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造寺祖師慧雲法師創建大相國寺
原標題:唐代造寺祖師慧雲法師創建大相國寺
慧雲,唐代高僧。世稱造寺祖師。據宋·釋贊寧《慧雲傳》載,慧雲俗姓姚,湖湘人土,性識精明,氣貌疏朗」,十歲即有出塵之志。他初從南嶽初祖禪師,稟承慈訓,至弱冠,罷講科而專營福事,立事絕私,士庶欽揖。後出遊各地務在勸人,隨處修葺寺宇二十餘所,皆功成不宰。
唐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慧云云游觀梁苑(今開封禹王台一帶),夜宿繁台,觀汴河北岸有異象衝天,至天明入城尋視,其地乃為歙州司馬鄭景宅北園池沼。慧雲徒步在汴河岸上觀看,「見(池沼)瀾漪中有天宮影,參差樓閣,合沓珠瓔,門牖彩繪,而九重儀象,逶迤而千伏,直謂兜率之宮院矣。」慧雲觀此瑞象,心中非常歡喜。他曾聞智嚴經上說,「琉璃地上現宮殿之影,此不思議之境界也」,遂決心將來在此建梵宮(即寺院)。
慧雲掛錫於安業寺,後至濮州報成寺。他發願為國募造彌勒像,舉高一丈八尺,募人出赤金。由於他善於宣傳勸化,捐款施物者絡繹不絕,錢物堆如山丘,於是又請能工巧匠,鑄成了彌勒佛像,極奇偉。到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慧雲擬在福慧寺東廊南隅造別殿,以安彌勒聖容。他剛購置材料,方議版策,因有寺僧持異議而作罷。
第二年,即景雲二年(711年),慧雲於福慧寺經坊北,購得鄭景宅園,方事興工,掘得古碑,即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乙亥歲置建國寺之碑記,人皆稱異,驚嘆不已。慧雲即將擴建福慧寺別殿改名為建國寺,並迎彌勒聖容安於殿內。
延和元年,刑部尚書王志愔為採訪使,到了浚郊宣敕:「凡寺院無名額者,命令撤毀,所有佛像收入近寺供奉。」
唐睿宗
也就是說天下寺院進行審核發現未經許可私建者一律撤毀,所有銅鐵佛像收入附近寺院。故而,正在興建中的建國寺由於有自發性質,其做撤毀也就不足為怪。況且當時的撤毀非法寺院是一場具有全國意義的運動,並非針對建國寺一個。所幸的是,在建國寺被迫撤毀、並將佛像遷入附近的安業寺的過程中,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變化。
慧雲在彌勒像前焚香懇禱,聲淚俱下的說:「我若與此有緣,當現奇瑞以驚悟群心。」
稍傾彌勒佛像將被搬動之時突現金光,照耀天地,滿城士庶,皆嘆希有。遠近傳聞,爭來瞻禮、施捨如山。
這不僅驚動了汴州滿城百姓,也使監督撤毀事宜的王志愔為之動容,不得不如實上奏,請求唐睿宗特別恩准將其保留下來,唐睿宗本是個篤信佛法的皇帝,不久後便准其所,允許將建國寺保留,並下詔將安業寺併入該寺中。這樣,建國寺終於獲得了皇帝的承認,有一個合法的身份。此後,慧雲又進一步募集了些錢款,朝廷也拔來一部分捐資,中書舍人賈曾、侍郎崔詔、給事中廬逸等人也主動捐獻俸祿,使之得以建造完畢。
延和元年(712年),建國寺按照當時寺院統一由皇帝敕建並御賜寺名的慣例被唐睿宗賜名為大相國寺,以紀念他由相王登上皇帝寶座的歷史。數日之後,已經退位的睿宗又親自題寫了大相國寺匾額,使其身份進一步合法化。這樣,大相國寺便名正言順地登上了歷史舞台。
來源:大相國寺梵樂團
TAG:汴梁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