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共享故事還在繼續,悄然興起的共享體重秤蠢在哪裡?

共享故事還在繼續,悄然興起的共享體重秤蠢在哪裡?

2016年興起的「共享單車」,成了「共享經濟」最好的傳教士。打上「共享」名號的各式產品開始層見迭出,帶來了市場需求分化,卻也正在成為浪費資源、騙取錢財的新道路。

比如,在花樣繁多的關於「共享經濟」的套作里,「共享體重秤」正在中國一些地方悄然興起。

從朋友圈到微信群,近些日子「共享體重秤」的宣傳屢屢出現,讓我既為自己好友圈的劣質而感到臉紅,又同時為這種「反智」產品本身感到驚異。

某微信商城運營商開始宣傳一款體重秤產品

在利益驅逐之下,「共享體重秤」真成了那顆裹上糖衣的春藥——甜味過後,服用者盡情自嗨,圍觀者也跟著蠢蠢欲動。

「共享經濟」呼聲不減,好產品和壞產品交錯其間,魚龍混雜。資本演戲,模式包裝,種種亂象叫人紙醉金迷,也讓人不知所措。「共享體重秤」宣揚的運作模式和基本商業邏輯的背離,往好了說,不過是俟河之清;往不好了說就很簡單,這叫「非蠢即壞」。


蠢在哪裡?

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不同,前者完成的產品資源到用戶的連接,是基於經濟剩餘。如果沒有閑置資源(閑物)或閑置時間(閑時),那麼共享本身就失去了「共享」或言之「分享」的標的。

比如更早的Uber,司機和用戶基於「用車時間」連接閑置汽車和需要用車的用戶兩端,它讓私家車這一私人物品不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從而向外界釋放資源的使用權。

所以,如果說Uber和滴滴這樣的出行革命是共享經濟還有一些基本論據,形如「共享體重秤」這樣的產品,其本質就不是共享,而仍然是由企業採購,向特定人群售賣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按需經濟」。

概念上的混淆,如果還情有可原,那麼對用戶使用場景進行錯誤解釋,就著實難以辯解了。

市場上的「共享體重秤」,玩的都是加盟模式。什麼叫加盟?說得直白一些就是向代理要錢,和微商押注渠道異曲同工。

「共享體重秤」的運作模式是,首先需要各城市(區縣)代理商打款進貨,後者在線下尋找合作的商家,然後以免費提供「稱重服務」的說辭,爭取到機器在店鋪門口的放置權。按他們的說法,由於「共享體重秤」上面有電子顯示屏,它即可以作為商家投放廣告的終端,也可以借「掃碼關注公眾號」從而免費稱重這一形式,成為收割線下「稱體重者」這類自然流量的工具。

隱含假設是一把鋒利又纖細的刀,既對你造成了傷害又很難發現流血的傷口。在這個被他們大肆宣揚的產品邏輯里,就至少存在著這麼幾個被隱含了的前序假設——一是在商家門口鋪設體重秤是合理且被接受的,二是在「體重秤」上投放的廣告是有效的,三是有足夠多的用戶願意使用體重秤。

毫無疑問,商家門口存在過往客流,這個消費場景確實存在。但問題在於,商家門口鋪設體重秤是不是能夠放大到店消費的概率。需要注意的是,在A門店店門口「秤體重」的人流,並不等同於要購物的人流,更不等於要進A門店消費的人流。

如果店門口的人多了,就能解釋為對自身商業的助力,那麼線下零售這件事情就太簡單了,只需要雇幾個服務員專職在店門口派發紅包就行,因為那一定會讓你的店排起長龍。

多業態多維度的門店經營方向,還不僅僅是收窄了「共享體重秤」運用範圍的問題,而是這條路本就是死路。想寄希望於藥房或夫妻店,仍然不是解決方案——藥房門口擺上體重秤,場景確乎合理,但並不會被藥房接受。原因在於,藥房本就有了免費的秤,為什麼要替換成需要「掃碼關注公眾號」才能稱重的秤?

那麼,「共享體重秤」上的廣告,是不是有效?電子屏幕確實可以成為廣告投放的選擇地,但需要投放廣告與投放廣告在體重秤上,仍然是兩碼事。每個小區的居民都要吃飯,就此就認定在小區樓下開飯店就一定有人來,只會顯示出邏輯的荒唐和可笑。

電子屏幕廣告要有效,必須要兼顧環境的封閉、高頻次的觸達,以及精準的人群劃分。在店門口的廣告屏幕,首先不封閉,意味著用戶可以避而不見,這也是電梯樓宇廣告和電影廣告的價值根源。其次,觸達不高頻,信息冗餘的時代,體重秤上的小屏幕依賴的是「過路者」的流量,如果這個方式可以傳遞價值,那麼分眾傳媒應該哭暈在廁所了。

還有最最重要的是,廣告必須要提人群劃分,提精準投放。廣告的目的是鎖客轉化,現在的「共享體重秤」倒好,避而不談廣告分發技術,直接把門店自己搬上這塊小屏幕。這就好像店家開了店,印製的宣傳單全部放在店門口自己取閱,別人的廣告是走出去,「共享體重秤」卻在教人悶聲發大財。嗯,聰明極了。

為了獲得門店的同意,他們給你出得辦法是——把粉絲給出去,把租金撒出去。意思是,「掃碼關注公眾號」的公眾號可以換成門店的,再不行就直接每月向門店支付租金。這兩個方法就更蠢了,關注公眾號得來的用戶,已經是代理商唯一的獲取之物,現在還讓你把這塊資源讓渡給門店,運營者整個過程不僅交了體重秤的智商稅,到頭來還得給門店貼錢。

某共享體重秤廠商官網截圖

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他們心壞。


壞在哪裡?

微商的恐怖之處在哪裡?不是說它的利潤,而是它依賴渠道鋪貨,產品好壞本身的重要性,讓渡於渠道鋪貨的能力。只要尋找到下游渠道的接盤俠,上游就可以獲得利潤。

下游的死活誰會在意呢?產品賣不出去有萬能金句回懟:所有財富都是靠自己奮鬥得來的,我們提供的只是一個平台,賺錢不賺錢還是靠自己......

對商業邏輯的背離,對使用場景的漠視,都沒有影響他們對代理商的嗜血——

發現了嗎?整個過程的最弔詭之處,在於代理商一直在掏錢,而沒有直接的進賬。投入帶來的唯一回報,就是自己公眾號上漲的那些粉絲。也難怪,「共享體重秤」的宣傳官網上,宣講的全是地方公眾號運營者的痛處,從「增粉慢」到「本地粉絲難獲取」,不斷強化粉絲獲取的不易,就好像「共享體重秤」註定成為他們的救命恩人。

這些從掃碼關注公眾號而來的粉絲,能不能抵消掉採購的支出和給門店的租金?這個問題最有意思的點在於,它尤為巧妙地將盈利模式的討論,轉移到了對地方站運營者自己的運營能力高低的評判上。

地方公眾號的運營者,遵循頭部、腰部、尾部的市場平均份額比例。頭部的多賺,腰部的微賺,底部的虧錢。其賺錢與虧錢本身,第一重要的是運營模式和業務方向,粉絲量只是結果而不是決定勝負的首要關鍵。也就是說,吸來的粉絲,能否真有一個幾元的價值,最終要回到公眾號自身的運營能力上。那些投入了資金和精力卻沒有賺錢的代理商,被隱藏在了賺到錢的光鮮案例之下。

可是,賺錢的固然一直在賺錢,虧錢的反倒虧得更多,賺錢不賺錢,和一個體重秤之間,有多大的關聯性?

成功偷換概念之後,體重秤被層層包裝,最終誘騙代理商們交錢,就像圈了一群吃了黃蓮的苦主。

所以,給代理商出謀劃策,甚至建議代理商給租金從而交換店門口的小空地,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代理商能夠把產品鋪出去,因為只要成功鋪出去,鍋就可以甩給代理商自己了。

這人心,可以說是非常的壞了。

某共享體重秤廠商官網截圖

但是,還有更悲涼的事。就像前段時間錢寶網被查,網上仍然有那麼多人死心塌地的搖旗吶喊。要承認,韭菜是總割不完的,而更恐怖的是,韭菜總會忙著給你解釋,自己不是韭菜。

而至於收割者,已經轉移陣地,開始編寫新一波的「全球首創」、「革命新品」、「商業顛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一款家庭雲存儲產品,如何做到普惠共享?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