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圖說:羅塞塔號的悲壯謝幕,完成了「登陸」彗星的最終使命

圖說:羅塞塔號的悲壯謝幕,完成了「登陸」彗星的最終使命

在過去的兩年里,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一直在彗星的周圍漫步,在最後一刻還在向地球發送數據。

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於2016年9月30日完成了撞擊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歷史性任務。歐洲航天飛行中心的科學家們於下午一點十九分收到了該飛行器的「著陸」信號。

「我可以保證這是一次成功的歷史性的撞擊,」派特里克.馬丁,羅塞塔號的任務指揮官在宣布任務結束時說。「永別了,羅塞塔,你完成了使命。」

彗星是一種及其古老的天體,四十六億年前在我們的星系內形成。 探索彗星的結構、成分和運動規律將為我們了解星系的起源提供線索,並為科學家們提供更為詳實的有關我們地球生物起源的線索。

過去人們也進行過數次針對彗星的近距離無人探索。美國宇航局於2006年進行的「星辰」任務甚至收集到了懷爾德2號彗星的塵埃並返回到了地球。但羅塞塔號卻首次達成了圍繞彗星的軌道運行,並第一次跟隨該彗星行進到靠近太陽的位置,最終把探測器降落到彗星的核心上。

這次的著陸標誌著這項花費高達13億歐元、耗時超過十年的雄心勃勃的計劃圓滿結束。羅塞塔號飛行器於2004年三月升空,向太陽系深處巡航了十年以上,探索了長達四十億英里的距離,它與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於2014年8月相會。三個月後,羅塞塔號釋放了它的彗星表面探測器「菲萊」。意外的是,它並沒有按照計劃降落在彗星表面,而是在前往阿比杜斯區域的峭壁表面前停擺了兩次。羅塞塔號後來才發現了菲萊的最終安息之地。

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於1969年在木星和地球之間的軌道上被觀測到,這顆直徑4公里的彗星以每6.5年一周的頻率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旋轉著。如今這顆彗星正在返回木星軌道的路上前進著,而羅塞塔號也伴隨著它一起返回,羅塞塔號靠太陽能驅動。羅塞塔號著陸後停止向地球發送數據,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將不會知道它是否會像菲萊一樣在著陸後翻滾或反彈。

歐洲宇航局已經公布了羅塞塔號在它墜往彗星表面途中傳回的最後畫面。 「這太不可思議了,」羅塞塔號的相機首席調查員霍格爾.希爾克斯在他展示探測器的最後畫面表示。

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是一個重力稀薄的類海綿體天體,所以羅塞塔號的著陸更像是一個慢動作的接觸,而不是劇烈的撞擊。這個飛行器耗時14小時,飛行長達20公里,前往彗星表面。歐洲宇航局官方預計這次衝擊的速度約3.2公里每小時。

這場手動的著陸為歐洲宇航局的科學家近距離觀察彗星表面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們終於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彗星,而不是像往常那樣從軌道上觀察,」羅塞塔項目工科學家之一,馬特.泰勒向宇宙空間網表示。「我們以往是從兩公里外觀測彗星表面,但這次降落,可以讓我們在2公里以內觀測其表面。」

這次自殺性的下降同時還給羅塞塔號上一套用於測量彗星表面冰和氣體位置變化的儀器以用武之地。 羅塞塔號的最終棲息地是一片位於這個「小黃鴨」形狀彗星的「鴨頭」位置的一小片平地上。

這個特殊的地點存在著數個百米直徑,並高達五十米的噴塵坑。這些噴塵坑正是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羅塞塔號上的儀器在它的最後時刻到達前觀測的。這些坑的牆壁似乎點綴著「雞皮疙瘩」,這可能是早期彗星逐漸累積的標誌,被稱為彗星沫。

這次任務為人類帶來了很多令人吃驚的發現—首先,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表面擁有大量的冰水混合物和分子氧,及其多樣的地形和海綿狀的內核,這僅僅是大量發現中的一部分。羅塞塔計劃的科學家們仍然有海量的數據要去分析。所以即使今天這個計劃正式結束,但後續的工作並沒有完結。

「我們有約80000張畫面要去分析,」穆罕默德.艾瑪利,一名來自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羅塞塔號望遠鏡團隊的博士後研究員在接受採訪時說。「這些夠我們忙上很多年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掃盲小分隊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說,太陽正在變老,對太陽系的控制變得越來越弱,會否影響人類的生活?

TAG:掃盲小分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