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部戰鬥民族的太空探險片,簡直是「熊性傳奇」!

這部戰鬥民族的太空探險片,簡直是「熊性傳奇」!

《太空救援》海報

「太空救援」有一個看似科幻片的名字,卻是實打實的誤解——與《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際穿越》這類好萊塢科幻大片恰恰相反,這部俄羅斯太空探險片走「寫實風」。

故事基於真人真事,背景是處於冷戰末期的蘇聯(距離冷戰結束還有6年)。更恰當的說法是俄羅斯版「《阿波羅十三號》+《地心引力》」,這種歷史和時代的烙印,讓《太空救援》有了與眾不同的「厚重感」。

《太空救援》在大銀幕上書寫了起死回生的俄羅斯式「熊性傳奇」,而且令人意外的是,它很好看。

連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在克里姆林宮觀看了電影的首映,和真實的弗拉基米爾、電影導演、演員等人坐在一起談論電影拍得有多麼的逼真,效果有多麼的驚人。

大製作小成本

在太空探索領域,俄羅斯似乎承接了前蘇聯的衣缽——畢竟歷史上的蘇聯是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也是航天器發射最多的國家。然而,在觀眾的常識里,太空片一向美國好萊塢獨霸,似乎也只有好萊塢特有的資本和技術,才能讓太空片獲得舒展空間。而傳統意義上,俄羅斯電影似乎式微。但《太空救援》卻給了我們當頭一棒,俄羅斯電影比我們想像的發達很多。

渺小 vs 廣袤

《太空救援》完全展現了航天大國拍太空的底氣,有強大背景的「真實感」。震撼的視效將「太空」超脫自然的瑰麗與「救援」險象環生的緊張刺激展現得淋漓盡致,毫不遜色於好萊塢大片的恢弘場景。人的渺小,宇宙的廣袤,更隱隱透出人性的可貴。

拍攝片場真實科學。

該片在細節上真實可信,經得起推敲。劇組在拍攝片場搭建出巨型攝影棚,影片中有40分鐘的零重力鏡頭是通過特效配合掛鉤、絞盤等器械完成的,而有20分鐘內容是在太空中拍攝的。

水滴惟妙惟肖。

不得不提《太空救援》絕佳的視覺效果。太空強光下的灰塵、那隻飛舞出銀幕的蟑螂、飄散的水滴惟妙惟肖,而「禮炮7號」解凍後水珠漫舞尤為驚艷,可以說《太空救援》非常適合大銀幕觀看。

然而,電影製作者對實則精打細算,利用了俄羅斯太空署貢獻的一批退役物資,不僅降低成本還凸顯真實性,最終將製作成本控制在4554萬元人民幣左右。

一次「不可能的任務」

飛控中心人員

有趣的是,《太空救援》故事線很簡單:1985年2月11日,蘇聯禮炮計劃系列中最後一個空間站——「禮炮7號」與地面控制中心失聯,工程師維克托·阿約金和退役宇航員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夫臨危受命,乘坐聯盟號飛船與空間站對接,並成功地挽救了這支「最後的禮炮」。

但這樣簡單的劇情,卻讓人觀影時卻處處心驚肉跳——原因在於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緊張感與危機感不僅來自於不可預測的宇宙,也來自於不可預測的蘇聯官僚階層。

當時的冷戰背景是彼時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正如火如荼,前蘇聯在和美國的太空競賽中本已落入下風,而此時「禮炮7號」出事,最大的後果不是損失一個空間站,而是這個空間站可能會落入美國人手裡,技術被對手竊取,前蘇聯會徹底在這場競賽中失敗。相比冒著損失兩名優秀航天工作者的風險去救空間站,也許一顆導彈將它炸掉,是更穩妥的選擇,因此「救飛船還是炸飛船」貫穿了整部電影,讓人不斷憂心。

工程師和宇航員背後的家庭

故事劇情開展步步緊逼,卻並不濫情。工程師的妻子即將臨盆,而宇航員的女兒還在奶聲奶氣地叫爸爸,但工程師和宇航員在家庭「無法理解」的狀態下受命。家人的擔心是對的,他們極有可能回不來。

他們接下來面對的一系列難題則層層展開——手動操縱聯盟號與禮炮七號對接到太空艙寒流、空間站起火,一系列堪稱絕境的危機前所未見,在經受災難洗禮的同時,他們也在與缺氧、寒冷、二氧化碳中毒等極端生存險境角力,毫釐之差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

熊性英雄主義

故事中的太空員並非教條上的英雄,倒是充滿俄羅斯人的「熊性」

宇航員和工程師原本就是朋友,當宇航員發生事故被禁止飛行時,聽聞工程師去體檢卻對他隱瞞時,宇航員會覺得自己「被可憐」「會嫉妒」。當他們飛上太空嘗試對接失控的「禮炮7號」時,宇航員不顧組織討論出的「會撞毀」結果,一意孤行去對接,險中萬幸,驚嚇後的工程師生氣地說:「我不想再跟你合作了」。當組織說:「你們回來吧,風險太大了」,兩人卻一致口徑:「來都來了,我們要試試能不能把它修好」。

工程師和宇航員患難與共。

在維修過程中也是亮點不斷,驚嚇不停。

當時俄羅斯有「禁酒令」,宇航員卻偷偷帶著酒上飛船,還調侃自己如果願意,能將「驢」也帶上。當工程師在太空中被燒傷時,聽到幻覺「美國人來救我們了」,會因為求生強烈而拚命想打開艙門,宇航員得拚命攔著安慰,「我之前曾經看到過天使,但我知道那是幻覺」。最後含氧量不夠,本可以穩妥的保住一個人,而按規定船長才是棄船的最後一個人,所以是工程師走——但工程師說「我如果走了,我將來怎麼跟我女兒交代,怎麼跟你女兒交代,要走一起走」。

最後的起死回生宛若神跡。指揮部認為沒有辦法了只能炸毀飛船,指揮官知道敲碎保護罩「禮炮7號」就能正常運轉供氧,於是自己悶頭拿著大鎚子砸地球上的保護罩,卻越砸越絕望,硬如磐石,兩條人命就這麼回不來了?

而宇航員和工程師抓住這一絲絲的希望,不停地嘗試,直到太陽的陰影面,外面變成黑夜很冷以為看不到夕陽了……卻驚想起巨大溫差變化可以讓金屬變脆弱。而因為事先並不清楚這段歷史,筆者看得心都懸到嗓子眼了。當他們沒有放棄敲擊,敲得面色通紅滿頭大汗,當最終保護罩砸開,筆者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

危難時刻的小細節、一些看似閑筆的「險中作樂」,也讓兩個人物鮮活起來。例如,當工程師表示希望自己能看一眼孩子時,宇航員回答:「一眼怎麼夠?」而他們討論「為什麼宇航員生的都是女兒」時,答案卻是「因為女兒很神奇吧。」又如,工程師將妻子給的滑雪帽帶上飛船,卻意外派上用場,宇航員帶了女兒的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吉祥物「Misha」熊,笑著說:「這是測試失重」。

俄羅斯和美國宇航員遙相致意。

而結尾在外太空中,剛剛成功修復「禮炮7號」的兩位宇航員和「挑戰者號」里的美國宇航員遙相致意,這一刻,對人性的尊重、對宇航員的敬意超越了政治、民族,甚至比太空還要廣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先驅導報 的精彩文章:

抱歉,中國不再進口垃圾。歐盟:我們該怎麼辦?

TAG: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