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系列:變化中的中國人
書單推薦
1
本書初版於1911年,是辛亥革命爆發之前西方人觀察中國的代表作,涉及的內容很豐富,從談中國人的體格、民族精神,到描繪中國工業的前景、禁煙鬥爭,再到婦女的解放、當時的新式教育,等等。作者詳細記錄了東西方的文化衝突在當時的中國所引起的變化。今天閱讀此書,仍能感到作者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窗,用西方人的眼睛回望一個東方大國在百餘年前的社會百態。羅斯對中國當時各方面的狀況進行了獨到的觀察,並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見解。其對中國人口、環境以及禁煙等問題的討論,極富預見性和史料價值。
2
本書主要記述了1844年以前的20年間中國南部的社會生活情景。亨特是鴉片戰爭前廣州僅有的幾個懂中文的外國僑民之一,在中國生活長達40年的時間,經歷了中西關係深刻的變化,對中國社會生活的情形有一定的了解。書中描述外商在廣州口岸活動的情形,對當時廣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並觸及到廣州下層社會的眾生相。具有關於早期中西關係和中西貿易的史料價值。其中不少資料被中外研究者一再引用。
3
本書初版於1902年。作者不是漢學家,不是人類學者,卻是一位"風一樣的女子」,幾乎游遍當時所有通商口岸,對一路風光人物、民俗百態娓娓道來。描述性的內容、女性特有的視角,和散落各處的金句,彷彿一面別緻的鏡子,照亮了一個時代。借她的雙眼,你可以管窺19世紀末中國的面貌。值得一提的是,書中談起作者同李鴻章的對話,以及她為反裹腳陋習做出的努力。這位外國人看中國人的奇怪勁兒,或許跟現在我們看那時的中國人一樣吧。
4
本書是英國訪華使團於1792年9月至1794年9月訪問中國期間及往返途中的見聞記錄。作者對使節的公開活動進行了較為忠實的敘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的社會狀況。他亦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圓明園的宮殿、萬里長城的情況行諸筆墨,描述了使團成員逗留清廷時的種種感受,筆觸充滿異樣情味。而其中對18世紀中國的人文風貌、宮廷生活的描繪和對兩國迥異風俗的對比觀察,尤其具有研究和參考價值。
5
乾隆時期,龐大的英國使團飄洋過海來到中國。本書是該使團負責人之一斯當東綜合這些資料後的集成之作,以西方人的視角,對乾隆盛世的中國社會作了面面俱到、具體而微的觀察和思考。該書出版後,轟動了當時的世界,從此成為西方漢學家論述18世紀中國社會最權威的資源和依據。 本書翔實記錄了1792-1794年使團航海到中國謁見乾隆皇帝的經過,其價值不僅在於它是以西人眼光對清朝社會的全面審視與觀察,更在於其完整航海行程與日誌、沿途國家與地區的社會風貌,甚至動植物種類記錄,對我們了解18世紀末期整個世界的經濟人文狀況,並在此背景之下重新思考中國的地位都大有裨益。
TAG:復興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