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梅蘭芳成名考

梅蘭芳成名考

本周日晚19:30,河南衛視《梨園春》將播出:

《梨園春》「擂響中國」2017全國戲迷擂台賽

成人組半決賽第一場

前幾年在《藝術家》雜誌上見到徐城北先生說:「梅蘭芳先生是二十年代成名的。」蘇移先生在《中國京劇》第二期《四大名旦的產生及其它》一文中也說:「進入二十年代以來……先後出現了梅蘭芳、尚小雲等等著名演員。」我對這個說法一直存在疑慮,查考了一些資料後,感到果然存在問題,我願意在這裡提出來和兩位先生共同探討。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鞠部叢譚中說:「……老譚晚年以男厄於梅蘭芳,女厄於劉喜奎,嘗引以為憾」。《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也說過,譚鑫培先生晚年哀嘆他老生唱不過劉鴻聲,旦角比不過梅蘭芳。梅先生在書中還作了自我批評說,他當時年輕不懂事,不應該在譚先生晚年不常演出的時際,聽信俞振庭的意見,和他唱對台戲,而且新老戲一起上,迫使譚先生演出的營業額受到很大影響。被稱為伶界大王的譚鑫培歿於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上述兩例都產生在民國六年前,試問如果說梅蘭芳是二十年代成名的,這個問題當如何解釋?顯然這個提法不太符合歷史事實。

事實情況是宣統三年秋,梅蘭芳在文明茶園演出《玉堂春》,這齣戲是他的伯父梅雨田先生親授的,當時適值旦角新腔初起,又加上梅雨田的高超琴藝,於是場上彩聲雷動,就此一炮而紅,轟動了北京城內的大街小巷。接著民國二年秋天,梅蘭芳隨王鳳卿到上海丹桂第一台演出,三天打炮戲《彩樓配》、《玉堂春》、《武家坡》,觀眾反映強烈,注重面部表情的二本《虹霓關》更是備受歡迎,其後鳳二爺主動讓梅先生壓台。他為了變換觀眾的視線,又及時排練了刀馬旦戲《穆柯寨》,一時在上海灘紅得發紫。這次「上海之行」是梅蘭芳藝術史上的一個重大的轉折,形成了京劇史上由以老生為中心轉向以旦角為舞台中心的過渡。

由上海回北京以後,情況發生急劇變化,據齊如山先生介紹,在一次為戲劇界子弟創立的育化小學校籌款義演中,大軸子是譚鑫培,倒第二是楊小樓,倒第三是梅蘭芳與王蕙芳的《樊江關》。那天適逢梅蘭芳還有三處堂會戲,一時趕不過來,於是當倒第四演完,就由楊小樓提前上場,梨園行都以為後面有楊小樓、譚鑫培的戲支撐,梅蘭芳不來也算不了什麼。那知道楊小樓一出台,觀眾硬是不幹,大聲叫嚷:「梅蘭芳非來不可,不來就得退票。」於是管事的趕忙借了一輛汽車,把梅蘭芳接來。幸而那天梅蘭芳雖有四齣戲,但都是《樊江關》,在堂會中演完,也沒卸妝,圍上斗篷就匆匆趕來上台演出。那天苦了楊小樓先生,整齣戲竟在人群喧嚷中草草唱完,抵不過梅蘭芳的影響和叫座能力,也感到極為難過。戲曲評論家張聊子先生看了梅蘭芳那次演出義務戲《樊江關》後有如下評述:「梅郎扮薛金蓮著繡花短襖和垂絲小甲,腰橫寶劍,足踏蠻靴,頭戴珠冠,雙垂雉尾,更披一五色迷離寶光閃灼之斗篷,結束新奇,令人愛殺。跑馬舞劍兩場最為精彩,如玉樹臨風,朝霞散綺,珠光劍氣,盤舞一團。與樊梨花槍白一場,儼如嬌慣小姑可笑可愛,末後向老夫人處膝行請罪,並學雞鳴,一種溫柔婉媚之態盡收眼底。又王蕙芳扮演樊梨花,璧合珠聯,更能增色。」由此可知梅先生當時之盛名。

摘自 《中國京劇》雜誌 |作者: 許國杭

創無限精彩

積廿年力量

梨園春官方

河南衛視《梨園春》

每周日晚7:30與您準時相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梨園春官方 的精彩文章:

TAG:梨園春官方 |