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診余課讀,博採眾長

診余課讀,博採眾長

(三七花)

白鮮皮是臨床上一味極常用的中藥,其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的功效。縱觀臨床各家醫案,不外乎以其治療濕熱瘡毒、風疹瘙癢之類的外科皮膚疾患。然筆者業師張喜奎教授結合其長期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獨闢蹊徑,認為白鮮皮非但可以治療皮科疾恙,而且在治療多種內科雜病、疑難病中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筆者有幸忝列其門牆,侍診其左右,深感業師臨證運用白鮮皮之妙,故今不揣淺薄試總結業師運用白鮮皮經驗如下。

  1祛風散熱,寧嗽止咳

外感咳嗽多以風邪為先導而傷於上焦之肺。「風為陽邪」,日久易劫灼津液,傷及氣血,多見乾咳少痰或痰粘而黃,咽干,口渴,舌紅少苔等症。《神農本草經疏》中指出「咳逆者實火上沖也,得寒而散,則咳逆止矣」,因此業師在治療上多擬祛風散熱,寧嗽止咳之法。《神農本草經》言白鮮皮「主咳逆」,《兵部手集方》指出:「療肺咳,有白鮮皮湯方,甚妙」,《玉楸葯解》亦言其治咳嗽上氣,清代醫家張隱庵言白鮮皮能治風熱之證且能益肺而止咳逆,而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白鮮皮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故業師臨床上治療外感咳嗽時只要有熱象者多用白鮮皮以祛風清熱,宣降肺氣,無論成人還是小兒均可遣用。成人每日用量20 g,小兒酌減,其效果尤佳。風熱咳嗽症見:咳嗽,咽痛或咽癢,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黃,常伴鼻流黃涕,口渴,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等,業師常處:炙麻黃12 g,五味子12 g,苦杏仁12 g,桑白皮12 g,蟬衣9 g,白鮮皮20 g,浙貝母12 g,連翹15 g,金銀花15 g,魚腥草30 g,板藍根15 g以疏風清熱,化痰止咳;風燥咳嗽證見:乾咳咽癢,口乾,或聲音嘶啞,或午後潮熱,顴紅,盜汗,日漸消瘦,神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等,業師常處:炙麻黃12 g,五味子9 g,苦杏仁9 g,桑葉12 g,炙杷葉9 g,瓜蔞12 g,浙貝母12 g,麥冬15 g,沙參15 g,白鮮皮20 g,蟬蛻9 g,以疏風潤燥,化痰止咳;若為陰虛咳嗽則本方去蟬蛻減輕祛風之力加百合15 g,天花粉9 g或地骨皮9 g等以增強滋陰清熱之功。若見無明顯原因而經過反覆治療咳嗽仍不愈者,則多與機體過敏有關,此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本品20 g,往往效佳。

  2 疏風利尿,降濁解毒

中醫學將慢性腎炎歸屬於「水腫」、「虛勞」、「腰痛」、「慢腎風」等範疇。早在《內經》中就已提出「風水」、「腎風」病名,說明風邪是導致腎病和影響腎病發展的重要致病因素。本病的根源是臟腑虛損,只有在腎虛時風邪才有可乘之機,風邪致肺失宣降且其性開泄亦可致水谷精微不循常道,流溢於小便而出現蛋白尿。現代醫學指出慢性腎小球疾病多為免疫複合物疾病,其發病與外源性的抗原激活補體密切相關,疏風常可達到現代醫學所述的抗炎作用,因此疏風常是該病治療過程的關鍵環節,此外業師還認為腎炎病程中常伴濁毒內蘊的表現,故在治療中業師始終重視疏風降濁解毒。白鮮皮《本經》言:「主淋瀝」,《玉楸葯解》指出:「白鮮皮清金利水,治黃疸溺癃」,故白鮮皮除具有疏風清熱作用外亦有利尿解毒降濁之功,凡腎炎之水腫、蛋白尿夾有風邪者和由腎炎進展所致腎衰而出現血中肌酐、尿素氮升高或因其侵犯肌表而皮膚瘙癢屬濁毒內蘊者,業師甚是喜用白鮮皮而且常配伍蟬蛻以增強其疏風解毒,利尿降濁之力。因為據近年報道,用蟬蛻配蘇葉、益母草治療慢性腎炎,對減少尿蛋白有一定作用,同時國醫大師朱良春言各家本草均未有對蟬蛻之「利小便」有過記載,唯獨張錫純述及,證之臨床確有效驗。一般成人每日用量為白鮮皮20 g,蟬蛻9 g。腎炎水腫之風水夾鬱熱者,業師常以白鮮皮、蟬蛻合越婢湯與五苓散化裁;腎氣不足,陰虛水停者,常以白鮮皮配黃芪,党參,女貞子,旱蓮草,蟬蛻,石斛,茯苓,澤瀉,車前子,桑寄生,川斷,三七,白茅根,雞內金以益氣養陰,利水消腫。若腎衰屬陽氣衰敗,濁毒內蘊者,藥用大黃,炮附子,黃芪,白條參,杜仲,桑寄生,茯苓,澤瀉,雞內金,甘草,再配伍白鮮皮,蟬蛻,地膚子之屬以祛風燥濕,解毒止癢,其效尤佳。故業師在治療腎病時運用白鮮皮、蟬蛻之廣泛自有其理。

(合歡花)

  3 散風解毒,涼血止血

特發性血小板紫癜屬中醫學的「血證」、「紫斑」、「發斑」、「肌衄」、「葡萄疫」等範疇。明代王肯堂在其《證治準繩·瘍醫》中曰:「夫紫癜風者……此皆風濕邪氣客於腠理,氣血相搏,致榮衛否澀,風冷在肌肉間,故令色紫也」。風性主動,血隨風動,故血不得藏,流不歸經而出血亦是「風傷榮」的成因之一,可見風邪在本病中的重要性。業師認為兒童患者,常在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由於腎藏精,精能化血,故業師認為兒童患者多是幼兒先天腎精虧虛,外風引動而起,治療上應充養陰精兼以散風清熱止血。潘超美主編的《看圖速認中藥》書中亦有記載以白鮮皮細末外敷治療外傷出血,說明白鮮皮確實有止血之功效。現代研究亦表明,白鮮皮有止血作用,故業師治療此證兒童患者常以六味地黃丸合白鮮皮、白茅根化裁,以滋腎疏風,清熱止血。方擬:熟地黃6 g,山藥6 g,山茱萸6 g,黃芪12 g,黃精9 g,白鮮皮9 g,白茅根9 g,三七3 g,谷麥芽各6 g,雞內金6 g,若本證伴有皮膚癢痛及咳嗽者,白鮮皮、地膚子等祛風清熱之屬更是必不可少之葯,故白鮮皮的止血作用值得我們借鑒。

  4 清熱除濕,祛風通痹

痛風多近於中醫痹證中的風濕熱痹,治療上常以清熱祛風,除濕通絡為原則。白鮮皮《本草綱目》言:「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陰、陽明經去濕熱葯也,兼入手太陰、陽明,為諸黃風痹要葯。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肺氣不宣則三焦水氣不調,津液失布則肢節失養而不可屈伸,白鮮皮稟太陰陽明之精氣,上可宣肺通利三焦水道,下可燥濕健脾,使水津四布,筋脈得以濡養[6]。《神農本草經疏》記載以石斛配木瓜、牛膝、桑白皮、石楠葉、白鮮皮、黃柏、茯苓、菖蒲,則主諸痹及逐皮膚邪熱痱氣冷痹弱。《藥性賦》言:「白鮮皮去風治筋弱而療足頑痹」,《神農本草經》亦言其:「主不可屈伸起止行步」,可見白鮮皮祛風通痹之功自古已有述及,業師用藥每每講究有理有據,故治療痛風時常以之白虎加桂枝湯合白鮮皮化裁治療。有濕熱者常於上方中加薏苡仁20 g,土茯苓20 g,山慈菇15 g;腎虛絡淤者加杜仲12 g,狗脊12 g,桑寄生12 g,川斷12 g,雞血藤20 g,葛根20 g,懷牛膝9 g;陰盛格陽而痛不可近者則加附子通陽散寒止痛。

  5 疏風清肝,燥濕止瀉

泄瀉相當於西醫學的急慢性腸炎、非特異性結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等,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同時也是臨床疑難病症。此病基本病機為脾病和濕盛,同時主病之臟還與肝、腎密切相關,治療大法為運脾化濕。白鮮皮具有疏風清肝,燥濕止瀉之功,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白鮮皮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小鼠消化道潰瘍作用[7],故業師對以下幾種夾有熱邪的泄瀉常加白鮮皮以提高療效。1,寒熱錯雜病位在中焦,方用半夏瀉心湯化裁;2,寒熱錯雜病位在下焦,方用烏梅丸化裁,此二證加用白鮮皮,以其與黃連、黃芩同用則苦寒泄降,清熱和胃,祛風勝濕;合乾薑之辛溫則辛開苦降消痞結;3,氣鬱致瀉,土木不調之泄瀉,方用逍遙散或痛瀉要方化裁,白鮮皮與柴胡、薄荷等疏肝解郁葯合用以增強透達鬱熱之效;其與辛散之防風合用則疏風清肝助脾之力更著;4,濕熱內蘊之脘腹痛瀉,方用葛根芩連湯化裁,白鮮皮伍葛根祛風昇陽止瀉;伍黃芩、黃連以清熱燥濕。

(凌霄花)

  6 結語

實際上,筆者業師認為白鮮皮除了可以用於治療以上諸證外,還廣泛運用白鮮皮治療以下疾病,譬如帶下病,《傅青主女科》言「夫帶下俱是濕症」,而筆者業師認為白鮮皮的清熱燥濕之能於此證最宜,故常在辨證的基礎上配伍白鮮皮,常取效驗;黃疸病,《藥性論》曾明確提到白鮮皮「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業師據此發揮,用其治療濕熱蘊蒸型黃疸,同樣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皮膚疾病,事實上以白鮮皮治療皮膚病臨床上並不少見,然筆者業師活用經方,常以桂枝湯配伍大劑量白鮮皮治療痤瘡、濕疹、蕁麻疹等病,不可謂不令人稱道。

如上所述,筆者業師臨證運用白鮮皮確實十分精當,認為白鮮皮在主要發揮清熱祛風作用的同時亦兼有止咳、利尿、降濁、止血、通痹等功效,其所涉疾病包括內、外、婦、兒等科。其中不少見解實有發前人所未發之妙,已經遠遠超越了白鮮皮僅能用於瘡疹瘙癢等舊論。此外,筆者業師不落俗套,認為白鮮皮不僅可用於熱證,也常用於寒證,重在隨證靈活配伍,遣方之時或去其性而存其用,或棄其用而揚其性。上文對筆者業師臨床運用白鮮皮的經驗與體會做了粗陋的總結,足可見臨證運用中藥不可僅執一端,深入體會運用中藥對於臨床應診確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狼毒花)

古人對於動物類葯的使用歷史源遠流長,而現代醫學對動物類中藥材研究發現其獨特的活性成份具有作用強、使用劑量小、療效顯著而專一等優點,而被廣泛運用於臨床,秦國政教授行醫三十多載,在運用動物類藥材治療各種男科疾病具有豐富的經驗。現列其3則典型病案,以供參考。

  1 慢性前列腺炎

李某,男,28歲,職員,2015年9月23日來門診就診。主訴:尿頻、尿急1年余。刻下尿頻,10次/日,尿急明顯,尿不盡較明顯,少腹部酸脹痛,排尿時疼痛明顯,伴有腰骶部隱痛,無尿滴白、尿道灼熱、尿道刺痛,小便黃,大便調,納眠可,舌紅苔黃膩,脈弦。上述癥狀對生活質量影響明顯。既往體健,無特殊病史,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前列腺指診:壓痛較明顯,質地軟、均勻且未及結節,前列腺大小正常,可觸及中央溝。前列腺液鏡檢:白細胞>10個、卵磷脂小體(++)。西醫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中醫診斷為精濁,秦國政教授認為證屬余邪未盡,瘀熱互結,治以清熱利濕、消癰排毒,處方如下:金銀花10 g,黃芪30 g,玄參20 g,生甘草10 g,枸橘30 g,炒川楝子10 g,秦艽10 g,陳皮10 g,防風10 g,赤芍15 g,炒澤瀉30 g,地龍10 g,7劑,水煎服,每天1劑,3次/d,飯後溫服,囑病人「多飲水,戒酒、忌辛燥之品及羊肉、狗肉」,患者服藥1周後複診訴諸症減輕,仍有少腹部稍酸痛不適,依原方加水蛭,再服14劑後,諸症消失,前列腺液鏡檢:白細胞0-5個、卵磷脂小體(++++)。

按: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以疼痛、尿路癥狀、生殖系統癥狀和精神抑鬱為主要臨床表現。古人將此病大多歸為淋、濁、精病三大範疇。秦國政教授對此提出了從瘡瘍論治前列腺炎,認為瘡瘍與前列腺炎二者在病理變化上具有氣血瘀阻、壅滯不通、化熱成膿的相似性,故在治療上應清熱利濕,消癰排毒,活血化瘀[1]。基於此方中加入地龍,該藥物味咸,寒。歸肝、脾、膀胱經。具有清熱息風、平喘、通絡、利尿之功效,《本草綱目·卷四十二·蚯蚓》有載:「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也。」而地龍不僅咸寒降泄,性走竄,還能息風止痙,又善於清熱,且具有通筋絡開精竅之功。可見在臨床上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時,可適時加地龍,有利於前列腺膿液的排出。再論水蛭這味葯,性咸、苦,平;有小毒。歸肝經。具有破血逐瘀之功,秦國政教授在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時十分注重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因前列腺位置屬下,會陰部屬於上半身壓力向下的一個受力點,加之現代人喜久站久坐,久之則易導致盆腔部位的血液循環不暢,加重癥狀,故選用水蛭,取其破血逐瘀之功,用於改善局部區域的血液循環,有利於促進炎症的消散。

(綠萼梅)

  2 勃起功能障礙

張某,男,30歲,雲南玉溪人,2015年5月15日因「陰莖勃而不堅6月余」前來就診。患者訴半年前因工作壓力大,情緒波動較大後出現陰莖勃而不堅,堅而不久,導致夫妻性生活不和諧,患者現症見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神疲乏力,性慾差,偶有晨勃及夜間勃起,時有陽事不舉,舉而不堅,易痿軟,多數難以完成同房,並時有腰背部酸痛,納可,眠差,大便調。舌質紫黯邊有瘀點瘀斑、苔薄黃,脈弦細澀。體查:外生殖器未見異常。前列腺液鏡檢:卵磷脂小體:+++,WBC:0-5;血漿性六項(-);生殖器B超未見明顯異常。西醫診斷:勃起功能障礙,中醫診斷:陽痿。證屬肝鬱腎虛血瘀。治以疏肝益腎活血。處方如下:桃仁10 g,紅花10 g,熟地15 g,當歸30 g,白芍30 g,川芎10 g,炒柴胡10 g,炒枳殼30 g,川牛膝15 g,桔梗10 g,淫羊藿30 g,紫石英10 g,蜈蚣3包(沖服),九香蟲10 g,炒麥芽30 g。7劑,水煎服,每天1劑,3次/d,飯後溫服,同時輔以心理疏導,囑患者及女方放鬆心情,勿過分思慮。患者予5月22日複診,訴勃起功能較前改善,自信心較前恢復少許,但仍難以持久,予續前方加蜂房10 g,合歡皮15 g,7劑,用法同前。患者再服7劑後前來複診,訴出現晨勃及夜間勃起,基本可以完成同房,與妻子情感較前好轉。繼予前方14劑,鞏固療效。

按:男性勃起功能障礙,俗稱「陽痿」,臨床以勃而不舉,舉而不堅,堅而不久為主要表現。對於男性而言,特別忌諱,因目前社會及家庭生活壓力與日俱增,男性一旦出現不適癥狀,很快便產生恐懼、憂鬱、焦慮等癥狀,繼而加重病情。古人對陽痿多認為病位有腎,病性多虛、多寒。秦國政教授在對陽痿患者進行大樣本數據統計後發現,過激的情志變化既是 ED發生的易患因素也是促成因素,提出了「因郁致痿,因痿致郁」,二者相互循環,相互壓制,肝氣不疏而郁,肝鬱而調達功能失調,機體出現氣滯血瘀之相,肝腎同源,腎得不到幫助,久之則導致虛證,最終出現肝鬱腎虛引起陽痿[2]。故在辯證的基礎上加入九香蟲、蜂房、蜈蚣等。九香蟲味咸,溫。歸脾、肝、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助陽之功效。本品性溫入腎,又兼可溫腎助陽,可用於治療腎陽虧虛、寒滯肝脈而致的陽痿、陰冷、子癰、縮陽、陰莖痰核等病症,且香散性溫,可入脾、肝二經,善行氣止痛,可解肝氣之郁滯。《本草綱目·卷三十九·九香蟲》有載:「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蜂房味甘,平。有毒。歸胃、肝經。有溫運脾陽,調肝通絡,祛風止癢之功。本品善溫運脾陽,調肝通絡,常用於陽明虛弱或肝鬱絡阻而致之陽痿、不射精等。《新修本草》言:「灰之,酒服,主陰瘺;蜈蚣性辛,溫;有毒。歸肝經。功效:息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本品能疏達血脈、振陽起痿。通達走竄之力甚速。此三味血肉有情之品,既能疏肝行氣解郁,還能溫補腎陽,兼活血化瘀之功,直達宗筋。

(梔子花)

3 早泄

呂某,男,25歲,職員,2015年10月16日就診。同房時間短3年,在外院服用金鎖固精丸、金貴腎氣丸及六味地黃丸等中成藥均無效。初診:性慾可,有晨勃及夜間勃起,勃起硬度可,同房時間短≤1min,甚則一觸即射,同房時易精神緊張,並伴心煩,易汗出,口乾,寐差,大便干,小便正常,舌質淡,苔薄白,脈細重按無力。有手淫史。前列腺液鏡檢:卵磷脂小體:(+++),WBC:0-5;血漿性六項(-);生殖器B超未見明顯異常。西醫診斷:早泄。中醫診斷:早泄。秦國政教授認為此乃心神浮越,心腎不交之證,治以安神定志,滋養心腎。處方:桂枝10 g,白芍1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芡實15 g,蓮子15 g,知母10 g,麥冬15 g,五味子10 g,炙遠志10 g,浮小麥30 g,茯神30 g,炒雞內金30 g,刺蝟皮10 g,白芷30 g,公丁香10 g,玉竹10 g,炙甘草5 g,炒麥芽30 g。七劑,水煎服,飯後溫服,1天1劑,3次/d。並囑患者同房時要放鬆心情,要引導配偶積極配合。

二診:2015年10月23日,服上方7劑,情緒緊張緩解,夜寤漸安,同房時間較前延長2-3min,仍有口乾,大便干,小便正常,舌質淡,苔薄白,脈漸有力。繼以前方,加天花粉20 g,生大黃3 g。

三診:2015年10月30日,服二診方7劑,心情有愉快感,寐可,口不幹,大便日1行,小便正常,同房時間可維持3min以上,自訴狀態較前明顯好轉,舌質淡,苔薄白。繼以前方,去天花粉,加山藥10 g,14劑,以善其後。

按:早泄是男子在性交時陰莖剛插入陰道或尚未進入陰道即泄精,以至不能完成正常性交過程。其辨證要點在於性交時過早射精,如《沈氏尊生方》所說:「未交即泄,或交即泄。」秦國政教授認為心虛神浮可致精關失固而遺泄[3]。故在治療早泄此等疾病時,主張應以安神定志、滋養心腎為主,輔以收斂固攝之品。是以本案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加味使其安神定志,交通心腎,再加入牡蠣、雞內金、刺蝟皮等動物類藥材取其止遺之功,效果顯著。

方中牡蠣、雞內金、刺蝟皮等動物類,古書有載:牡蠣,始載於《本經》。味咸,微寒。歸肝、腎經。功效: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雞內金,始載於《本經》。味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具有運脾消食,固精止遺的功效。刺蝟皮,始載於《本經》。味苦,平,歸胃、大腸、腎經。具有收斂止血、固精縮尿之效。《隨息居飲食譜》記載:「煅研服,治遺精。」此三種藥物皆具有收斂固攝之功,三葯合用,兼顧脾腎,增強脾腎之固攝,補其先天後天之精,共奏固精之效。

  4 結語

秦國政教授在使用動物類藥物時,認為動物類藥物乃血肉有情之品,與人體功能相近,取其天人相應之意。因此,尊重自然規律,利用藥物的本性去治療疾病,充分發揮藥物的功效,使得在人身上進一步發揮本質,提高治療疾病的療效。當然,這些動物類中藥對於浩瀚如林的中藥藥材來說猶如九牛一毛,更多的有效的動物類藥材需要我們進一步開發、採集及進行臨床與實驗研究,以便在臨床上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素馨花)

劉復興教授是全國第三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是雲南省中醫醫院皮膚科的創始人。筆者通過學習劉復興教授治療帶狀皰疹的經驗,並用於臨床,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中醫學將帶狀皰疹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等,劉老認為本病初期多為濕熱火毒,後期多是正虛血瘀夾濕邪為患。因發病部位多在體側,皮疹單側分布,體側屬肝膽二經循行之處,故本病與肝膽二經關係密切。在發病過程中以「氣血不暢」為主病機,初期以濕熱火毒阻滯,氣滯血瘀為主,後期以氣虛血瘀或肝陰不足,氣血不暢,虛實夾雜為主,故行氣活血之法必須貫穿始終。治療時應以「止痛」為關鍵,同時注意「祛邪」與「扶正」並重,標本兼治,求本為要。

  1 辨證論治

根據劉復興教授經驗,本科將帶狀皰疹分為4個證型進行論治[1],經過多年實踐,證明,對於帶狀皰疹有著良好的療效。

1.1肝膽濕熱證證見皮膚潮紅,皰壁緊張,疼痛劇烈,伴有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小便黃,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治法:清熱利濕,活血止痛。方葯: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當歸、炒柴胡、炒梔子、炒黃芩、川木通、車前子、制乳香、制沒藥、蒲公英、全蠍、蜈蚣。

運用體會:本證是帶狀皰疹初起較為常見的證型,病性以實證為主。多在發病初期,體質壯實的患者多見。劉老以龍膽瀉肝湯清瀉肝膽實火。抓住病機的根本,輔以乳香、沒藥加強行氣止痛之功效。;全蠍咸寒,搜風通絡止痛之力較強,對於疼痛較重的患者,於配方中給予5~10 g,焙乾後分次沖服,《本草綱目》記載「蠍,足厥陰經葯也,故治厥陰諸病。諸風掉眩、搐掣,瘧疾寒熱,耳聾無聞,皆屬厥陰風木,故李杲雲,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蠍乃治風要葯,俱宜加而用之。」蜈蚣祛風,定驚,攻毒,散結,通行十二經脈,引葯直達病所,同時因其性溫,可佐制龍膽瀉肝湯苦寒之性,是劉老喜愛使用的藥物。本方功專力強,治療時應當中病即止,防止久服寒涼損傷脾胃。

1.2脾虛濕盛證證見皮膚淡紅,皰壁鬆弛,疼痛較輕,納差或腹脹,大便溏,舌質淡,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治法:健脾利濕,活血止痛。方葯:三仁湯加減。杏仁、生苡仁、白蔻仁、厚朴、法半夏、通草、淡竹葉、土茯苓、生蒲黃(包)、五靈脂、川芎、蜈蚣、全蠍。

運用體會:三仁湯出自《溫病條辨》是治療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於熱的方劑。本方氣行則濕化以白蔻仁、法半夏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薏苡仁健脾利濕,;通草及淡竹葉通利小便,使濕熱從下焦而去。三焦分消,健脾利濕,劉老常用於治療帶狀皰疹濕重於熱,屬於脾虛濕蘊的患者。[2]本方組方精妙,性平溫和,調和脾胃,尤其適合於脾胃不和及老年脾胃虛弱的患者。證見脾虛濕蘊兼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臨床療效較為肯定。筆者受次啟發用平胃散進行加減,以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也有較好的療效。平胃散與小柴胡湯相配稱為柴平湯。用小柴胡湯以和解表裡,平胃散以健脾制濕,二方合而為一對於有少陽證,同時兼有脾胃不和的患者也有較好療效。

1.3氣滯血瘀證皮疹減輕或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難以忍受,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澀。治法:益氣活血,通絡止痛。方葯:補陽還五湯加減。生黃芪、當歸、白芍、赤芍、生地、炒黃芩、川芎、制乳香、制沒藥、全蠍、蜈蚣、甘草、八角楓等。

運用體會:本方多用於帶狀皰疹後期,皮疹疼痛兼有氣血虧虛的患者。帶狀皰疹後期,濕熱之邪已去,正氣亦虛,經絡不通,故疼痛不適。運用本方時,筆者認為,患者舌、脈象是辨證要點:一般舌質較淡,伴有瘀點或是舌下靜脈迂曲;脈象較為細弱。

1.4肝陰不足證皮疹減輕或消退後,留色素沉著斑,感疼痛難忍,口乾,舌淡紅干,苔薄少津,脈弦細。治法:益氣養陰,通絡止痛。方葯:一貫煎加減。北沙參、當歸、生地、枸杞、麥冬、川楝子、川芎、炒黃芩、生蒲黃(包)、五靈脂、制乳香、制沒藥、蜈蚣、全蠍。

運用體會:本證是劉復興教授40餘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劉老觀察到一部分患者在帶狀皰疹後期皮疹雖然消退,但從舌脈象看瘀血不明顯,反有陰虛之象如口乾欲飲,心煩不適。劉復興教授依據「久病大病宜養陰」而選一貫煎。該方出自《續名醫類案》,主治肝腎陰虛,肝氣鬱滯證。辨證要點為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方中配伍少量川楝子,性雖苦燥,但入大量甘寒養陰葯中,則不嫌其傷津,反能疏泄肝氣,以利於氣機條暢,使補中有行,補而不滯。諸葯合用,疏肝於柔肝之中,使肝陰得養,肝氣得疏。本證的關鍵病機在於病程後期,氣陰兩傷,氣機不暢,肝氣瘀滯。

1.5其他除了以上四個證型,縱觀劉復興教授醫案及其弟子處方用藥,對於帶狀皰疹初起,部分濕熱之象不明顯的患者,此時如用龍膽瀉肝湯則過於苦寒,容易損傷脾胃。應當考慮風熱犯表之證,故劉老自擬貫防湯以辛涼解表,解毒通絡。方葯:貫眾30 g,防風15 g,粉葛15 g,滇重樓30 g,前胡15 g,蜈蚣2條。劉老認為:貫眾性味苦,微寒;清熱解毒。防風辛、苦,微溫;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粉葛甘、辛、涼;發表解肌,昇陽透疹,解熱生津。三葯為君,辛涼解表。滇重樓苦、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息風定驚,為臣葯,與君葯相彰,辛開苦降。前胡:苦、辛,微寒;降氣祛痰,宣散風熱,為佐葯。蜈蚣辛、溫;有毒;息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為使葯以防苦寒太過,且有解毒止痙之效。為辛涼解表之平劑。

運用體會:本方主要用於皮膚病屬風熱犯表者,辯證要點以時感畏寒,或發熱微汗,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等。運用本方時,以患者舌苔不膩,濕熱之象不明顯,兼有外感畏寒發熱之徵為最佳。

(荷花)

2 葯對運用

疼痛是帶狀皰疹最主要的臨床表現,也是患者最痛苦的癥狀,劉復興教授對於不同性質的疼痛,常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葯對,如:

2.1活血止痛藥對如桃仁、紅花、川芎等,適用於刺痛,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較輕者。

2.2通絡止痛藥對如乳香、沒藥、蒲黃、五靈脂,適用於病位較深,疼痛較重者。

2.3重鎮止痛藥對如牡蠣、龍骨、代赭石、珍珠母,適用於疼痛較重,嚴重影響睡眠及引起血壓波動者。

2.4毒麻止痛藥對如蜈蚣、全蠍、地龍,適用於損傷較重,疼痛嚴重者。

2.5緩急止痛藥對如白芍、甘草,取其酸甘化陰,適用於陰液損傷失於濡養,不榮則痛者。

2.6特殊用藥八角楓,為雲南本地藥材,功善祛風濕、通絡止痛,為風濕痹證科用藥。劉老認為八角楓功善祛風濕止痛,不僅有一定解表之力,還善走經絡,長於疏通經絡止痛。為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經驗用藥[5]。根和皮藥效最好。但是八角楓有小毒,過量使用常常會出現頭暈、嘔吐。目前,市面上所用藥物多為八角楓之根,毒性較大,雖小劑量使用也有明顯嘔吐作用。故多以外用為主,入外用湯劑之中,加強活血化瘀理氣之功效。

(臘梅花)

  3 外治法

清代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也包含了皮膚病外病內治及外病外治的理論。劉復興教授認為皮膚病外治一是應用藥物、針灸等治法,使葯直達病所,而使病癒;二是皮病外治,通過藥物透皮吸收,調理經絡、氣血、臟腑而治皮病之因使病癒。所以在治療帶狀皰疹時,常常使用外用藥以增強療效,常用的外用方是其自創的消炎止癢散及消炎止痛散。使用方法如下。

3.1消炎止痛散[組成]龍膽草、白頭翁、苦參、仙鶴草各等分。[方義]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龍膽草:清熱燥濕,瀉肝火;仙鶴草:收斂止血,殺蟲;苦參: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全方共奏:清熱燥濕,解毒止癢之功效。

3.2消炎止痛散[組成]桂枝、透骨草、三棱、莪術、八角楓、昆明山海棠各等分。[方義]桂枝溫經通絡;透骨草祛風、除濕、舒經、活血、止痛;三棱破血祛瘀,行氣止痛;莪術行氣止痛,破血祛瘀;八角楓祛風、通絡、散瘀、鎮痛;昆明山海棠:祛瘀通絡。全方共奏溫經通絡,祛瘀止痛之效。

急性期炎症明顯,皮疹以水皰為主時,一般以消炎止癢散加減;炎症消退或後期,皮疹結痂,疼痛為主時,以消炎止痛散加減。

加減運用:根據病因不同,劉老在上述兩方中加減藥物以進一步提高療效:。痛因寒甚者加川烏、草烏、川芎、靈仙;痛因熱甚加生大黃、生梔子、冰片;水皰多者加苦參、紫草。

(桂花)

  4 注意事項

蜈蚣雖可以開瘀解毒。「凡瘡瘍諸毒皆能消之,」但以下情況應當慎用或忌用。

4.1孕婦慎用蜈蚣有殺滅孕卵的作用,故孕婦當慎用。

4.2大皰、流滋多者禁用蜈蚣搜風走竄之力強,對水皰多、流滋多者,用之會加重滲出或破潰,應當慎用。

4.3對蜈蚣過敏者禁用應用本品皮膚癢甚、環形紅斑者,禁用蜈蚣。

4.4在使用蟲類葯時,要辨證明確,選葯確當,注意配伍,劑量,療程,對毒性大的藥物,使用應當謹慎,掌握邪去而不傷正。

(葛花)

5體會

帶狀皰疹雖是皮膚科常見疾病,但是多年來學習劉復興教授及弟子治療經驗不難發現,劉老治療時方葯靈活,不拘於定式。根據患者情況隨證加減用藥。對於藥物之性運用自如。重視患者脾胃及全身狀況。是值得我們年輕一輩學習的經驗。

對於帶狀皰疹的治療,本病初期主要的病機還是以濕熱為主。治療上應根據濕與熱之孰輕孰重,正氣之盛衰,隨證立法,依法定方。同時注意患者體質、脾胃及對藥物耐受的情況,選方用藥。對於濕熱較重,同時體質較為強健的患者,急則治其標,當清熱除濕以迅速緩解患者病情。但要注意中病即止,攻邪之法不可久用。對於脾胃不足的患者重心應當調整脾胃功能,助其運化,調其升降上下功夫。可用三仁湯,柴平湯等,藥物多用蒼朮、厚朴、陳皮、法夏、藿香、石菖蒲等運脾化濕,芳香醒胃,以利升降之葯。病程後期,多以「血瘀」為主,著眼點應該重點考慮「止痛」,藥物主要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為主。但是要注意到這類藥物容易耗氣傷津,故在治療的同時,還應該注意養陰。做到祛邪不忘扶正,理氣不忘護陰。

劉復興教授行醫40餘年來,對於帶狀皰疹的發病及診治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不僅總結前人經驗,同時又發展創新,提出了獨具特色的理論見解,筆者近年來根據其經驗治療多例帶狀皰疹患者,收到了較好的療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玉龍醫論 的精彩文章:

降溫了,您準備好了嗎?

TAG:張玉龍醫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