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給孩子最恰當的「挫折教育」

給孩子最恰當的「挫折教育」

從小在家長的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抗挫折能力不強,他們一旦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困難,總是第一時間向旁人求助,或乾脆選擇「消極面對」——不是任性哭鬧,就是推脫逃避責任。家長在責怪孩子脆弱的同時,似乎又不得不反思一個問題: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為他們創設過面對挫折的機會嗎?

眾所周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自然也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里,從來不缺少關懷與呵護,也從不缺乏鼓勵與表揚,唯一缺乏的,就是有關失敗的體驗。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這位「成功之母」,卻往往被家長以愛的名義驅逐。身邊大部分家長,只要孩子一遇到難題,就會想方設法地提供幫助。殊不知,正是家長這種看似「無私」的愛,讓孩子變得愈加脆弱。

想要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要懂得放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已經可以獨自處理一些事情了,但他們遇到困難時,總喜歡找父母幫忙,覺得這樣做最省時、省心。這時,父母要狠下心說「不」,讓孩子自己嘗試,避免他們產生依賴心理。即使孩子的要求合理,但如果提出的時間或場合不對,也不能答應。家長可以趁這個機會告訴孩子,向別人提出請求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需求,還要考慮對方的感受。不隨便答應孩子的請求,就是讓他們認識到「遭遇拒絕」是生活的常態,這一點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打著『愛』的旗號,剝奪孩子實踐的機會」,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做家務就急忙阻止,怕他們受傷,也怕耽誤學習的時間。有的家長總是將「你不會做,別動,我來」作為口頭禪,替孩子包辦一切。孩子自然也就樂享其成,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關愛」。從沒有經歷過挫折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如此一來,他們就會變得灰心、一蹶不振,無法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克服困難、解決難題。

還有些家長「包辦」了教師布置的所有手工作業,孩子只需要在作品完成後拍照就行,美其名曰「節約時間」。可事實真的如此嗎?缺少實踐鍛煉的孩子,往往缺乏創新精神,動手能力也很弱。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自己做,家長在一旁稍加提點,並適時鼓勵孩子:「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緊!勇敢地展現自己的創意吧!」

家長要在生活中告訴孩子,成長的路上,從來都是「風景與險峰並存」,要讓孩子學著承擔責任。男孩孫雲濤和同伴由於一時貪玩,刮花了小區里的兩輛汽車。他的父親得知後,先是帶他登門致歉,然後對孩子說:「車是你刮花的,你要負責。我可以暫時替你墊付修車費,但在以後的日子裡,你要用自己的勞動償還這筆費用。」這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主動認識自己的過錯。

新的一年開始了,父母開始試著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吧!凡事讓孩子自己做,不過於保護、寵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遇到困難時勇敢面對,才會真正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新聞 的精彩文章:

《人類一敗塗地》:與其孤零零地受苦,不如多人一起智障

TAG:搜狐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