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周最佳天文圖片1.8-1.14

上周最佳天文圖片1.8-1.14

2018 年 1 月 8 日

仙女座的雲氣

影像提供與版權:Daniel López / IAC

說明:仙女座大星系周圍的這些泛紅雲氣是什麼?上圖中的星系M31,是地球天文學家經常拍攝的標的。作為最鄰近我們的大螺旋星系,它的黝黑塵埃帶、明亮泛黃的核心和散布著明亮泛藍星團的螺旋臂,都是我們很熟悉的景觀。然而,在這幅由寬及窄波段長曝光影像數據組合成的彩色照片里,我們鄰近的宇宙島卻帶著我們並不熟悉的醒目特徵──在影像視野里,散布著會發出暗淡泛紅輝光的電離氫雲。不過這些電離氫氣雲,很確定是位在影像的前景,近在我們的銀河系之內。在我們銀河盤面上方數百光年處,分布著瀰漫的星際塵埃捲雲,而這些電離氣體可能就和它有關聯。

2018 年 1 月 9 日

哈伯望遠鏡拍攝的明亮行星狀星雲NGC 7027

影像提供:Hubble, NASA, ESA; 影像提交與授權:Judy Schmidt

說明:它是地球天空中最明亮的行星狀星雲之一,然而,該用何名來稱呼它呢?人類早在1878年,就用一部普通的後院望遠鏡,在天鵝座內發現了星雲NGC 7027,不過可能因為它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亮斑,故很少人會用綽號來稱呼它。不過,使用軌道上的哈伯太空望遠鏡為它造像時,就能見到星雲有許多細微結構。仔細瀏覽哈伯望遠鏡拍攝的NGC 7027影像,會了解它是個約在6百年前開始擴張的行星狀星雲,而且這團氣體和塵埃雲含有異常大的質量,足足是太陽質量的三倍之多。上面這幅假色影像,清楚解析出了混雜著塵埃的NGC 7027層狀結構,或許讓星空愛好者以常見的物件,為它定出昵稱有幫助。先前最多人建議的名稱是枕頭星雲,但仍然歡迎為它推薦其他名稱,例如參與APOD的線上討論板。

2018 年 1 月 10 日

NGC 2623:哈伯望遠鏡拍攝的合併星系

影像提供:ESA/Hubble & NASA

說明:當星系碰撞時,恆星會形成於何處?為了找出答案,天文學家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為鄰近合併星系NGC 2623,進行高解析造影。分析這張及其他的哈伯望遠鏡影像,以及由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在紅外光、XMM-牛頓在X射線、以及GALEX在紫外光,為星系NGC 2623所拍攝的影像,顯示這兩個原先分離的螺旋星系,如今緊密纏繞,而且兩者的核心已合併成一個活躍星系核(AGN)。在上面這張主題影像的中心區及二側清楚可見向外伸展的潮汐尾,恆星誕生活動正在進行中,但是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左上方遠離核心的區域,卻出現成群的明亮泛藍恆星。星系碰撞歷時數億年,而且得經曆數個破壞性的重力穿越。亦名為Arp 243的NGC 2623位在巨蟹座方向,寬度則在50,000光年上下。重建原始的星系及了解星系合併如何發生,通常深具挑戰性,但是卻對了解宇宙如何演化頗為重要。

2018 年 1 月 11 日

RCW 114:天爐座內的龍心形雲氣

影像提供與版權:Andrew Campbell

說明:這團龐大而且形狀相當戲劇化的宇宙雲,位在南天的天爐座方向,在地球天空中綿延了將近7度(14個滿月)的區域。在上面這幅望遠鏡組合影像里,來自電離氫原子的特徵性泛紅輝光,描繪出這團很難拍攝、編錄號為RCW 114的絲縷狀暗淡雲氣之輪廓。事實上,RCW 114是一個確認的超新星遺迹。它幅員廣泛的輝光雲氣絲,是大質量恆星死亡爆炸產生的擴張激波,穿過周圍星際物質所造成的。數個一致的距離估計指出,這團雲氣的距離超過600光年遠,亦即它的直徑約在100光年左右。產生RCW 114的超新星爆炸之閃光,大約應在20,000年前傳到地球。最近剛在這團雲氣內,辨認出崩塌星核所形成的中子星或波霎。

2018 年 1 月 12 日

藍色的泛星彗星

影像提供與版權:Damian Peach, Jose J. Chambo

說明:由泛星望遠鏡在2016年9月7日發現的泛星彗星C/2016 R2,目前大約距離太陽24光分(3 AU),在地球天空中,正好掃掠過金牛座背景恆星的前方。這個從太陽系遙遠歐特雲入境的訪客,擁有美麗、結構複雜而且色澤深淺不一的泛藍離子尾。這顆彗星雖然太陽還相當遠,不過卻已經有發展得很完整的壯觀離子尾。而彗星之內含量異常豐富的電離化一氧化碳(CO+),在越來越強烈的陽光中受到激發熒熒發光,成為彗星帶著美麗泛藍色澤的主因。上面這幅此藍色彗星的彩色影像,結合了1月7日那晚由不同望遠鏡所拍攝的數據。當時,這顆彗星位在金牛座V形畢宿星團的頂點,影像左下角的暈光則是來自亮星畢宿四。(Comet PanSTARRS 泛星彗星;Gamma Tauri 畢宿四)

2018 年 1 月 13 日

火箭發射與回收

影像提供與版權:John Kraus

說明:這幅由三張照片組合成成的夜空影像,呈現1月7日一部獵鷹9號火箭,從地球的太空海岸發射及第一級火箭降落的景觀。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發射之後,曳著明亮跡線的火箭從左側出發,划出了發射升空的初段軌跡。弧線頂端附近的向上鉤痕,標示了第一級火箭點燃"回程推進",也鉤勒出回程跡線的起點。在此同時,分離後的第二級繼續向軌道推進。火箭發射弧上方的明亮光痕,則是透視效應下所見的第一級返回減速,並向卡納維爾角降落的景象。影像中央下方地平線附近的光痕,則是發射後8分鐘左右,第一級火箭進行17秒減速推進,最後成功垂直降落在第一降落區。在照片的長曝光期間,隨著地球自轉,背景恆星在夜空中曳出短短的跡線。

2018 年 1 月 14 日

三個星系與一顆彗星

影像提供與版權:Miloslav Druckmuller (Brn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說明:在這幅壯麗的夜空影像里,散布在南天銀河裡的瀰漫星光和暗星雲,懸在地平線上方,斜貫過這片壯麗的夜空景像。這幅動人拼接影像的張角寬達100度,前景則是位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崎嶇地貌。除了呈現我們身為銀河系圈內人所見的光景之外,影像也記錄了我們作為圈外人所看到的大和小麥哲倫星系,這二個銀河系不規則伴星系的身影。此外,影像也捕捉帶著寬廣彗尾和明亮彗發的2007年大彗星──麥克諾彗星。

http://www.imo.net/resources/calendar/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獲取更多天文和天象信息,請關注微博及微信公眾號天文在線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文在線 的精彩文章:

千年火星凌木星事件

TAG:天文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