生創傷都有可能受到感染,但較易受到感染的是開放性創傷、小而深的刺傷、含鐵鏽等污物的傷口、盲管傷、火器傷等。此外,消毒不嚴的接生或手術、使用不潔注射器等也會感染。缺血、缺氧的傷口更是破傷風感染的條件。
破傷風在缺氧條件下會大量繁殖,產生毒素,這些毒素會與神經受體發生不可逆的結合,從而導致高達10%到30%的死亡。人感染破傷風梭菌後,通常會有幾天的潛伏期,潛伏期的長短與傷口部位、感染情況、機體免疫力等相關,短則20多小時,長者可達數月或數年。戰場曾是破傷風發生最多的地方,傷員的污染率可達25%到80%,其中1%到2%會導致破傷風發病,主要因素是傷口的缺氧環境的形成,缺血或有壞死組織者就更易發生破傷風。
破傷風發病時的前驅癥狀為全身乏力、頭暈、頭痛、咀嚼無力、局部肌肉發緊,出現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張口困難,典型的癥狀如角弓反張、苦笑面容、板狀腹等出現時,病情已發展到中重度,預後往往不樂觀。因此,在創傷發生後,特別是較深的軟組織傷,首先要做的是傷口的嚴格清創,並對破傷風進行預防。
用於破傷風預防的是破傷風抗毒素和破傷風免疫球蛋白,抗毒素是從馬血清中提取的,俗稱「馬破」,有較長的使用歷史,廣泛應用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但那時就發現抗毒素有30%到70%的過敏率,如果引發過敏性休克,就直接送命了。因此,在上世紀60年代起,當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研製成功後,歐美國家就已經陸續停用抗毒素。
破傷風免疫球蛋白是人體血液製品,受到血源供應、生產工藝、價格等影響,在我國國內目前無法滿足需求。按相關的統計數據,市場需求約為每年300萬瓶,2009年全國合計批發141萬瓶,需求缺口超過50%。從價格上說,抗毒素每支不超過10元,免疫球蛋白售價則超過每支300元。更關鍵的是,很多醫院沒貨。
預防注射的策略,目前對清潔傷口或輕微污染的,只注射3劑抗毒素,第1和第2針間隔4周,再過6到12個月注射第3劑,後期每隔10年再進行一次預防;對嚴重污染的傷者,一般是在注射抗毒素的同時,加強注射免疫球蛋白,但注射部位要分開,否則會失效。抗毒素注射有一個最麻煩的地方是過敏,所以要將抗毒素稀釋10倍,小劑量多次邊觀察邊注射,整個過程需要幾小時,患者較痛苦,護士需耐心。
世界衛生組織將破傷風的預防分為兩級,一級預防在受傷前注射疫苗,使機體產生免疫力,這是主動免疫;二級預防是被動免疫,在受傷後注射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建議兒童時期打3針破傷風疫苗,青少年時加強注射3針,成人每隔10年再加強預防注射1次,這樣預防效果可維持30年或更久。目前,我國有針對兒童的3針基礎免疫,注射百白破;另有2針加強免疫,注射白破。但是,針對青少年和成人的破傷風疫苗是空白,人們也缺乏意識。
由於破傷風毒素和神經受體產生的結合是不可逆的,因此,如果破傷風發病後,除了對症和支持治療外,還是要使用抗毒素來中和血清中的遊離毒素,但這時的劑量則需要增加至10倍以上。相信您已經清楚:即使是小傷口也不能大意,關鍵要看傷口的性質和清創,預防破傷風是必要的,注射首先是免疫球蛋白。如果缺葯,只能用抗毒素來對付啦。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TAG:關你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