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從來都不曾死去,他只是一個缺席者

孔子從來都不曾死去,他只是一個缺席者

引子

前段時間的一天晚上,我們一家人一起去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尋夢環遊記》,看完電影之後,我的兒子說:這個電影真好看,我都看哭了。

我也很感動,特別是那個快要被他女兒忘了的埃克托說了一句話「回家」,讓人了解了不求回報的愛是什麼。我跟小加講,一般死亡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大腦死亡,宣布你的思想結束了,第二個是你的心臟停止跳動,宣布你的生命結束了,最後一個就是你被活著的人給忘記了,這叫做終極死亡。小加說,媽媽,孔子他就沒有死亡,他總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天天學論語,天天說他的話,他不會死的。

是的,孔子從來不曾死去,他只是一個缺席者!

今天我就跟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孔子的思想,以及小學生學論語的重要性。

從沒落貴族到聖人的逆襲

孔子出身微寒,他是春秋末期人,也就是2500年前的人,那時正處時代巨變之中.我們是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文明,雖然有很多諸侯國,但都是同質型的國家,因此為了土地天天在打仗,土地多,人多,就可以兼并更多的國家,不像海洋文明,是異質性的文明,國家之間可以進行交換。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遺民,他的封地在宋國,後來他的先祖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就只好逃到魯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

孔子的父親叫做叔梁紇,是一個力大無窮,身材高大的人。叔梁紇的大老婆連續跟他生了九個女兒,叔梁紇不服,娶了第二個老婆,倒是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孟皮,可這個兒子腿有點不好。我們要感謝叔梁紇的再接再厲和不懈努力,娶了第三個老婆,生了個健康的兒子,名叫孔丘。孔子出生的那一天是9月28號,現在台灣把9月28日,當作教師節,這就是用來紀念孔子的。此時,孔子的母親顏征在18歲,而叔梁紇已經72歲了。

孔子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顏征在就帶孔子回到娘家。孔子17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孔子想把他的母親和父親合葬,但找不到父親的墓地,就只好做了一個衣冠冢,算是合葬。

因為孔子是一個沒落的貴族,所以生活條件不太好。孔子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就是說,我年輕的時候出生卑微,所以我什麼雜事兒啊,卑微的事情我都做。

18歲時,還在服喪的孔子參加季氏的宴會,季氏的家臣陽貨就拒絕他,不讓他去參加宴會,這說明,當時的主流不承認孔子是「士」的身份,把孔子當作平民來對待。孔子那時真是心都涼透了。

古代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天子,諸侯,大夫,士,士則是最後一個等級。這些階級身份在古代很重要,只有有身份才能學習文化知識,才能去沙場建功立業。我們看古代的戰爭片時,經常聽到將士、壯士等詞,古代打仗的都是士一個級別的人物。但這時孔子連士都算不上了。那怎麼辦呢?還不是只有默默的努力。

孔子20歲結婚,21歲生娃,當時魯國的君主就送給他一條鯉魚,孔子很高興,就給他的兒子取名叫做孔鯉,字伯魚,可見孔子通過了三年的努力,在當時已經得到了國君的認可。這三年的時間裡,他邊自學邊思考,做了很多事情,並且做什麼成什麼,很快就有了一定的名氣。比如說,倉庫管理、喪葬儀式,就是前面說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30歲時,孔子就辭去了公務員工作,自己開辦私學收學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辦私學的老師。我們知道,在古代只有貴族才可以去接受文化教育,平民是不可以的,但是孔子他就首開先例收平民,只要願意來學,那麼我就願意來教,所以有一句話叫做有教無類。並且影響非常大,現在民間還有一首歌謠或者一副牌的內容,就是來說孔子收徒的:

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

這牌上的字,就是告訴每個讀書人,都要敬重先師孔夫子。

上大人是指的孔子,丘乙己就是指的孔子以及他的出生年月,他收了大約3000個學生,有72個賢人。在這裡面,就有八九個是他最得意的學生,稱之為孔門十哲。

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的仁,希望能夠大家都崇尚禮儀。所以古代的人就根據他的主要思想,編成兒歌,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

三恆之亂後被迫周遊列國

孔子35歲的時候,發生了三桓之亂。季氏是當時魯國君主魯昭公的大夫,和昭公同一個祖先,昭公要祭祀,季氏也要祭祀。諸侯祭祀的規格是42個人的歌舞樂隊,大夫用的是32人的歌舞樂隊,如果按著這個來,就沒什麼事,但是,季氏用的是64人的歌舞樂隊,把國君的42人拿了12人走了,用的是天子的規格,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天昭公要祭祀,發現沒人了,問到哪裡去了,說是到季氏家裡去了,當時昭公就氣壞了,發兵討伐季氏。季氏一看,說我不對,我流亡好吧,我到別的國家去行不行?魯昭公說,不行,非得殺了你,後來季氏就聯合了兩個大夫,一起把魯昭公給趕走了,這就是三桓之亂。

魯昭公被趕走了,孔子也就就離開了魯國,到了齊國,齊國對他也很不錯,要給他田地俸祿,但是晏子不同意,晏子就是晏嬰,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輔佐齊國三代君王,大約有50年,晏子不同意的原因是,孔子無功無勞,給他這麼好的待遇,怕人不服呀!齊景公只好爽約,於是孔子在齊國也呆不下去了,就只好回到魯國。

36歲他回到魯國做官,學問做得還不錯,看著魯國做得越來越好,變得強大起來了,旁邊的鄰居齊國,覺得如果繼續這麼強大下去,那齊國不是很有危險感嗎?齊國趕緊又給魯國送美女,然後破壞魯國和孔子之間的關係。55歲的時候,孔子只好被迫出走,開始周遊列國。

「喪家之狗」和絕糧陳蔡

當時周遊列國,可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去美國、英國什麼的,其實範圍不超過今天的河南、山東兩省。他在外面漂流真的很辛苦,有時候還會有生命危險。

有一次在他去宋國的路上,經過匡地,河南的一個地方,被人圍困,因為他長得像陽虎,陽虎曾經傷害過匡人,子路生氣地準備上去對著干,孔子就阻止了子路,「哪有修仁義道德的人,改變不了世俗的凶暴呢,不學詩書,不修禮儀,這都是我的錯。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來,子路,你來唱,我來和。

於是,孔子拿出琴和學生一起和,這時匡人明白,這不是那個傷害他們的人,而是一個道德修養高、彬彬有禮的人,於是放下兵器回家了。孔子以德化人,扭轉了局面,也傳承了中國的文化。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在城牆東門旁發獃,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

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一個人的)外形、相貌,是細枝末節(或「不重要的」)。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論語中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叫做絕糧於陳蔡。孔子聽說楚昭王是一個有德的君主,於是想要去投奔楚國,但那個時候,天天打仗。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沒有糧食了,那怎麼辦呢?學生們都餓得不得了,孔子就說,我來為你們唱歌吧,就是在那樣的環境之下,不會因為時勢、環境的惡劣,能保持自己的心境,豁達開朗。

後來季桓子快要去世的時候,就跟他的兒子說,唉,孔子年紀也大了,別讓他老人家在外面漂流了,趕緊把他接回來。當時的謀士說,你爸爸沒有實行孔子的仁政,遭人笑話,如果你要把孔子接回來,你不聽他的又招人笑話了,那怎麼辦呢?所以這個謀士就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說你把孔子的學生接回來,他們兩個比較好管理。孔子在國外等啊等啊一直等,結果等來了消息,是把孔子的學生冉有接回去,冉有就回去了,子貢就跟這兩個同學說,老師年紀大了,一定要找個機會把老師接回去。

有一次冉有打了勝仗,魯公問他是跟誰學的兵法,冉有說是孔子教的,這之後孔子才回到了祖國。這一年,孔子68歲。回到魯國之後,他就專門從事文化典籍工作,直到73歲去世。

縱觀孔子的一生,我們知道孔子是一個非常勵志的人物。不會因為自己的出生,或者說因為自己的環境而放棄自己,他堅持不斷地學習,成為一個聖人。

孔子去世後,他的學生自願為他守孝三年,子貢又為他守了三年,總守了六年。孔子的學生就圍著孔子的墳墓安家,後來就成了孔林。

論語中出鏡率最高的三個學生

第一個是顏回,比孔子要小33歲。 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是被孔子稱之為好學的人,不遷怒不貳過。他看起來笨笨的,但是他都學進去了。孔子在匡地被圍困的時候,顏回趕了過來,孔子動情地說:「吾以汝為死矣。」我還以為你已經死了呢,顏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意思是說,您活著,我怎麼敢死呢?

第二個學生是子路,我把他稱之為是最喜歡孔子的學生。他負責做孔子的保鏢,因為他好勇,孔子罵他也罵得比較多,但也看得出是比較喜歡他的。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意思是說,如果說我的主張行不通了,就做一個木筏子到海上漂流去,和我一起的,大概只有子路吧。

後來子路要到衛國去,孔子說那個地方太亂了,你還是不要去,就勸他別去,後來子路還是要去,孔子就說那你既然要去,就小心一點點。結果還沒進去就被人當叛賊,然後被剁成肉醬了,得到消息那一天,孔子在吃肉醬,一聽到子路的消息,他說趕緊拿走拿走,他這一輩子就再也沒有吃肉醬了。

第三個就是子貢,也就是在論語中出現得比較多的一個人,他是一個商人,也是一個外交家,應該說是一個儒商。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他出資的。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一個人貧窮不諂媚,富有不驕傲,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不過還沒有雖然貧窮但依然很快樂,富有卻很有禮貌的好。

剛才說的這三個人物呢,基本上都是,和孔子關係比較好,然後比較走得比較近的學生,這個也是在論語中出現名字最多的三個人。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馬上新年就要到了,難免要走親訪友,我們走親訪友時都會帶一些禮物,你要是不帶,就總覺得好像過意不去,這個就是來自於孔子潛意識的影響。我們今天的一舉一動,其實也無不浸潤著孔子的思想。比如說要謙虛,要謹慎。要少說多做等等,這都是來自於孔子的教誨。

《論語》在宋朝作為科舉考試的應用書,除了論語,還有孟子大學中庸,我們都稱他為儒家經典。現在小學教科書中,也有很多選用論語中的章節。《論語》是記錄孔子和孔子弟子之間的對話,我們稱它為語錄體,內容很多,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核心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德國柏林園的得月園中,豎著一尊孔子的雕像,雕像底座刻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一次,我給留學生上課的時候講到了孔子的思想,其中有一個英國學生說,哎呀,這和我們的黃金法則很像,意思是「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怎麼對待別人。」東西方的價值觀,從大的層面上來說都是相通的。

雖然孔子是2500年前的人物,但他是一個不曾死去的人,而是一個歷史的缺席者。有的學者說,人類文化存在,孔子的思想就存在,直到人類文明消失的那一天。我們中國文化是儒釋道的綜合,儒是入世的態度,道是出世的態度,兩者共同支撐起我們中國文化的脊樑!我們說要謹慎、禮讓,反省,修身等等,都是儒家文化的關鍵,但我們身處其中,卻很少意識到。

朱子語類中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如果說老天爺要是不生孔子,那麼這個萬古就像長夜一樣黑乎乎的。也有人說孔子之前的世界是黑夜漫漫,孔子就好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未來。

前面我們提到,比如說我們到別人家去的時候就要多少帶一個見面禮,要是別人過來找你玩,那麼下一次你也一定要找個機會邀他一起出去玩,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就好像缺點什麼。這是留在我們血液中的潛意識,與我們的生命同在。

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個故事。陽貨欲見孔子,也就是當年孔子去參加宴會,把孔子趕出去的那個人,陽貨到孔子家去的時候,孔子不在,因為陽貨來的時候,帶了禮物,雖然孔子不喜歡這個人,倒不是因為他當年把孔子趕出去了,而是因為陽貨想要篡權。但孔子要回拜呀,這怎麼辦呢?因為又不想見他,所以就趁陽貨不在的時候去拜訪他,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中國人那是禮尚往來。

梁啟超是這麼評價孔子的,他說:他發達的經路很平易近人,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學,所以孔子的人格,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做人類的模範,我們和他同國,做他的後續,若不能受他這點精神的感化,真是自己辜負了自己。

孔子不僅僅影響中國人,他在世界上也有影響。在1983年的巴黎宣言上,一個諾貝爾獲得者說:21世紀的人類應該回到2500年前去學習孔子的智慧。 可見,無論是在蒼老樸素的古代,還是科技發達的今天,孔子的思想,都能開啟我們的智慧。

註:

本文據楊紅演講內容整理而成

部分配圖為電影《孔子》劇照

楊紅

華中師範大學語言學博士

大學國學、對外漢語教師

蒙正課堂《論語》老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點國學 的精彩文章:

TAG:一點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