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的等級制度以及由此而來的官本位思想
【天文說】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最腐朽、最需要消毒的部分,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等級制度以及由此而來的官本位思想。
儒家在修身與治國上強調兩方面,一個是以「德」規範人的思想,一個是以「禮」來規範人的行為。這裡重點討論一下「禮」。
「禮」當然不是簡單的禮儀和禮節,而是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可的社會秩序和規範。且看孔子是如何講「禮」的。
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理,有恥且格。」(為政第二)
這段話的意思是用政令管理、用刑罰約束,百姓因懼怕而不敢(犯罪),但不認為是可恥的。而以道德勸化、以禮教制約,百姓就會有羞恥心,而且小心遵守。粗看似有一定道理。
我們知道,封建社會是一個嚴格的等級社會。所謂「男女有別、上下有等、尊卑有序」。「禮」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維持等級制度的「正統思想」。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很痛心。從內心講,他是贊成和推崇周禮(等級制度)的。請看: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八佾第三)
大夫居然使用周天子的禮儀,這還了得?
季氏旅於泰山……子曰:「嗚呼!曾為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第三)
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嗎?怎麼可以接受季氏越禮的祭祀呢?
子曰:「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八佾第三)
這樣越禮的祭獻,我都不忍看了。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八佾第三)
周武王以下犯上,伐紂而得天下,當然未盡善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擺明了要大家各安天命,不能亂了等級和規矩。
類似的記述還有很多。「禮」和「法」孰輕孰重,孔子在為政篇里已經表明了態度。「……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路第十三)父為子隱是慈,子為父隱是孝。更是直言有「禮」可以無「法」了。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孔子看重「禮」,而且身體力行,原因何在?大概是因為「上好禮,則民易使也」,禮教施行,百姓就更容易役使。此是統治階級之所願。而孔子是屬於統治階級,有級別的——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先進第十一)
有沒有才,都是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兒子死了,也是有棺無槨。雖然顏回像我親兒子一樣,可我怎麼說也是作過大夫的人,是不可以步行的。
級別還不低,有專車的。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第十三)
有學者解釋孔子在這裡說的是社會分工的問題。我不敢苟同。即便是,也已經露出願為「人上人」的里子了。可以看出,孔子是很看重自己的身份地位的。
不能否認,等級制度在我國,即便是今天也仍大有其市場。以現代觀點去要求二千年以前的人,確是勉為其難了。何況孔子的儒家另一核心思想「仁」就是強調「愛人」,要「使民以時」。孟子也說過「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話,體現了儒家對社會底層大眾的人文關懷。雖然這愛與重也還是居高臨下的。
在一個等級社會,一定是漠視個人權利的。我們的文化里自古就有蔑視小民的傳統,州官叫做「牧」(百姓就是羊)。所謂草民,人命如草芥,生存權尚且如此,其他更不消說了。《水滸傳》里寫的英雄好漢們衝州撞府,不是一樣殺的人頭滾滾、血流成河,這裡邊有多少是無辜百姓?又有幾人質疑過所謂英雄的濫殺和嗜血?
我們常陶醉於豐功偉業,為有犧牲多壯志,橫掃千軍如卷席,可曾認真想過「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成吉思汗只有一個,被屠戮掠奪的人千千萬萬,如果穿越回去,你以為你是誰,你以為你會是誰?
三皇五帝神聖事,所謂二十四史不過是帝王家譜,將相傳奇而已。萬千黎民庶子,只是失語的眾生,模糊的背景。《史記》開啟了為貨殖、遊俠等普通人作傳的先河,卻也成為絕響,其後再無此例。
說說中西文化的差異。
曾有某IT精英在國外做了企業第幾把手,自鳴得意起來:坐山雕(洋人)也要聽俺猴專員調遣。殊不知手下洋人並沒有低三下四,也並不引以為辱。這譜實在是擺錯了地方。基督教信仰的西方國家信奉上帝之下眾生平等,加上完善的社會保障,真正做到了「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高下之分」。藍領甚至比白領工資高,即使做總統,也只是一份工作,也要守規矩受監督。
西方的電影,很多是以普通人為主角,展現恢弘歷史,像泰坦尼克號、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反觀我們這邊呢,從赤壁到大決戰等等,恢弘則恢弘矣,只是所有小卒都面目模糊,難以辨別記憶。
等級制度正是官本位的思想根基。幾千年封建餘毒,「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都有各自的位置。「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要鯉魚跳龍門的。當了官才有地位,竟是一方父母。「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先是夾起尾巴,把自己不當人,發達了再把別人不當人,人民群眾一點也不覺得不妥,反而很勵志。
魚和龍,官和民,主子和奴才,人上和人下,涇渭分明,絕不含糊。當官的在上級面前是奴才,在下級面前是主子,始終不是平等的個人。等級社會基本上奉行的是叢林法則,爬到高處把別人踩在腳下,才能自由享受陽光雨露,否則只能被驅使壓榨,為青史所遺忘,沒有留名的可能。
為了升官發財,為了做人上人做主子,要諂媚上級,威服下級,排擠同僚。於是就有了厚黑學,就有了窩裡斗,就有了所謂情商的盛行。我們常說做事先做人,某人情商高吃得開,基本上就是世故圓滑、人情練達的代名詞,跟個人的精神、意志、品性、自製等非智力個性因素關係不大。
這就是我們的等級社會和官本位思想的來源和本質。正視、反思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與腐朽,為之消炎解毒,任重而道遠。
打賞專用二維碼
思想盛宴 天下文章
TAG:天下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