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方治咳喘 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經方治咳喘 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三拗湯

三拗湯,源於張仲景的三拗湯,後被《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收錄,由麻黃、杏仁、甘草三味葯組成。其麻黃:辛溫,辛則入肺,溫則散寒,質地體輕中空,輕輕上浮,有發散風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腫的功效;杏仁:苦溫,專入肺經,助麻黃溫散肺寒,下氣定喘;甘草:甘平,合麻黃辛甘發散而解表,合杏仁止嗽化痰而利肺,故三拗湯宜用於風寒外郁、腠理閉密、無汗的外感風寒表證。

三拗湯在咳嗽治療中的一般規律

1.風寒咳嗽,宜疏散風寒,宣肺止咳藥用麻黃、荊芥、薄荷、蘇葉、杏仁、防風、前胡、甘草、桔梗之類,若咳喘無汗,可用桂枝以助「汗」。

2.內熱咳嗽,宜疏風清熱,宣肺止咳藥用麻黃、黃岑、桑白皮、桑葉、菊花、銀花、連翹、杏仁、薄荷、甘草之類。

3.暑濕咳嗽,宜清暑滲濕,宣肺化痰藥用麻黃、薄荷、滑石、甘草、青蒿、前胡、貝母、黃芩、杏仁、銀花之類,神昏可加石菖蒲等。

4.燥熱咳嗽,宜清熱潤燥,化痰止咳藥用麻黃、北沙參、麥冬、百合、梨皮、桑白皮、薄荷、桑葉、杏仁、甘草之類,其麻黃應減輕劑量應用。

5.脾濕漬肺,宜化濕健脾,理肺祛痰藥用麻黃、制半夏、茯苓、陳皮、甘草、蒼朮、厚朴、杏仁、瓜蔞皮之類。

6.肺陰不足,宜滋陰養肺藥用麻黃、生地、麥冬、浙貝母、元參、甘草、桑白皮、桔梗、知母、杏仁、地骨皮之類。

上述各類型咳嗽的治療,除風寒咳嗽之外,都應用蜜炙麻黃,以緩其辛熱之性,其用量應隨病症性質、季節變化、年齡大小、個體差異而各有輕重不同,一般為 5-10克。

三拗湯合方

小兒喘咳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病,尤以冬春季節為甚。外邪客肺,影響肺的宣降,而上逆作咳是咳喘的共同病機,因此「宣肺」也就成為咳喘的基本治法,通過宣肺可以疏散外邪,消除病因,並可調理肺臟功能,使肺主宣發肅降的功能恢復正常而喘咳自除。現代應用上三拗湯治療小兒外感風邪咳喘為醫者所共識。又因本方組方簡單,小兒咳喘的症型變化多端,故本方在臨床上經常加味使用。

三拗湯合三子養親

主治:小兒寒痰咳喘兼食滯。

用量:炙麻黃3-10g,杏仁6g,甘草3g,紫蘇子3-6g,白芥子3-6g,萊菔子3-6g 。

小兒素體肺、脾、腎三臟後天不足,易留痰飲,復感外邪,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水谷不得運化而生痰,痰壅氣滯。內外合邪,則肺失宣降,而見咳喘氣逆。

三拗湯本有宣肺解表,治療風邪咳喘的功用,三子養親湯中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紫蘇子降氣化痰,使氣降而痰不逆;萊菔子消食導滯,使氣行則痰行。「三子」均系行氣消痰之品,根據「以消為補」的原則,合而為用,各逞其長,可使痰消氣順,喘嗽自平。寒象不顯則葶藶子易白芥子;虛喘加炙黃芪、太子參、防風、荊芥;表證明顯加桑葉、菊花、連翹、前胡;發熱加生石膏、青黛;咳嗽痰多加海蛤殼、紫蘇子、法半夏;咳嗽日久加款冬花、紫菀等。

三拗湯合二陳湯

主治:小兒咳喘兼痰濕證。

用量:炙麻黃3-6g ,杏仁3-6g ,甘草6-9g,法半夏3-6g,陳皮3-6g,茯苓6- 9g。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由於肺氣不足,衛外不固,易為外邪所侵;脾氣虛弱,運化失司,積濕蒸痰,上壅於肺。痰伏於內,膠結不去,遂成哮喘之宿根。遇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體倦等因素影響肺的治節、通調 、輸布、宣肅功能,使氣之升降發生逆亂,並觸動肺中伏痰,則痰升氣阻而發為哮喘。正如《證治匯補·哮病》所述:「外有非時之氣,內有膠固之痰,痰氣相搏,閉阻氣道」。三拗湯本有宣肺解表,治療風邪咳喘的功用,二陳湯方中半夏辛溫行散,體滑性燥,能燥濕化痰, 和中止嘔,消痞散結,健脾和胃;「除痰需行氣,氣行痰自消」,故用陳皮調脾肺之氣,達行氣燥濕、調中化痰之功;痰由濕生,脾健則濕去,濕去則痰消,故用健脾滲濕的茯苓;甘草和中補脾,生薑和胃,烏梅斂肺生津,使半夏、陳皮燥濕化痰而不傷陰。鼻塞流涕加荊芥、防風;咳嗽明顯加款冬花、紫菀;痰多難出加桔梗、浙貝母;納谷不香加焦山楂、神曲、雞內金;痰黃加魚腥草、黃芩;苔白厚膩加蒼朮、厚朴;汗多加黃芪 、白朮 。

三拗湯合蘇葶湯

主治:小兒咳喘兼飲停上焦。

用量:炙麻黃3-10g,杏仁6g,甘草3g,蘇子6g,葶藶子3-10g。

小兒素體虛弱,脾、肺、腎三臟後天不足,感受外邪、接觸異物,引動伏痰,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阻塞氣道而發病。肺的宣散肅降失常為其主要病機。故此,宣肺降氣是平喘的關鍵。予三拗湯合蘇葶湯。

三拗湯本有宣肺解表,治療風邪咳喘的功用,蘇葶湯中葶藶子苦降辛散,而性寒涼,故能破滯開結,降逆止喘,蘇子降氣消痰,平喘。麻黃與葶藶子相伍,寒溫互濟,一升一降,相得益彰,配合重用提高了療效。麻黃、葶藶子重用提高療效的根本是麻黃平喘 ,功效顯著,歷代醫家所承認。正如陳復正《幼幼集成》中說:「蓋哮喘為頑痰閉塞 ,非麻黃不足以開肺竅,放膽用之,百發百中 。」痰白清稀加半夏, 款冬花,咯痰不爽加制南星,咯吐黃痰加前胡、貝母,痰稠不易咯出加天竺黃,胸悶苔厚膩加厚朴、蒼朮,喘重加地龍、青皮、檳榔 、石菖蒲,肺脾虛加党參、麥冬、五味子、靈芝草 、黃芪 ,兼腎虛加熟地、補骨脂 、巴戟天等。

臨床驗案 1 風寒感冒

張某,男,6歲,12月6日初診。發熱2d,伴咳嗽,咳痰不爽,鼻塞流清涕,噴嚏,無汗,體溫38.5℃,口不渴,咽不紅,舌淡紅,苔薄膩,脈浮緊。治擬疏風散寒,宣肺解表。

處方:麻黃6g、苦杏仁9g、生甘草6g、荊芥6g、防風6g、紫蘇葉9g、桔梗6g、辛夷9g、前胡6g。2劑,每日1劑,水煎分4-5次口服。2劑後汗出熱退而愈。

按:患兒發熱無汗,鼻塞流清涕,為風寒外束之象。咳嗽不爽為肺氣失宣,兼見咽不紅,口不渴,舌淡紅,苔薄膩,辨證為風寒閉肺,故以三拗湯疏表宣肺為主方,合荊芥、防風、蘇葉以增強辛溫發散之力,加桔梗、前胡、辛夷以宣肺化痰通竅。葯後腠理開泄,汗出風寒得解,肺氣得宣而熱退咳止。正如《景岳全書·小兒則》所云:「其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葯可愈。」

臨床驗案 2 咳喘久不愈

黃某,女,2 歲,4月17初診。咳嗽半月余。患兒半月前因發熱、咽痛、咳嗽診為支氣管肺炎收住某院,經治好轉出院。現症見惡寒發熱,咳嗽不爽,痰多黏稠,甚時伴氣促,面色蒼白,胃納不佳,大便溏薄,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浮滑。聽診右下肺仍可聞及喘鳴音。治擬散寒宣肺,健脾化痰。

處方:炙麻黃6g、苦杏仁9g、生甘草6g、姜半夏9g、茯苓9g、陳皮6g、浙貝母9g、炒紫蘇子9g、前胡6g、桔梗6g、炒白朮9g。3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葯後熱退身涼,咳嗽好轉,胃納轉佳。

按:本案肺脾兩虛、痰濕內生而致肺炎遷延不愈,又感風寒,咳嗽加劇。「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其病本為肺脾氣虛,病標為風寒外束,乃標本均急之候,故用三拗湯散寒宣肺止咳,輔以二陳湯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前胡、桔梗助三拗湯解表,紫蘇子、浙貝母助二陳湯降氣化痰,白朮健脾燥濕,合二陳湯能收理氣滲濕、培土生金之功。全方配伍表裡同治,標本兼顧 。

編輯:甘 草 校對:奔跑的小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文化傳播 的精彩文章:

TAG:中醫文化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