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靠什麼法寶欺負強大的宋朝?
大宋王朝對外用兵屢屢受挫,原因除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弱化武將權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的改革。
趙光義改革的原因,一共有三條。
原因一,國家需要,必須擴招。
咱們都知道,宋朝篡奪了前朝的江山,趙匡胤更是全盤接受了後周的官員。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宋朝並不缺少官員,所以太祖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錄用。然而,伴隨著宋朝不斷地統一天下,兼并的割據政權越來越多,官員數量不足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看看這張兼并天下的數據表吧:
建隆四年(963年),宋滅荊南,得3州;同年(963年),宋滅湖南,得14州;乾德三年(965年),宋滅後蜀,得46個州;開寶四年(971年),宋滅南漢,得60州;開寶九年(976年),宋滅南唐,得19州。
根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在滅掉上述政權後,到宋太祖末年,宋朝共有297個州,縣1086個,而太祖一朝一共錄取了188個官員,平均每州不到一人。因此,太宗登基即位的時候,全國的官員根本不夠,邊疆的官吏更是嚴重缺乏
所以太宗皇帝玩命擴招,是由當時的現狀所決定,這並不是什麼草率之舉。
人員缺乏,是趙光義玩命擴招的第一個原因。
原因二,興文抑武,文人治國。
咱們都知道,趙匡胤在建立宋朝後,他使用了杯酒釋兵權、調地方精壯部隊入京、實習更戎法、完善樞密院等政策。這些政策雖降低了武人的地位,抬高了文人的地位,但是統一天下的戰爭還沒有結束,所以太祖還是需要武人,因此在選拔人才時,宋太祖還是以武將為主。
有一個例子,就能很好地反映太祖對人才的選拔標準。
話說開寶八年(975年),趙匡胤在殿試的時候,他告訴這些舉子們:「我出三道題,你們誰先答完,且沒有錯誤,他就是金科狀元。」結果呢,有兩個舉人同時交卷,內容也完全正確。
由此勝負難定,無法區分兩人名次。
要知道,這種事情如果放到別的朝代,大不了重考一次,或者讓他們並列冠軍,這都是可以的。然而,趙匡胤是怎麼解決的呢?
根據《王照新志》記載,趙匡胤下令:你們兩人打一架,誰贏了,誰就是金科狀元!
大家好好地想像一下吧:堂堂大宋王朝神聖不可侵犯的金鑾寶殿,就在趙匡胤的這道聖旨下,瞬間變成了殊死肉搏的擂台了,真是讓人看得瞠目結舌。
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也。
後來,一個叫王嗣宗的人最終勝出,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神奇無比的一個狀元。
這個故事充分反映了宋太祖對文人的態度,雖重文輕武,但還是希望武力佔優,所以說,文人的春天,還遠未到來。但是,等到了太宗時期,太宗進行了井噴式的擴招,基本上把全國的官員換了一次血,並把這些「武力尚存」的官員,全部替換了一遍。
至此,全國上下,由中央到地方,由地方到邊疆,文人完全取代了武人,他們不僅向世人宣布了一個「興文教,抑武事」的思想,更開創了一個文治的時代!
這,就是趙匡胤玩命擴招的第二個原因。當然了,下面這個原因,才是趙匡義井噴式錄用人才的根本原因。
第三個原因,培養親信,籠絡人心。
宋太宗這樣大張旗鼓地擴大科舉考試規模,除了錄用更多的文人外,還有一個非常直白的目的——收買人心。
事實也正是如此。
通過這次科舉考試,趙光義開始了對宋朝的改造,他要讓每一個人都高喊自己的名字,永遠對自己感恩戴德,並從內心深處去掉太祖時期的陰影,且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永久烙上只屬於自己的印記。
除此之外,為了讓讀書人繼續對自己感恩戴德,趙光義還下令,以後每次考中的進士們,都要從東華門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出去,並以唱名的方式昭告天下,以顯示皇恩浩蕩,重文輕武、榮耀文士,並由此成例。
至此,宋朝文人們的春天,終於隆重來臨;武人們寒冷的冬天,也就此開始。
這樣真的好嗎?
幾十年後,當帝王的勳章、戰士的胸膛,根本比不過文人一篇臭文章時;當宋朝一代臭嘴韓琦,對一代名將狄青叫囂「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時;我真的不知道,當時的那種局面,是好還是壞。
TAG:山東影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